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孤舟感悟
37164600000060

第60章 《论厌世者》

古今中外,既有崇尚现代,同时又有怀念古代的。当然,若从生存的角度考虑,那么崇尚现代当然是好的,而古代已经过去了,再怎么好,那也回不来了。所以,诸君还是脚踏实地做人吧!现今社会之所以能够保持现有的样子,那么就能证明它属于优良的传统,不然早就泯灭了。至于憧憬未来的,那毕竟只是极少数,可能是超人的想像,也可能只是痴人做梦。将来的事谁预料得到?眼下的才是紧要的。世上大多数人还是着眼于现在,过好现时的生活才是关键所在。你认为未来前景多好,那只是你的猜测,完全没有证据。

在崇尚古代之中有一派极其消极,对当今社会上的一切感到不满,甚至有要揭露而后快,这便是所谓厌世者。幸好,厌世者在大千尘世间极其稀罕,否则的话那世界岂不就完蛋了?而且,一般的厌世者人们还不会去关注他(她),除非他(她)是思想觉悟者或者具有某一方面的卓越才能,只有这种人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那么,古往今来,到底出现过多少厌世者?这个不得而知。但是为人所熟悉的著名人物中就有东晋时期的陶渊明,他先前是仕途不顺,厌恶官场的黑暗,其实是没法习惯,于是愤而罢官,归隐田园,做起了他的诗人梦。可以说,古代中国的许多才子或多或少都有厌世情结,如李白、屈原和李商隐,他们的人格特别而又多情善感,对现实社会极其不满,然而又没法改变,因而终生穷愁而不得志。可喜的是,他们究竟是眷恋生活的,对万事万物深有感触,由此而留下了不计其数的佳篇。尽管他们一生贫困潦倒,没有为社会做过较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人缘也不差,因而也不会真正厌世;要不然怎可能万古流芳呢?

那么真正的厌世者到底是怎样的?请看我细细道来。

我们知道,厌世就是对于人世感到厌倦了,不满于社会上的现象,几乎是不抱任何希望。那么,什么样的类型才算?难道那些或服毒自尽、或悬梁自吊、或剐腕而亡的就是想不开吗?未必。他们可能是感觉到没有退路了才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或者是暂时想不通。但是未必等于他们厌世。那么,说来说去,到底什么样的人才算厌世?当道士吗?当和尚吗?当道士被认为是得道者,当和尚是觉悟者,厌不厌世,也未可知。不过,从古典文献中,我们可以得知,道家里面的列子与庄子为出世者(道家本身就是提倡出世,与儒家提倡入世相反。),而且列子注重虚静,与世俗迥异;庄子注重逍遥,其无所作为也难免流于消极,因而推断他们为厌世者的典型。不过,他们也还是没有完全厌世,他们只是对于现世间许多事情不能苟同,于是就提出了与常人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希望世人能够警醒或者得到些启示。列子一生都过着隐秘的生活,不与人相见,更不会与人交往,从而导致许多人不认识他。庄子尽管不如列子那样孤僻,但也主张无为,不屑于和世俗同流合污。不得不说,他们的思想是极其超前的,他们的境界之高为凡人所不能及。也正由于一般人做不到,所以才显示出他们的超脱。有人认为道家的观念有消极的成份,这个不能否认。但是,我们在批判他人的同时能不能扪心自问——我们大多数人是否太过于执着了?我们是否贪欲过盛?俗世的人对什么都感觉不满足,这到底是先进还是贪欲过度?……

请各位自己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