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熊氏观点
37068900000005

第5章 昏君还是明君?真正的刘禅

“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话连大字不识一个的田间老农都知道,就因为这一句话阿斗在历史上的知名度极高可以说是老少妇孺皆知。阿斗名声不佳主要是来自《三国演义》,在三国演义里罗贯中为了凸显诸葛亮的形象,有意贬低了小名阿斗的后主刘禅。

不过,《三国志》里却做出了另外一种评价,陈寿借其臣子之口说他“通明智达”,在自己无力抵抗强魏时以百姓为重,以社稷为轻,采取了投降的上策。刘禅投降后被司马昭接到了洛阳却被认为是个傻子而对他放松了警惕。

刘禅真的是个傻子吗?在蜀汉为君时还是个“通明智达”的君主为何会在亡国后变成“扶不起的阿斗”

在中国历朝历代二代皇帝中,蜀汉后主刘禅由于种种原因,一直被视为是弱智或低能儿的象征,这实在是一个千古奇冤。刘禅及其父亲刘备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上最工于心计的赌博高手。后者靠他的智慧与豪赌胆略使其亲手创建的蜀汉帝国在夹缝中生存了四十多年,而前者则靠其智慧与豪赌胆略使自己屡屡在外部条件非常不利的情况下,能够安全地度过余生,这两点千古以来几乎没有人能够发现,实在是有些不可思议!刘备死后,年仅17岁的刘禅继位,开始与诸葛亮这个“相父“共事,也开始了委曲求全的统治生涯。

作为二代帝王,刘禅即位伊始,就遇到了一个非常强势的“总经理“,这个“总经理“似乎方方面面都比他强。无论是年龄还是治理国家的经验都是如此。甚至连他的父亲都说,这位“总经理“的才能超过曹丕十倍。面对此情此景,刘禅有多种选择。第一种选择是按照古老的博弈法则采取“武大郎开店“的方式把比自己强的下属拿掉,宁可用庸才也不用优才;第二种选择是虽然并不撤换“总经理“,但却处处对“总经理“掣肘,想方设法为难“总经理“;第三种选择就是处处表现自己,显示出自己的才能因为登上皇帝宝座后有了革命性飞跃,自己是英明领袖;还有一种选择,就是知道自己不是什么,没有什么,然后决定自己是什么,有什么,找准自己的定位。刘禅就很聪明地采取了最后一种策略。

纵观刘禅四十多年的皇帝史,我们不难发现,他看起来几乎是无所作为,或者说是清静无为的,不仅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标新立异的建树,在生活作风上也基本上属于乖孩子一类。看了这些,可能有人会认为刘禅之所以清静无为,是因为他没有能力作为,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还可以讨论。至少我本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一种人云亦云的平庸之论。在我看来,刘禅是有作为的,他用将近四十年的时间证明了自己的判断,将蜀汉政权延续了将近半个世纪。

在亡国后,被司马昭接到洛阳,刘禅发现事情有些微妙:曹魏帝国封他为安乐公,而曹魏王朝的实权派人物,刚刚晋封为晋王的司马昭对他却外信内疑,怀有戒备之心。因此,这位人称阿斗的蜀汉后主只得再豪赌一把来自保。

不久,司马昭设宴招待刘禅。席间特请人演出蜀地技艺,由于司马昭的暗中布置,有些人假做触景生情,忍不住暗暗抽泣。坐在司马昭身旁的刘禅本也哀伤于心,但他见司马昭那阴晴不定的面孔时,一下子提高了警惕,因而强充笑脸,喜笑自若。一心以为刘禅是个“阿斗“的司马昭见了放下心来,悄悄对他的亲信贾充说:“人之无情,乃至于此,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况姜维邪!“

一向被称为“清客“(旧时在富贵人家帮闲凑趣的文人)的贾充凑趣说:“不如此,公何由得之!“

戏艺终了之时,司马昭戏问刘禅:“颇思蜀否?“

一惊之后,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也!“

这句话居然骗过了司马昭,甚至骗过了与刘禅一起降魏的蜀汉旧臣郤正。宴会之后,郤正对刘禅进言说:“主公方才的答话有些不妥。如果以后司马公再问您这类话,您应该流着眼泪,难过地说:'祖先的坟墓都在蜀地,我怎能不想念呢?'“思索了片刻,刘禅点了点头。

几天以后,疑心仍未完全消除的司马昭又一次问起刘禅是否想念故国,按照郤正的指教,刘禅背出了那几句话,并装作一副悲伤的样子,只是竭力不让眼泪流出来。司马昭见了,心中有数(大概早与郤正有过沟通),突然说道:“你的话怎么这么像郤正的腔调?“

刘禅假作一惊,睁开眼,说:“您先生怎么知道?这正是郤正教我的!“司马昭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自此以后,司马昭忙于篡魏,遂不再对刘禅生毒害之心。

刘禅亡国之后,作为亡国之君,不仅自家性命,而且包括蜀地百姓的幸福都掌握在人家手里。自己的待遇,直接影响晋国对蜀地百姓的政策。所以,他必须装憨卖傻,处处隐藏自己的才能,才可以瞒天过海,养晦自保。表面的麻木和愚懦的背后,潜藏着过人的狡诈和机智。

不管怎样说,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绝对不在刘禅身上。

其一,先帝去世时,国家并不稳定。当年刘备去世之后,蜀国的兵力已经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了,光从地图上的疆域来看,魏占了大半个中国,而蜀国只相当于魏的几个州。不仅兵力弱,而且大将也弱。像张飞、关羽这样的大将死后,蜀国能够独当一面的人才乏陈可数,而当时的魏国却人才济济,如邓艾、钟会、王睿、杜预,等等。

其二,也是最根本的一点,刘备这种以个人魅力统领群雄的君主,留给后来者的,必然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这是中国历史上许多“二世之乱“的根本原因。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新君不是幼弱,便是与开国之君的人格力量相去甚远。

纵观刘禅一生,多数时间,命不由己。出生不久,即被父亲遗弃;好不容易在万军之中被人救出来,又差点被父亲摔死;小小年纪,孤身逃难;被人买来卖去,也是身不由己;当了皇帝,还是活在父辈的阴影之下;临到最后,当了亡国之君,更要强颜欢笑,整日装傻。刘禅的悲剧人生,非刘禅一人之过。只因他不幸出身在帝王家,而他的父亲又太过完美。古老的封建道德和政治秩序,注定了一个二世君主的悲剧,只给他留下一个“乐不思蜀“的笑柄和一个“扶不起的阿斗“的骂名,悲夫!

此文乃吾徒陆羽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