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从康熙走向民国
37207000000018

第18章 0019. 三藩之乱(四)

意料之中的事情,便称作必然之事,意料之外的事情,方可成为偶然之事。

古往今来,历史的长河倔强般得往前奔流不息,在偶然与必然之间交错相应,描绘出一幅幅令人啼笑皆非的画卷。

天下兴亡之事,岂是一句大势所趋能敷衍了之的,所谓的气数天意,多半是后人笔下生辉而已。凡是若能预知一二,定可留名青史,倘若再知一二,便可自居圣贤了。如若能前知五百年兴亡,后知五百年的运道,这样的人只能在小说里见到,绝当不得真。

尤其以历史为背景的小说,读者自当以理性看待,犹如名著《三国演义》,许多史事虽有些真实主干,但细枝末节处皆是移花接木之法。《从康熙走向民国》也是如此,望各位看官打发时间之余,切莫较真。

吴三桂戎马一生,身经百战之险,当世名将。区区弹丸衡州,自当早晚必然拿下,考虑到衡州地利之便,可谓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才不得不停止强攻。

所谓的名将,当以最小的损失,去换取最大的胜利。只是没想到衡州出了兵变,如此轻松占据了。

吴三桂起兵以来,锋芒毕露,仅仅一个月的时间,云贵之地尽在手中。如今又占了衡州,扼制住湘地咽喉之处,进可挥军湘楚之地,退则盘踞黔滇之地。只是连日征战,也是人困马乏。吴三桂内心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如此迅猛攻城掠地,是占了先机的有利,无需多久必将迎战清廷真正的主力。

吴军在衡州城外安营扎寨,休整大军。

依照钟无义的计策,吴世璠所率领数千轻骑,当以绕过衡山,出其不意攻下石鼓镇。可如今吴三桂占据衡州已有五日,却仍不见任何消息。从三塘镇赶到石鼓镇,之间的路程三日即可,焚烧粮草后返回,顶多只需五日。

吴三桂脸色平静,内心早坐立不安了。

“方先生,我们所带粮草已然吃完了。”吴世璠焦急道,“若无法突围出去,不被清军杀了也得饿死。”

“殿下勿忧。”方献德宽慰道,“老夫追随平西王数十年矣,以王爷之才,定会料想到我们中伏于此,援军也许此刻就在路上了。”

“此言当真?”吴世璠眼中闪着希望。

“定然。”方献德语气坚定,内心其实也是惶惶,可自己若不镇定,吴世璠必然更为慌乱,军心必然不稳,全军便会不战而溃了。

衡州初战之时,邵阳总兵徐子翼便接到了求援文书,一边整顿军马驰援衡州,一边继续向朝廷继续上奏。随后率领麾下一万兵马,奔赴衡州而去。

真是无巧不成书,恰巧在衡山西侧,遇上了吴世璠。

两军相遇,无需多言。

五千轻骑对一万步卒,倘若是在平原地带,无疑如同屠杀一般。可是此地是山地之势,高山低洼不说,四处皆是粗木藤条,骑兵完全受制。再加上吴军连日征战,兵士疲惫困乏,半个时辰死伤过半。

吴世璠只得往东退却,占据一个土丘,方才稳住阵脚。

兵法有云,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战之。

想来徐子翼学习差极了,或是死读书的脑子,如此优势之下,不继续进攻一鼓作气,反而将吴世璠围在山丘之上。列阵弓弩手,山丘稍有动静,便是万箭齐发。

徐子翼坐在山丘下,悠哉的紧,竟架起篝火烤肉,肉香飘至山上,惹得吴军兵士口水难耐。

“徐将军。”副将孙克阳道,“山上吴军已困数日,如今饥肠辘辘,末将愿领兵一支,杀将上去绞杀逆贼。”

“兵法有云,攻心为上。”徐子翼不慌不忙道,“吴军轻骑兵马,所带粮草必然有限,再围个三五日,那时定是束手待毙,唾手可得。”

孙克阳哭笑不得,只得退下。

吴三桂派出的哨骑已经全部返回衡州,却并未带回任何吴世璠的消息,内心顿感不妙,立刻伏在地图之上。眼皮几乎贴在地图之上,一毫一厘的搜索着,片刻后指着衡山东侧道,“定在此处!”

“应显。”吴三桂连忙奔出内堂,大声喝道。

“父王,有何军情?”吴应显走过来道。

“你赶紧率兵,赶往衡山东西脚下,世璠定被困于此。”吴三桂急切道,“务必所带轻骑,一旦与清军交战,只需击退便可,不要追击。”

“为何?”吴应显不解道。

“料想此处险陡,骑兵无法发挥长处,只需救出世璠即回。”吴三桂道。

“是。”吴应显应声出去,直奔军营大寨。

集结三千骑兵,正奔往衡山之时,碰上巡视而归的钟无义。瞧吴应显如此阵势,心中料想必然是去搭救吴世璠,便问道,“已有王孙消息?”

“嗯。”吴应显答道,“父王猜测被困衡山西侧,令我速速去救。”

钟无义眼珠提溜一转,走上前去,招手示意,吴应显弯下身子,附耳小声道,“王爷如今举兵反清,世子吴应熊尚在北京,性命定是朝不保夕。长孙吴世璠深得王爷厚爱,倘若借此良机,以清兵之手除之,世子之位必归殿下所有。”

“嗯。”吴应显点了点头,率军奔出大营。

三千骑兵疾驰入了山林,便立刻放慢脚步,吴应显派两名哨骑作为前哨,自己却是一步三停。

“先生。”吴世璠一没了耐心,“再这般下去,兵士不是饿死也得渴死,索性冲下山去,与清军拼个死活,也胜过这般煎熬。”

“殿下。”方献德欲言又止,眺望着远方,却失落得敲不出动静来。

“先生如今兵士饥饿,再围个数日,岂有力气作战?”吴世璠又道,“更无突围的可能。”

“若真绝路于此,在日落前突围吧。”方献德点头应道。

当突围的军令传达下去,兵士心中不是滋味,毕竟身乏体缺,冲锋下山必死,不突围冲锋也是个死。真是九死一生之境,面如死灰一般,日头却不顾这些兵士的感触,渐渐西落而去。

寒风起,杀声震天。

惨叫声更是震天。

必死之心,背水一战。

靠着最后的一丝顽强,吴军总算冲破了山下的弓弩阵。徐子翼挥了挥手,立刻大批的步卒又围了上去,吴军垂死挣扎,却无法动弹半步。

徐子翼正在后方欣赏着,却不料身后窜出千余人来,光这般阵势,足令清军乱了阵脚。好在徐子翼反应机敏,一瞧情势有变,也不顾兵士一溜烟逃了起来,正在围剿吴军的兵士见主将都逃了,也就纷纷退逃。

朱以洪见清军退却了,收拾地上的军械,往山丘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