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45

第45章 一位清国官员的明国游记

留唐幼童周玉君访谈录于黄帝纪年4565年(公元1868年)7月发表于唐都长安的《西京晚报》,因为是第一篇描述清国外派幼童的学习生活的文章,且在字里行间没有记者启发性、诱导性的发问,全是孩童的童稚之言,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唐国礼部官员来说,一个来唐仅仅十岁的孩子,能够对于唐国的生活能够快速适应,令他们颇感欣慰;对于文部来说,对于一个在满清接受过残缺不全教育的私塾学子,仅仅通过家里的补习(补习老师仅为在校师范女生和高中毕业的农妇),就能迅速适应唐国的系统教育和测试,也令他们为唐国的教育程度感到自豪,也为幼童的学习能力感到吃惊,升起一种我族之人果然优秀的认识;对于皇室和内阁而言,通过这个幼童的直言,感觉到引进幼童学习是多么的正确和英明,所以提高幼童数量,培训后回清改变华夏故地的愿望更加强烈,并立即付诸实施;对于接待的阿姨们来说,孩子能够快速适应家庭生活让她们很满意,也对孩子的思家之言感到心疼。

对于在长安的欧美外交界、商界、以及前来交流的学术界人士而言,周玉君访谈录他们分别体会出了不同的意味。外交界及使馆武官吃惊于唐国交通的发达程度以及工业生产分工的细化及普遍性;商界人士吃惊于周玉君访谈录所说的养母的织机的先进程度,处于唐国内陆的普通农户用的织机及熟练程度肯定不如专业大厂的先进和熟练,但就这样也比欧洲最先进的英国的生产率高一倍以上;学术界人士吃惊于唐国教育的普及及先进程度,全面的初中级别的教育在欧洲除了普鲁士外仍是奢望(实际上此时普鲁士仅普及小学教育),认为最起码唐国远远领先于欧洲各国。

当年9月,清国出版的《旅明游记》出版,引起清国轰动,在清的欧美人士发现后,也迅速购买并送回国内翻译后出版。之所以引起中外重视,是因为作者徐郙(字寿蘅)是一位派往明国的交换官员之一,而且还是清国同治元年(1862年)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代表了清国传统教育的最高成就,应该也是清国对于三国最专业的认识。而且为了能够让更多的清国人认识、了解明国,破天荒的采用白话文写作,这也是在清国轰动的原因之一。

“5年(同治5年,下同,以下括号内为作者注,下同)6月2日,余随礼亲王、刘大人及一行百余人,达明国雷州。在途中,余听明人言,三国地名均以华夏地名为主,以示不忘祖先之地之意。其对故国眷恋之心,可堪赞叹。明魏王李青岩、内阁次辅临沂伯冯九如、礼部侍郎秦真水到港迎接。寒暄毕,即引领我等前去歇息。”

“为表礼遇,明国为我等安排的驻足之地是一处庄园,是在大清征战的秦王李青安殿下所有,事前魏王殿下已得秦王允许,使团驻留时院内仆役均为使团服务,且费用均由秦王承担,其豪奢如此!院内亭台楼阁,不一而足,均极为精美。使团被安置在几处小院,礼亲王及随从为一独院,刘大人及别院官员另一小院,余与诸位同僚单一小院,求学的士人、武举在一处较大的小院,幼童跟随嬷嬷们后院安歇。余与诸位同僚每人一处卧室,室内广大,内有床榻、书桌、软椅(沙发)、茶几、洗漱之处(卫生间),室内数具不燃自明之灯具(电灯),仆役分头为余等介绍其使用之法,一着机关(开关),灯具即明,再一着则熄,至为精巧。另与床榻、书桌处备有传音之具(电话),提起则有一女问及联系之人,其将为转接(人工交换机,庄园内部电话)。余一时兴起,嘱其转至同乡士人刘君处,未几,刘君之音传来,如在面前,奇哉!唐国之人深得造化之巧如斯!洗漱之处虽小,但无物不备。亦有不燃自明之灯具一处,另有机关,一着水出,左为冷水,右为热水(冷热水龙头),精巧至极。另有便处,一着机关水出,瞬时干净如初(抽水马桶)。一侧为浴处,上有出水机关(淋浴喷头),下有水池(浴缸),容一人有余。里面喷香之枣(香皂)、毛巾、牙具、浴服无一不备。洗漱之处及其外有玻璃镜两面,里面两尺有余(化妆镜),外面几达一人(穿衣镜)。余一人思之,仅余所居之室,已不下白银十万之数(其实没有这么些,2000明元足以,这就是工业生产与手工生产的区别),询及同僚,皆以为然。”

“次日早9点,到达火车站,乘坐火车前往明都北京,车身极宽,达1丈3尺有余(4.5m),魏王介绍此为皇家专列,专为接送皇室贵宾级官府使用。车内包厢多处,如同在秦王庄园一样,按不同职司分派包厢。余及同僚均分得一小包厢,除比秦王庄园的房间小外,其余均无不同。幼童们在走廊来回嬉戏,状极兴奋。实则何止幼童,余及同僚、同行各位均为明国的豪奢叹为观止。不过秦侍郎所说,适当的政府开支有益于官府收税,各位在敝国日久必知其理,余等均不明其理。车窗外景致优美,就是人烟较少,才知三国移民之切。待得午时、晚间,明国陪同官员安排我等餐车就餐,如同平地,几无震动,酒食同在秦王庄园一般,精美异常。晚间歇息时,如同在房内一样,无有不适之感。”

“6月4日早5点30分,仆役叫醒车内诸位,言及快到北京南站,只还有70km,应在一个小时后到站,请各位洗漱。到站后,明国内阁首辅王引昌(字文举,长庆侯)、太子李明在站内迎接,用过早餐后入城前往明国准备的别院。明都北京与大清国都,极为相类。城门布置一般无二,进城后才知区别之大。明都诚为我华夏(汉家)之都也,无趾高气扬之(旗)人,全为我族同胞,且上下人等,衣着整洁,神情昂扬,不愧为帝都之民也。”

“大清之明国别院位于北京内城,占地三十余亩,为百年前一绝嗣王爷之府邸,明国加以整修,赠送大清作为别院,毗邻唐国、宋国别院,三国别院规制大致相同。据明国礼部陈君所言,欧美各夷之使馆位于外城偏僻之地,占地亦小于三国别院,以示内外有别也。别院又分十二小院,礼亲王居其二,刘大人别院上下公廨三,居室二,余及同僚居其一,士人、武举居其一,其余闲置。公廨、居室使用之物无不齐备,陈君言道,为母国及兄弟之国备此使用之物为东道国本份也,可见其眷顾同胞之情。”

“次日一早,礼亲王、刘大人觐见明国裕德皇帝陛下。裕德皇帝优容有加,设御宴款待。再两日,余随刘大人前去河东省真定府无为县张泊镇大张庄小学考察,所见均出乎我等意料之外。明国之教育遍及全国,实为有教无类之典范也。先生均为附近女子,使用国语拼音教学,孩童6年内,可识字2000-2500,再三年,可达3500-4000字。余自幼束发受教,亲友四邻皆以为能,所学亦不过如此,另其在后三年所学之格物(物理)、变化(化学)之学,余至殿试,不知其可也,可见其不以文章、诗赋为能,而以实学为主。至小学、初中考察毕,刘大人叹曰‘重实学,此诚三国强大之基也。’余及同行诸君深以为然。”

“自河东省归,刘大人意犹未尽,继续在明国各地游历,所幸明国以同族之国,多加看顾,得以自由参观明国之教育。反观西夷各国,亦有探究明国教育,识其强大之本源之心,所求仅十一得准,更以安全为由,限制其在明国行踪。彼等不忿,以歧视诘之,明国礼部诸君言道,华夏四国为同族之国,来敝国即为归家,在自家自由往来,为其权限也,欧美各友邦,为敝国之贵客,为安全计,必以安全为要,所以只能在绝对安全之处参观旅行,以示敝国待客之重也,彼等虽知是诈,亦不可言也。余等本为交换之职,明国诸君为余等计,单开培训之班,讲其律法及明国准则,达三月之久,授课者或为当朝宰辅、各部尚书、侍郎,或为其大学教授、博士之职,吾等8人,授课者达20人之多。授业者或诙谐、或严肃,均言之有物,用词精到,余及同僚受益匪浅。培训毕,再以培训所学试之,均获合格,余不才,忝列其首,衡阳伯程克同赞曰‘寿蘅不愧状元之才也。’余深愧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