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98

第98章 欧洲绞肉机

与其他三个战场不同,欧战东南战场几个小国面对奥匈、奥斯曼土耳其两个大国,一点不落下风。并且战事没有一点波折,而是一路奏凯。

与两次巴尔干战争不同,这次由于从新欧罗巴来的部队担当主力(那两次战争中塞尔维亚、希腊、黑山均是胜利者,且华夏对其的支援不足,导致新领地的军队投入战争过晚,没有发挥多大作用),且直接面对两个大国或者是三个或四个大国,参战的协约国几个小国及背后支持他们的华夏诸国均发挥了极大的动员能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将新领地动员起来的军队运到了战场。

自8月12日开始(之前两国军队陆续在边境交火,但未发生大的战斗),奥匈军队一个集团军在波乔雷克将军的率领下,投入20多万兵力向德里纳河的塞尔维亚军队发起进攻,爆发了米尔战役。一个军的塞尔维亚军队在空军的支援下勉强的维持住了国境线,但也不断后退,随着塞尔维亚动员的军队陆续投入战场,加上捷克、波兰、塞尔维亚新领地的军队陆续抵达,战争的天平迅速偏移到了协约国一边。

好像要看奥匈帝国的笑话一般,准备加入同盟国的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迟迟未向协约国宣战,坐视奥匈被协约国军队攻入国境。先期抵达的捷克一个军、波兰一个军、塞尔维亚新领地一个军与塞尔维亚本土军队一起,迅速打败波乔雷克将军的集团军,突入奥匈帝国境内。于9月上旬占领波黑、克罗地亚大部,取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被战况惊呆的德国迅速派出刚在国内扩编的准备投入西线的一个集团军进入奥匈,才把东南战线稳定下来。

协约国诸小国的军队的战绩将欧洲大国震惊的目瞪口呆,眼见新领地的协约国军队不断抵达,同盟国加大了对保加利亚、奥斯曼土耳其的外交力度,督促他们尽快参战,以稳定东南战线。

在德、奥匈、意大利的威逼利诱下,加上保加利亚的新领地军队(1个集团军外加空军6个师)抵达,哲国的“志愿军”到达奥斯曼土耳其正在进行恢复性训练,两国有了底气,分别于当年的10月18日和21日向协约国宣战,保加利亚提前了一年,土耳其提前了一个月。而此时罗马尼亚新领地的1个集团军加1个军另加空军8个空军师已经抵达本土,随后在英法俄的压力下于10月26日向同盟国宣战。希腊在新领地1个集团军(先是两个军,后来追加)另加6个空军师(先是3个,追加3个)抵达后也于10月24日向同盟国,欧洲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此时集中在塞尔维亚的协约国小国军队已经全部抵达,兵力达到陆军127万人(捷克28万人,波兰30万人,塞尔维亚新领地27万人,塞尔维亚本土42万人),空军25个师(捷克4个,波兰7个,塞尔维亚新领地5个,本土9个)13万余人。在留下35万人5个空军师警戒奥匈、塞尔维亚战线的德奥军队(40万人加6个空军师),15万人5个空军师协同希腊军队进攻奥斯曼土耳其,15万人3个空军师作为预备队,剩余的62万人及12个空军师全部扑向保加利亚。与罗马尼亚的两个集团军58万人(本土及新领地个一个集团军)及14个空军师(本土7个,新领地7个),留下本土一个集团军(30万人)及6个空军师警戒罗奥边界,另一个集团军30万人5个空军师作为预备队。保加利亚立即全国新领地总动员,挤出了3个集团军(77万人)及15个空军师迎战,局势岌岌可危,紧急向盟国求援2。

与此同时,希腊在留下陆军两个军(17万人)及5个空军师作为预备队并警戒国内,出动1个集团军(28万人)加1个军(8.5万人)及10个空军师向奥斯曼土耳其发动了进攻。

此时欧战主战场东西两线、法意战线、塞、奥匈战线已经基本稳定,各方正在加紧训练兵员、生产或购买武器装备,准备再战。德、奥匈、意大利一面勉励两国坚持,一面加大了国内动员的力度。

在新领地军队的加持下,协约国军队对保加利亚的进攻势如破竹,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占领了保加利亚三分之二的领土,悲催的保加利亚不光丢了首都索菲亚,陆军死伤近40万人,空军师残破不全,保持战斗力的仅有320架飞机,损失70%。幸好新领地来的集团军还能保持建制完整,华夏诸国提供的飞机及秘密武器战车(也就是原位面中的坦克)已经抵达保加利亚黑海沿岸(地中海沿岸已经完全丢失,与盟国奥斯曼土耳其已经完全隔开,陷入孤军奋战的境地),正好借天气寒冷,冬季停战的时间里熟悉装备,训练新军队。

与保加利亚相比,奥斯曼土耳其更加悲剧,不光丢了全部欧洲领土及首都伊斯坦布尔及博斯普鲁斯海峡,战前利用巨额金钱以及土地买来的先进武器装备的四个集团军被打残,基本失去战斗力。总计死伤近百万人,丢失几乎全部技术兵器,如果不是哲国的“志愿军”抗住了打击,估计苏丹就要考虑投降了。

准华夏国家出手果然不同凡响,哲国以1个集团军(29万人)硬抗对面的协约国一倍以上的军队(保加利亚失败后,从那边增兵不少,现在罗马尼亚、塞尔维亚、希腊已经连成一体),在临时首都安卡拉以西100km处稳定了战线。现在正在后方编练新军,接受新买来的哲、金、新三国武器装备,准备来年一雪前耻。

截止到黄帝纪年4611年(公元1914年)底盘点时,两大军事集团欲哭无泪,无他,主要是损失太惨烈了,原本计划是一个短时间的战争打成了胶着战。协约国死亡166万余人,轻重伤82万余人(其中法国死亡26万余人,轻重伤16万余人,英国死亡18万余人,轻重伤11万余人,俄罗斯死亡67万余人,轻重伤17万余人,比利时死亡6万余人,轻重伤3万余人,葡萄牙死亡近2万人,轻重伤8千余人,日本死亡28万余人,轻重伤9万余人,以色列死亡4万余人,轻重伤1万余人,芬兰死亡1万余人,轻重伤5千余人,塞尔维亚死亡5万余人,轻重伤2万余人,捷克死亡2万余人,轻重伤8千余人,波兰死亡2万余人,轻重伤7千余人,罗马尼亚死亡1万余人,轻重伤5千余人,希腊死亡3万余人,轻重伤9千余人),另外被俘约90万人,近310万人的战斗力损失(约29万左右轻伤的伤愈可返回军队)。

同盟国同样也不好受,死亡、轻重伤人数少于同盟国,但他们可以动用的人力也远远少于协约国。截止到年底,同盟国总计死亡135万人,轻重伤79万余人,被俘约40万人(其中德国死亡44万余人,轻重伤20万余人,奥匈死亡23万余人,轻重伤15万余人,保加利亚死亡27万余人,轻重伤13万余人,意大利死亡15万余人,轻重伤14万余人,奥斯曼土耳其死亡30万余人,轻重伤17万余人),近205万人的战斗力损失(约49万余人轻伤的伤愈可返回军队)。

由此可见,由于海外华夏的出现引起的工业技术的提升、新欧罗巴的发展对于同盟国极为不利,同盟国尤其是德国的损失远远大于原位面,这样下去如何是好?要是协约国赢得了胜利,凭借其遍布欧洲的众多国家,整合起欧洲大陆轻而易举,那样对华夏肯定会有一定的威胁。

为了避免出现这种局面,华夏诸国加大了对同盟国的援助,在年底及次年初,明国对德军售上了一个新台阶。8个装甲师的战车(近3000辆)及装甲车(4000余辆)、自行火炮(105mm以上)近400门,另外还有近万辆卡车,帮助德国组建了8个装甲师(15万余人),4个摩托化师(约10万人),编成4个机械化军(算上军直属部队,每个军近8万人)。德国人计划将两个机械化军放在西线,一个放在东线,一个放在塞奥匈战线,准备作为冲锋的尖刀,给协约国一个惊喜。

为了平衡欧洲局势,华夏国家煞费苦心,除了为德国组建四个机械化军外,还为保加利亚组建了四个机械化师,土耳其那边不用担心,有哲国的一个集团军足以稳定战线,至于奥匈、意大利,他们也暂时不会倒下,就不用多担心了。但为了不至于让同盟国一次性把协约国打垮,鲁国、曹国为英国人提供了足够的直射火炮,将能够有效打击德国的战车,宋国、兰芳为法国提供了大量低空攻击机,其配备的20mm机炮足以敲破德国战车的顶盖。唐国为俄罗斯、以色列为巴尔干诸国同样提供了低空攻击机和直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