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035

第35章 明国行

黄帝纪年4563年,清同治5年,唐正丰16年,明裕德19年,宋凤和15年(公元1866年)6月2日,世铎、刘坤一率清国答谢使团乘坐明国的兖州号、青州号装甲巡洋舰到达明国。明内阁次辅临沂伯冯九如及明礼部侍郎秦真水在明国魏王李青岩的带领下在明国南部海港雷州港迎接,在雷州港休息一日后,乘坐火车前往明国首都北京,由于距离较长(1400km),用了近20个小时于6月4日早晨6点30分到达北京南站。

七点不到,明国内阁首辅王引昌(字文举,长庆侯)、太子李明在南站为世铎一行举行了迎接仪式,随后引领使团一行从永定门进入北京城,再从正阳门进入内城,在皇城西侧,为清国准备的别院与唐国、宋国别院毗邻,面积约22000m2,设施已经全部到位。李青岩、王引昌建议世铎、刘坤一休息一日,明日见驾,二人同意,随后明国官员在两位殿下的带领下离去。与唐国一样,明国在别院内留下了足够的工作人员帮助清国使团一行熟悉别院设施,并在离开前与世铎约定今晚为清国使团一行接风。

与奕譞进入长安的感觉不同,长安是按照唐时首都的样式建造,奕譞没有直接印象,就一个感觉布局整齐、规模宏大,毕竟他没有去过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也与唐时大为不同。但世铎进入明北京就不一样了,毕竟他在清国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所以进入明北京,他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区别还是有的,就是街道更宽、更整洁,城内也没有油嘴滑舌、提笼遛鸟的旗人,街上的行人衣着整洁、面色红润、充满自信,与清北京街上的衣着破旧、面带菜色、畏畏缩缩的汉人大为不同。“这才是我汉人的城市啊!”回到自己住处的刘坤一感慨道。

与在道光后期大规模进入清国的西夷各国截然不同的是,唐宋明三国为正宗的华夏汉人后裔,满清的汉员对其有天然的亲近感。而且三国强大而不蛮横,虽然对满清不喜,但是不管他们是为移民也好,为保护同族派军平叛也好,三国对满清政府至少保持了面上的尊重,这一切更得到了满清汉员甚至部分满族中下层官员的认同。对于汉族士人来说,来到明国更是百感交集。现在的明国虽然不是朱明后人当政,但他们以被清所灭的最近的汉人朝代作为国号,代表了他们对于得国最正的明朝的认同(实际上除了得国正之外,明朝历代朱明皇帝给予士人的认识很一般,但不管如何总是汉人当政不是,且满清入关之后的残酷、愚昧也令汉族士人绝望,并不像后世满遗所说,皇帝个个都很能干),而这个认同恰恰就是满清治下的汉族士人最能引起共鸣的。

来明一行途中,强大的军舰、繁华的码头、飞驰的火车、整洁的北京城,处处透漏出明国的强大与富足,与到唐国的李鸿章、张之洞等一众汉族官员一样,使明的刘坤一等一众汉官内心里产生了对这个华夏国度的归属感,并没有出使外国的感觉。

但是再认同、再有归属感,明面上还是明国认为的满族朝廷的使者,再说上面还有一个满人的亲王。在晚上明国朝廷举办的接风宴上,世铎、刘坤一分别代表满清朝廷对明国表示了谢意。第二日一早,在秦真水的陪同下,世铎、刘坤一在太和殿觐见了裕德皇帝,整个会见过程中规中矩,没有什么亮点。裕德皇帝对于使团表示了欢迎,世铎转达了两宫、同治的问候,并代表满清皇室向明国皇室赠送了礼物,裕德皇帝恰如其分的表示了谢意。随后刘坤一向裕德皇帝递交了国书,裕德皇帝接受了国书,表明刘坤一的出使得到确认。之后,裕德皇帝在皇宫为满清使团设宴,两位殿下、内阁全体作陪。

第二日,刘坤一求见明国礼部礼部尚书程克同,提出在明国游历、考察的请求(这也是满清军机处对于三个使团的要求),程克同也非常痛快的答应了这个请求,并安排秦真水具体安排(接受满清使团的游历、考察也是三国政府间达成的一致意见,并得到了三国陛下的批准,并期望通过满清官员的游历、考察,让满清上下明了三国的富足、强大,让汉员归心,震慑满人权贵)。如同使唐的满清官员一样,他们计划考察的范围很大,秦真水很快打消了他们的幻想,表示全面考察不是这么点人所能办得到的,需要更多的人手,建议他们选择重点来考察。

在一番沟通协调之后,除了世铎需要考察明国政府运行不可更改外(这是军机处对三王的硬性要求),刘坤一把使明德别院官员、交换官员、求学的士人、武举分成了5个组,分别考察小学、初中教育,海关运行、陆海军建设、造船、交通。至于那些幼童,早被照料他们的阿姨们带去皇宫玩耍去了,隔几日就会被领养的家长们带走抚养、上学。

刘坤一自己负责的是考察小学、初中教育,事先他认为这是满清最容易学习的,如同唐国一样,明国朝廷对于使团的照顾非常到位,给予满清官员补贴、出行公文等一样不缺,对此刘坤一只能表示感谢。他在文部的学校名录上随机选择了一所小学,一所初中,幸好,选的两处学校离得不太远,且交通方便。

谢绝了明国礼部、文部、警部官员的陪同,刘坤一一行五人踏上了前往考察的第一个地点---河东省真定府无为县张泊镇大张庄小学的的旅途。在行前通过明国文部官员的介绍,刘坤一得知,由于明国村庄较小,所以一般3-5个村子合办一个小学,明国小学6年学制,学校兴建采取各级财政补贴的形式进行,小学教师的俸禄支付由县级财政支付,这也是各个县级政府比较大的开支项目。

一路火车、公共马车换乘,一行人到达了无为县。在无为县政府一位中年女性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刘坤一坚辞未果),乘坐公共马车来到了大张庄小学,到了刘坤一才知为何需要妇女陪同,因为这个小学的教师全为女性,且唯一的男性教员(体育课,退役军人担任)已经下课离开,此时校内的男性除了门卫就是两个学校厨师了(学校负责一顿午餐),要不还真是不方便。这所小学校共六个班级,每天六节课,每一节课45分钟,上午4节,下午2节,兼顾周边4个村子,共有在校学生240人,教员12名,均为女性担任。看到刘坤一一行不解的目光,陪同的县政府女性观众人员解释说,因为小学孩子较小,所以女教师还是合适的,毕竟低年级的孩子还需要额外照料,尤其是午餐的时候。在一所教室刘坤一一行随堂听了一节课,与清国私塾教师领读不同,明国的教师是一个一个字的教,并配有拼音(国语拼音),这让刘坤一一行大为惊奇。实际国语拼音并不是什么稀罕事,自古都有,但很少把它用到教孩童识字上,大多为音韵研究所用,而明国把它用在教学上,确是一个进步。

下课后,问及教育效果,刚才上课的女教师说尚可,一般智力正常的孩子都能接受,一般在六年小学毕业时,学生能够掌握2000-2500个汉字,经过初中三年后,能够掌握3500-4000个汉字,基本能够阅读一般书籍和公文,也大多能够写一些小文章。听到介绍,刘坤一长久不语,这个效率已经很高了,且能够普及到所有的农家子弟,真正一个善举。在问到待遇时,年轻的女教师说为孩子上课是积德的好事,所以农村女性大多积极参加,即使未考取师范类学校的女子,也有很多自修师范类课程,考试合格后可以参加教师的遴选,因为女教师在结婚生子后,一般有10-15年间需要在家带孩子,所以每年需更换一批教师,小学教师的待遇低于一般的工人、军人,但还是有很多人竞争,且有任教经历后,官府对其所在娘家、夫家在税收、科举上对家人都有照顾,月入一般在6-10唐元左右,刘坤一才恍然大悟。随后刘坤一见到了小学午餐的情形,午餐荤素搭配,就是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教师帮忙,这才让刘坤一知道了为何教师以妇女为主。

随后刘坤一一行又去了另一个乡镇的初中,在这个西屯镇中学,刘坤一看到了与小学不一致的地方甚多。最主要的就是男女教师各半,班级也要多,共三个年级,每一个年级3到4个班,学生共600多人,教师30多名,也是县级财政支出,收入相对较高,教师队伍也很稳定,且课程设置较为复杂,共有国语、算学、历史、地里、物理、化学、体育、道德八门课,令刘坤一对于课程设置的如此复杂,挤占了国语的教育腹诽不已。但无论怎么说,教育的全覆盖怎么也不能说是错误的,这让身为文人的刘坤一赞叹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