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怒海风云
37380800000002

第2章 往事不堪1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黄山脚下早已绿意盎然。朝雾初起,山间云雾缭绕,自显神秘莫测,时有山鸟飞歌,清脆悦耳。黄山东麓云谷寺前,一个小沙弥正在扫洒。忽而听得一阵脚步声,循声望去,正见一个少妇,荆钗裙布,胸前挂着一名婴儿,身后背着筐子,正自赶路。那小沙弥认得是山下农户张元的妻子谭芸,施礼道:“冯婶,一早便来么?”谭芸含笑道:“今年茶叶长势甚好,早些摘采,卖个好价。”小沙弥道:“冯婶又要带孩子,又要劳作,好生辛苦。”谭芸笑道:“有劳小师傅挂念,咱乡下人家,粗手粗脚,那有这多讲究。”说笑间,早已走过山寺。

这黄山乃闻名天下的茶叶之乡,尤以银钩、祁红、毛峰、猴魁等茶名噪于世,当地乡民多以种茶为生。谭芸背着茶筐,踏在长满苍苔的石头上,步履甚是安祥。平时她很喜欢看云看山,此际山间的景色份外清幽,心情更为平静。走了片刻,来到自家茶园,只觉有些倦了,便捡了一处平整的山石,坐了下来。正要倾听山间鸟语,却闻得一人骂道:“他奶奶的,在这山中转来转去,那里是个出路。”谭芸不由眉头一皱,她本非书香门第的小姐,然心境淳朴,从未曾恶语伤人,对那些粗俗之人更是厌恶。见来人搅扰山间清幽,心中老大不快,正要起身避开,却见山路上早已迎面走来三人,谭芸一瞧不由暗自称奇,来着一个黑如焦炭,想来便是那郑黑皮;一个面色蜡黄,好似病入膏肓,快死了一般;另一个书生打扮,衣袖翩翩,眉眼间过着笑意,倒也可亲,三人将谭芸上下打量一下,那书生上前,操着一口徽州口音问道:“敢问这位大姐,往前可是谭家村么?”谭芸答道:“顺着山路往下走,约莫五六里便可看到。”那人笑道:“如此叨扰了。”说罢招呼二人,朝山下走去,谭芸暗道:“这人倒也不甚讨厌。”正要离去,听得一人道:“越到近前,越要小心行事。若给那厮逃了,可糟糕之极。”之后一阵低语,谭芸听得不甚明白,不由诧异:“这干人到谭家村有何是由?为何如此鬼祟,似乎是要寻找某人,只是这谭家村都是本地农户,如何惹得他们?”心中好生疑惑。

谭芸又行了数里,来到茶园,正要摘采新芽,只听一阵脚步,有五人如风般驰至,从她身旁掠过。驰出十余丈后,忽然一人兜了转来,说道:“大姐,借问一声,往前可是谭家村?”这人身材粗壮,一副村汉模样,腰间却佩一柄弯刀,肩上扛着一柄土枪。谭芸惊异道:“是也。”那人道了声谢,回身与那四人会同。谭芸望去不由甚是惊奇,原来那干人手中均持有利器,除先前那人外,二人手持长矛,一人背上扛着硕大的盾牌,为首一人所持兵刃更是奇特,乃一长刃大刀,仅那刀柄,便有一尺之多,整个刀身约莫五尺左右,立在地上,近乎一人之高。谭芸看得心中乱跳,暗道:“他们急赶着去谭家村,不知为何。”心中愈是不安,胡乱摘了些茶叶,又见一人神色匆忙,急吼吼地从山上赶来。到了近前,看清面貌,此人身高丈余,巨狮鼻口,满脸疤痕,左额一道二寸长的刀疤,斜下里划到耳畔,甚是狰狞,肩上背着一口大刀,厚背宽刃,少说二十多斤。那人到了近前,见了谭芸,朗声道:“大姐,前去可是谭家村?”谭芸心中惊骇,只是点点头。那人也不言谢,径自往前奔去。奔出十余丈,又返身回来,对谭芸道:“大姐,可曾看得五个带刀汉子过去?”谭芸只是点头,那壮汉一跺脚,道:“糟糕!”又问:“大姐可曾见到几个京城口音的人。”谭芸诺诺道:“是有两个外地口音的人,由一个本地人领着。”壮汉大惊,道:“是否一个面色漆黑,一个面色蜡黄,还有一个眉眼间总带着笑意?”谭芸不由心中乱跳,这人怎知道得如此清楚,不敢言语,只是点点头。那壮汉冷笑一声:“这群鹰犬竟赶到我前头去了。”也不搭理谭芸,朝山下飞奔而去。

谭芸连遇三拨人马,心中诧异不已,也无心采茶,胡乱收拾一下,将柴草挑在担上,向谭家村走去。原来谭芸本是谭家村村民,父母早亡,数年前由族长做主,将邻县的张元招赘家中。婚后生活一直清贫,后来二人租了云谷寺一块茶园,在山中种植茶叶,索性搬到山上居住,平素也难得下山一次,如今见一干人皆是奔谭家村而去,不知村中有何大事发生,心中惦记族人,便赶去探询。

刚到山麓,忽听一人呼道:“大姐,何事如此匆忙?”谭云望去,正是自家相公张元,不由奇道:“你不是进城卖茶去了吗?”张元道:“今日真是好运,半路上遇到一拨茶商,给的价钱也算公道,便卖于他们。”谭云心中甚是欢喜,道:“你来的正好,今早见了一帮不尴不尬的人,奔谭家村去了。不如咱们去看看,要有好歹,也能帮个援手。”张元一听,不由一怔,立即笑道:“大姐就是多心,咱谭家村都是奉公守法的良民,怎会招惹不尴不尬的人物。多半是朝廷来催缴钱粮的。”谭云道:“我见那帮人并未穿着公服,多半怕是不是。”张元笑道:“既然如此,大姐你且回去,待我前去看个究竟,少时便回。”谭芸道:“如此也好,只是切切小心,莫要与人冲撞。”接过张元茶筐,先行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