这位副旅长停了一下,点燃了一支缴获的意大利香烟,“在西班牙内战期间,德鲁格·铁托自愿去同法西斯恐怖作战。在巴塞罗那的司令部,他升迁要职。你知道,巴塞罗那是共和军坚守时间最长的几个要塞之一。后来他在俄国学习,可能是在共产国际学校,我不清楚。德国向我们开战时,德鲁格·铁托在南斯拉夫非常迅速地---几乎没超过8天,他就开始组织游击队进行抵抗。1941年11月德国军队在南斯拉夫发动第二次进攻时,德鲁格·铁托提出将游击队置于德拉查·米哈伊洛维奇(抵抗组织”切特尼克“建立者,后依附占领军)将军的统辖之下。他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塞尔维亚将军,他在山区组织了”切特尼克“军队。但米哈伊洛维奇拒绝了。德鲁格·铁托已经给了米哈伊洛维奇7000支步枪。后来我们需要那些枪。
“德鲁格·铁托富有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共产党是唯一坚持与法西斯作战的政党。通过共产党,德鲁格·铁托在南斯拉夫全境内招募游击队员。宗教信仰不是障碍。我们的士兵来自于各种教派---穆斯林、犹太人、罗马天主教徒和东正教徒。在南达尔马提亚这里,我们游击队员是克罗地亚人,但是在塞尔维亚也有20万游击队员,还有几千游击队员在斯洛文尼亚的里雅斯特周围。来自蒙法尔科内造船厂的意大利游击队4个加里波第旅在与德国占领军交战。你可以看到南斯拉夫的每一个民族都加入了这场游击战运动。
“德鲁格·铁托提议与克罗地亚农民党的领袖弗拉德科·马塞克博士合作。当安泰·帕韦利奇(克罗地亚联邦主义者领导人)离开意大利,并使自己成为萨格勒布的元首时,马塞克发表了一项声明,让他的手下遵从新政府的命令,但是他似乎要远离政治,待在他的农场里。德鲁格·铁托派出一个代表团去劝说马塞克,要用两个游击队旅把他从‘乌斯塔奇’(帕韦利奇1929年成立的恐怖组织)控制区弄出来。马塞克拒绝了。第二天,德国党卫军、意大利人和乌斯塔奇共同守卫着马塞克。
“马塞克仍然表现出要远离政治的样子,但我们知道他支持在他的随从者中招募BelaCarda(白卫军),在东线同苏联打仗,杀害了成千上万反对派。可能已经招募了2000人,但是许多农民及时受到警告,逃进了森林。BaLaCarda现在在背后刺了我们一刀。帕韦利奇和元帅米兰·奈迪奇都是不中用的法西斯分子。是以杀戮75万塞尔维亚东正教徒、犹太人和克罗地亚游击队同情者开始其乌斯塔奇恐怖的,奈迪奇对犹太人、克罗地亚人、罗马天主教徒及游击队员进行了屠杀。
“既然南斯拉夫最后的胜利正在临近,我们知道英美军事代表团已经开始同德鲁格·铁托在他的司令部里进行谈判。苏联、英国和美国都是我们的盟友。在德鲁格·铁托的领导下,我们正在为一个自由的、联邦制的、民主的南斯拉夫而战。
“也许下次你会去德鲁格·铁托的司令部采访,是吧?你将亲自与他见面。他肩宽体壮,56岁。他留了胡子,但没有蓄须。他是民族解放军的统帅,但穿着简朴的游击队服装。他将给你留下肌肉结实、头脑发达的印象。”
报道评析
侧面烘托,形象鲜活
这是一篇针对战地高端人物的专访新闻。这类专访往往把突出高端人物的新闻性作为高端报道新闻化的重要突破点,突出高端报道当中能够吸引读者、感动读者的新闻点,特别是把高端人物写得有血有肉、可亲可信,增强了高端人物报道的可读性和社会影响力。
但这篇报道又不同于一般的专访,因为采访对象的出现只是为了给我们的主人公高端人物作一种铺垫。
整篇文章都是记者对第三者的采访,从而以让读者从侧面对铁托将军有了一个了解。而且,这种从别人口中所得出的叙述让人觉得更加真实、可信。
既然是一篇写高端人物的新闻,那么对这个中心人物的刻画就非常的重要了。文章对人物外貌的直接叙述很少,仅在最后出现了。着重讲的是铁托将军的事迹:他是怎样接触了共产主义的,怎样组织游击队的,怎样领导这场反法西斯战斗的。从这一件件的事情中,作为高端人物铁托的个人魅力也就展现在了我们的面前。同时,为了表明铁托的领导才能,还对当时南斯拉夫游击队所面临的内忧外患有了交代,这样一来,高端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了。
结构是文章的骨骼。一篇报道要写得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前后一致,就必须妥善安排结构。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只有详略得当,表达才能完整,中心才能突出,才能使读者眼见其形,耳闻其声,心感其情。因此,确定材料的主次和详略是结构的重要问题,它对表现中心思想起保证作用。详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大的材料写得具体些、详尽些;略写,就是把与中心思想关系不太大的材料写得概括些、简略些。详略得当,能使文章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结构紧凑。详略不当,势必造成文章主次不明,使读者无法把握中心。处理详写和略写,首先要根据表现中心思想的需要。文章的中心事件或中心议题要详写,其他事件和问题要略写;有高端意义的材料要详写,一般性材料则略写。在刻画人物的过程中,本篇作者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合理安排,详略得当。对那些不重要的情节往往一笔带过,而在最能表现人物形象的地方则是不惜笔墨。如文章后面的那一部分,明明是在讲铁托领导人民怎样反对法西斯,却又讲到了克罗地亚农民党的马塞克,目的就是要作一个对比,从而衬托出铁托的人物形象,这正应证文章中的那句:“德鲁格·铁托富有战略眼光和组织能力。”所以,这部分成为了文章中最详细的一个板块。
在报道的最后,对铁托的外貌作了一个简单的描绘:“他肩宽体壮,56岁。他留了胡子,但没有蓄须。他是民族解放军的统帅,但穿着简朴的游击队服装。”而且,这位旅长非常肯定地说:“他将给你留下肌肉结实、头脑发达的印象。”这无疑又对这位神秘人物的伟大作了一种暗示和强调。
应该说,人物新闻是新闻报道中比较常见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人物为主体,带有新闻性的消息形式。但越是常见就越是难以写出新意。怎样不局限于模式,怎样让人物立体、鲜活,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呢?这就需要创新,在创新中描绘出生动的画面。显然,这篇报道是非常有创新性的,不是直接专访高端人物,而是通过对第三者的访谈来描述、刻画。所谓旁观者清。这对突显高端人物的风采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写人物新闻最怕的就是没有特色,千人一面,没有鲜明的主色调。要写好人物新闻,客观上就要求多选择、细勾勒、精描绘,成就一幅色彩生动的画面。因此,一旦发现了人物最有特色的东西,就要紧紧抓住它,那样写出来的人物才能生动、画面感才强。这就是抓住了特征,也使得画面立体、灵活。
一个画家要作画之前,先要收集素材,产生灵感,精心琢磨,反复推敲,最后才是下笔挥墨。一篇成功的人物新闻也要如此。要深入细致地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然后用三分之二的时间酝酿、选择,最后才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写作。这样的新闻作品才有可能是鲜活的,带有真实性和完整性的。
总之,写高端人物新闻最怕没有新意,罗列人物事迹,语言千篇一律,新闻点也平铺直叙,读起来平淡无味,像流水账一样。
那么,要怎样选取一个高端人物新闻的角度呢?选取的角度要错过曾经报道过的层面,要另辟蹊径。这篇报道从侧面入手,通过“我”与一名副旅长的交谈,即与铁托亲近的、身边的人的讲述,既生动地刻画了铁托,又表明了记者立场。生动、自然,如临其境,如见其人。题材老、人物老,但角度新、事件新、写法新,画面感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