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89

第89章 华夏的科技大飞跃

在欧洲各国磨刀霍霍,准备在欧洲决一胜负时,华夏诸国还在按部就班的发展。现在从中华向海外诸国的大移民已经停止,各国均在整修内政,发展科技及工业,以继续维持和拉大与欧洲各国的距离。

黄帝纪年4601年(公元1904年)8月,在三位英明睿智的皇太子傅祥胤、李令哲、林毅夫以及华夏的上百位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下,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盘古1号”在唐国长安大学建成。“盘古1号”与原位面中美国的第一台电子计算机一样,采用电子管,但功能大大超出。由于采用的是小型电子管,体积大大缩小,一间屋子即可放开,运算速度3万次每秒。出于保密需要,这个科技成果没有公开。

第二年9月10日,在唐国南部的一个无人海岛,还是在三位英明睿智的皇太子傅祥胤、李令哲、林毅夫的指引下,华夏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当量5万吨,并于次年成功进行了小型化,由飞机投掷成功。

黄帝纪年4603年(公元1906年)8月,由鲁国曲阜飞机制造公司研发的“海鹰12型”飞机正式定型,该型飞机是一种大型远程轰炸机。起飞最大重量78.5吨,最大载弹12.7吨,最大飞行速度650km/h,载弹3吨时最远航程7800km,转场航程10500km。

同年7月,唐国咸阳飞机制造公司研发的“海东青7型”飞机正式定型,该型飞机是一种大型夜间远程双发战斗机。最大起飞重量14吨,最大飞行速度750km/h,最远航程3400km,最大载弹2吨,可临时客串轰炸机。

当年10月,明国中原飞机制造公司的“空中马车8型”飞机正式定型,该型飞机是一种大型远程客机。最大起飞全重68吨,最大飞行速度620km/h,机组4人,载客102人,最远航程9000km。这种飞机的出现,使得跨越大西洋以及唐宋明三国间的不间断飞行成为可能,所以一经定型,就引起了航空公司的追捧。当然,这几种飞机,是不对欧洲和美国出售的,但可在友好国家的机场停靠起降。

黄帝纪年4604年(公元1907年)9月,在前一年晶体管实用化以后,很快就被用到尖端科技上,全部由晶体管替换电子管而推出的电子计算机“盘古五号”,体积缩小80%,运算速度达到50万次每秒,进而得到快速推广,被军队、大学、大型企业、科研机构广泛采用,大大推进了社会发展。

在十几年前,华夏的科研机构在华夏国家的研究所之间的交流论文中就提到了建筑物、空阔地区的突出物阻挡电磁波的现象,由此在近乎全能的三位太子的指引下,于黄帝纪年4595年(公元1898年)制造出了第一台实验性的利用电磁波回波探测物体的设备---电测一号,后来在宋国太子林毅夫的建议下,为保密改名为雷达。经过数年的改进,在可靠性、小型化下足了功夫后,第一具实用化的探测雷达于黄帝纪年4602年(公元1905年)7月装在唐国新建战列舰“晋国号”(该型舰满排57500吨,标排44600吨,航速32节,主炮为3座3联410/50倍径火炮,续航能力21000海里/14节)上,探测距离50km,联结火控系统后,射击精度有了极大的提高。

经过一年的试验,确定这种舰载雷达的效能之后,华夏诸国对在役军舰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分别在上一级在役战列舰楚国级(黄帝纪年4596年建造,满排52000吨,标排46500吨,航速30.5节,主炮为3座3联380/42倍径火炮,续航能力13000海里/14节)、上一级在役重巡洋舰青州级(黄帝纪年4595年开始建造,满排17000吨,标排14500吨,航速33节,主炮为3座3联205/55倍径火炮,续航能力9240海里/14节)、上一级轻巡洋舰真定级(黄帝纪年4595年开始建造,满排12800吨,标排9950吨,航速32节,主炮为5座3联155/47倍径火炮,续航能力9000海里/14节)、新建的晋国级战列舰、新建的幽州级重巡洋舰(黄帝纪年4605年开始建造,满排18500吨,标排14250吨,航速32节,主炮为3座3联205/60倍径火炮,续航能力9000海里/14节)、新建的轻巡洋舰太原级(黄帝纪年4605年开始建造,满排14200吨,标排12000吨,航速32节,主炮为4座3联155/55倍径火炮,续航能力10000海里/14节)加装雷达,使这些军舰的探测能力、射击精度有了极大提高。

黄帝纪年4606年(公元1909年),已经实用化的机载雷达开始在战斗机、轰炸机、客机上加装,使这些飞机飞行时的安全性、射击精度有了极大提高。与此同时开发成功与计算机互联的对空雷达开始在以上军舰上加装,虽然基本没有空中威胁,也都分别加装了25mm-127mm的高射炮,并为大孔径高射炮配备了近炸引信炮弹。同年,加装了对海、对空雷达、火控计算机的新一代航空母舰---新的黄帝级航母开始在华夏诸国海军服役。该级舰装备蒸汽弹射器、斜角飞行甲板、助降系统,具备原位面五十年代航母的一切特征。满排43200吨,标排33600吨,航速33节,续航能力15000海里/15节,可搭载8-10吨级的舰载飞机90架,舰员2900人,是华夏海军的划时代装备。此时的欧洲及美国陆海空军在批量装备了海东青1型及空中马车客机改装而来的轰炸机后,已经有了陆地上空制空权的概念,但由于空中对海攻击能力的匮乏,对于海上的制空权的概念懵懵懂懂,只有意大利及英国有了一个模糊的认识,英国正在用退役巡洋舰进行试验,其主要目的还是侦察,而不是对海攻击。华夏诸国正密切关注着欧洲及美国的航空技术发展及英国的试验,准备在其即将成功时向其出售比其水平稍高,但更成熟的产品,以打消其科技投入的积极性(在原位面中欧美、日本等国对华夏就是这么做的)。

随着飞机及导航控制技术的发展,无人在上操作的可控飞行器也就是导弹开始在华夏诸国发展。在黄帝纪年4600年(公元1903年)9月,曹国的第一艘实验性运载火箭进行了发射,看到运载火箭明显的军事用途,华夏诸国迅速加大了人力及物力投入。在计算机技术、新型材料、空气动力学理论的助推下,华夏诸国的运载火箭技术突飞猛进。五年后,第一枚成熟的近程导弹在梁国试射,射程900km。黄帝纪年4606年(公元1909年)10月,曹国试射了第一枚中程导弹,射程2700km,第二年,明国试射了第一枚远程导弹,射程5500km。

同年,唐国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该星直径约1米,重173公斤,沿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的椭圆轨道绕地球运行,轨道倾角68,5”,运行周期114分钟。发射这颗卫星的远载火箭为“夸父”1号三级运载火箭,火箭全长29,45米,直径2.25米,起飞重量81.6吨,发射推力112吨。

随着飞机发动机的进步,喷气式发动机开始在华夏诸国出现,不过当时设计师为了避免危险使用无线电指令控制的喷气式飞机很快进入了另外一个方向。在黄帝纪年4601年(公元1904年)7月,鲁国曲阜飞机制造公司的第一具无人操作、地面无线电指令制导的第一架无人喷气式飞机“疾风1型”进行了试飞,飞行了300km,时速850km。

与其他民族一样,华夏民族的军方同样对新技术极为敏感。得知消息的华夏军方立即为曲阜飞机制造公司的“疾风1型”指明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继续采用无人操作,但要优化气动外形,提高射程,改善导航能力,并且尽可能的小型化,以适用各种载具;另一个方向就是加长发动机的寿命,提高可靠性,降低油耗,在技术成熟时全面替代现在的活塞式或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飞机。

黄帝纪年4606年(公元1909年)9月,第一枚岸上发射的对海攻击飞航式导弹在明国内海进行试射,导弹改用火箭发动机,主动力装置为1台两级推力液体火箭发动机,工作时间150s,两级推力分别为11760和5390N;辅助动力装置为1台装在弹体后下方的固体火箭助推器,工作时间1.35s,最大推力274400N。弹长6.55米,直径0.76米,翼展2.41米,重量2095千克(带助推器)战斗部重510千克,飞行速度0.85-0.9马赫,射程50千米,制导为主动单脉冲雷达制导,工作频率为10-20千兆赫。

看到如此有效的数据,华夏诸国军方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立即指示研制单位进行上舰改装,以收集数据,为将来的大规模改装进行技术储备。

黄帝纪年4608年(公元1911年)10月20日,人类历史上第一艘核动力驱动的潜艇---蛟龙一号在唐国海军造船厂下海试航。该艇水上排水量3750吨,水下排水量4500吨,潜深260m,水下最高航速27节,携带十八枚鱼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