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78

第78章 暹罗、缅甸、日本

琉球、朝鲜、安南的变化让海外华夏诸国非常满意,但是东南亚的另外两个国家暹罗和缅甸的华夏化进程非常缓慢,让华夏诸国非常不满。

实际上华夏诸国对于接纳其他国家为华夏一系非常慎重,对于外族血统为主的国家更是如此。不管怎么说,暹罗、缅甸都不是传统的华夏国家,顶多是在中原强盛时来抱大腿的趋炎附势之国,所以华夏诸国对于他们的华夏化进程并不关心,只是希望在满人退位之后,由新生的华夏国家自行处理。但即使这样,必要的敲打还是需要的,谁让你们向华夏称臣的,既然享受了保护,就得遵守华夏道统,推行华夏文化。

第一个受到敲打得就是暹罗,现在在位的是拉玛五世,就是被普遍认为是泰国历史上最有权力和伟大的君主、现代泰国的缔造者,后世尊称朱拉隆功大帝。也是后世泰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再用汉名的暹罗君主,现在他当然不敢,满清的镇守使以及三国的观察使还在曼谷呆着呢,汉名为郑裕。郑裕自三国的观察使到任后,一直学习汉语,以华人自居,从不提帕拔颂德?帕尊拉宗?浩昭育华这个暹罗名字。与朝鲜、琉球、安南不同,他及暹罗大多数人一样,体内基本没有华夏血统,国内的华夏后人也不占多数,仅有20%左右。但在三国观察使的威压下,军政双方均被华夏后人把持,连郑裕的王后也是纳的华人大家族的嫡系女子。并且历史在这里有了一个小小的改变,他的家庭教师不再是来自英国的安娜?列奥诺温斯,而是来自唐国的武明心(女性,长安大学政治学博士)为首的团队,使其受到了全面的华夏传统文化及现代科学教育,对于华夏的认同感远高于他的老爹—拉玛四世。

但即使郑裕再认同华夏,并且朝廷重臣全是华夏后人,但是国家不是一个人的,是由全体国民共同组成的。所以郑裕继位以来,虽然大力推行汉语,但是也仅仅使得公文上使用汉语,民间绝大多数还是使用土语,说明人们的习惯是多么难以改变。

黄帝纪年4584年(公元1887年)4月,唐国观察使赵联谱、宋国观察使吴圣陶、明国观察使诸葛申云前来求见郑裕,商讨华夏化进程。会谈中,诸葛申云提到朝鲜、安南两国已经正式行文全国,废除土语,全面实行官话,不知陛下如何打算。诸葛申云的一句陛下把郑裕吓得跳了起来,连道不敢,小王仅为华夏藩属,何敢称陛下,请先生收回,只以寻常称呼即可(对于藩属国,都称其主为殿下)。看到把他吓得不轻,赵联谱笑着解释道,只要纳入华夏体系,无论为皇为王,都可称陛下,要是脱离华夏藩属国,也可称陛下,不知殿下打算怎么做呢?郑裕呐呐的解释,现在这个称呼就行,小王身为华夏后裔,向往本族之心甚坚,奈何国内土人居多,实在难以处理。

看到吓得他也够了,吴圣陶提到我华夏自古以来都是礼仪之邦,绝不勉强他族纳入我族。我等认为进入华夏体系是进步,但那些土人不见得这么认为,他们有可能认为保持自己的生活方式很好,这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我族对于这些土人有三个途径供他们选择:第一就是全面放弃土语,学习汉语,积20-30年可见小成;第二则是在国内划一区域,供其自治,保留他们的生活方式,其余大部分地区供我族生产、生活;第三最简单,就是委托海外华夏各国,将其迁移到其他地区,那些西夷不会拒绝劳动力的,但他们对于外族不会这么友好,就看殿下怎么选了。

郑裕虽然非常认同华夏,但他也不会忘了自己的泰族身份(当然只能深埋心底),他实际上对这三个途径都不认可,他想的是托庇于华夏的羽翼之下,自己称孤道寡,但现在明显不行。最后只好说小王认为还是第二种途径好一些,这还需要与群臣商议,三位观察使只好表示静待好音后告辞。

由于海外华厦诸国的介入,缅甸历史上应该在黄帝纪年4582年(公元1885年)灭亡的贡榜王朝还继续存在,现在在位时锡袍王,黄帝纪年4576年(公元1879年)继位,现在他还好好的在位。英国人占据的若开、勃固、德林达依已经被整合为英属缅甸,此事华夏诸国与英国进行了长期的扯皮,一直没有结果。锡袍王对于三位观察使的要求全国推行汉语的提议没有异议,他很明白,如果不是华夏的牵制,搞不好现在缅甸就不存在了(估计的很正确),所以华夏诸国的大腿还是要继续抱住的。

现在的日本还是两个政权并存,即江户的幕府政权居于北部,南部的天皇政权以京都为中心。幕府政权占据北部17.59万km2的土地,并且完成了废藩置县的改革,建立起了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权,全部统治区24县,人口1900万人;天皇统治区同样完成了废藩置县,也完成了中央政权的集权化,统治区面积为11.6万km2,分为21县,人口1400万人,均恢复到了战前水平。但两者的发展程度截然不同,德川庆喜的身段够柔软,表示愿为华夏代敝上牧守海外24县(直接就把日本明治给代表了),待敝上称臣于华夏,外臣愿向敝上奉还大政,代为称臣的文书面面俱到,于黄帝纪年4570年(公元1873年)递交给了唐宋明清四国(连称臣都替明治做了),把明治及众位日本一时人杰恨得牙根痒痒。

德川庆喜如此上道,连称臣都不敢,只说代敝上称臣,华夏四国还能再说什么,满清自不用提,他们也不关心,唐宋明三国也被他的无耻雷的不轻,但也不好说什么,你说他不守臣节,肯定不是,你看人家多么谦卑,只好接受了这个臣下臣的称臣文书。

虽然三国不太喜欢称臣的国家,但来了就得接受,没有向外推的道理。三国现在不提倡薄来厚往,但称臣的好处还是大大的。那就是全面放开限制级别产品以下的交易,幕府地区各县被转移了三国淘汰的生产设备,为三国提供初级加工,换取工业品及食品,生意做得红红火火,不到三年,幕府下辖24县已经全面恢复,治下民众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五年后,普通民众已经家有余粮,手有余钱,与明治治下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得不断有那边民众前来逃难。

明治及群臣一看要糟,长持以往,治下没有人了,那还发展个屁?虽然明治已经与欧洲各国挂上钩,欧洲各国也希望东方能够有一个牵制华夏的国家,但第一是慑于三国的凶名,不敢做的太过分,第二是欧洲各国提供的生产技术过于落后,生产的产品没有销路,所以发展的非常差。没奈何,明治及群臣一面咒骂德川庆喜这个乱臣贼子,一面放下身段,向四国称臣,并恳请母国做主,惩治这个乱臣贼子,称臣文书是以日本牧守之臣的名义发出的(明治知道四国讨厌天皇这个称号)。

明治的称臣令慈禧及当时首席军机恭亲王奕(黄帝纪年4576年(公元1879年))犯了难,不知道如何处理。还是从唐国回来的李鸿章见事明白,建议询问一下三国的意见。三国反馈过来的意见是文书可以接受,但惩治德川庆喜大可不必,因为他对华夏非常尊重,建议双方以和为贵,不要动用武力,毕竟我华夏是礼仪之邦,封号待两方统一再说。恭亲王奕对此和稀泥的做法只得连称高明,连以捣糨糊著称的李鸿章博士也是自愧不如。

明治也被三国的无耻惊倒,臣是称了,不光没有捞到封号,连乱臣贼子都不给惩治,三国简直是华夏历史上的异类。不过好处也不是没有,最起码得到了与那个叛贼同样的待遇,全面放开限制级别产品以下的交易,可以得到三国淘汰的,与欧洲现行工业设施同等技术水平的工业设备,开始发展工业以及对三国的贸易。最起码放开粮食贸易让治下民众可以吃饱饭,不至于一个劲的向那个叛贼那里逃难了,人口开始增长。

但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德川庆喜先到先得,发展的程度、规模远好于明治治下,这边只能拣点残羹冷炙,自身实力的增长远远逊于那个叛贼,令明治发展起来消灭德川庆喜的希望破灭。好在德川庆喜也很上道,只顾着发财,也没有对明治这边动武的念头。这让明治及群臣一面鄙视这个贼子的同时,也放下心来。看来这个贼子还是有起码的敬畏之心的,就是不知道他为什么不臣服于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