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132

第132章 欧洲的恢复

希特勒的崛起及墨索里尼的上台令三位皇帝松了一口气,这样将来欧洲不愁打不起来了,因为这两位复仇的目标就是英法美,对于意大利来说,还要加上一个葡萄牙。对于自居欧洲大国的意大利来说,被英法德甚至之前的奥匈帝国占一下便宜还能够讲的过去,毕竟是大国吗,但是不起眼的小国葡萄牙把自己打的这么惨,怎么能让心怀复兴罗马帝国的意大利人受得了?

怀恨葡萄牙的不仅有意大利,对葡萄牙恨之入骨的是西班牙,由于葡萄牙的存在,将在欧战前还能维持一下欧洲大国面子的西班牙彻底打成了一个欧洲三流小国。黄帝纪年4620年(公元1923年)9月任西班牙首相的米格尔?普里莫?德里维拉是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企图用“国家、宗教、君主制”口号统一国家,他采取的高压手段引起人民的普遍不满。他认为全国各地的不安和动乱是腐败无能的议会制度的产物。因此在当年5月政变后他解散了议会,停止实行宪法中的各项保证。他的政府没有得到中产阶级的支持,而且由于依靠地主阶级,也无法实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德里维拉企图建立一个忠于西班牙传统的强大的政党,然而他的爱国联盟未能实现这一愿望。他的儿子何塞?安东尼奥?普里莫?德里维拉及西班牙军中的后起之秀、年轻的上校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是他的忠实拥泵。

华夏的资金及设备输出替代了原位面中美国及英国的地位,由于华夏输入欧洲的资本数额远远高于原位面中美国英国资本输出的额度,且输入了更先进的工业生产设备及技术,所以这个位面欧洲大陆恢复的速度更快。在援助开始第二年的年底(黄帝纪年4620年),欧洲各国的经济数据都已达到或超过战前水平。其中德国在损失了大量本族青壮男子后,本土人口达到7200万(含840万外族人口),新德意志人口达到1400万(含190万外族人口),中美领地达到400万(外族人口达到90万),gdp折合400亿唐元,比战前稍有增长,钢产量、石油产量(依然很少)、煤炭产量达到战前水平。

英国在丢失了澳大利亚、新西兰、海峡殖民地后,由于本族人口集中于北美及本土,人口数量如同德国一样,比战前增长了不少(还有吸收的外族人口的缘故)。欧洲本土包括撒丁岛人口达到5200万(含650万外族人口),北美属地达到2500万(含100万外族人口),中美属地达到300万(含50万外族人口),gdp折合330亿唐元,主要经济指标也都恢复到战前水平。

法国由于社会风气放荡,本族人口的增长稍低于英德两国,但是外族人口的额高增长抵消了这个差别。截止到黄帝纪年4620年(公元1923年)底,欧洲本土人口达到5200万人(含530万外族人口),新法兰西人口达到1250万人(含130万外族),中美领地达到290万人(含20万外族人口),gdp折合270亿唐元,主要经济指标也都达到战前水平。

战前欧洲的庞然大物俄罗斯帝国已经四分五裂,成为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国家。但就欧洲本土来说,被欧洲主流认为是原俄罗斯帝国继承人的北俄自己都认为继承的有些勉强(人口不如南俄,并且新俄的尼古拉二世还在位)。同期北俄人口达到3000万人(含490万外族),gdp折合30亿唐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达到战前水平,但经济增速很快,位列欧洲第一。

南俄在与燕赵两国的交锋中损失约100万精壮劳力,但是东南亚马来人的输入,弥补了劳动力的缺乏,加上红党鼓励生育的政策,人口增加很快。同期南俄人口达到3600万人(含610万外族人口,这个外族是指黑人、东南亚马来人以及少量阿拉伯人,单就纯种俄罗斯族而言,不足2000万人)。南俄同期gdp达到31亿唐元,人均重工业经济指标超过战前。

意大利在丢了撒丁岛及北部工业区后,领土、人口减少不少,但是外籍人口的输入,弥补了人口的缺乏。截止到黄帝纪年4620年(公元1923年)底,新意大利人口710万人(含外族人口85万),意大利本土4260万人(含外族人口525万人),gdp折合111亿唐元,超过了战前,主要经济指标除了重工业指标低于战前外,其余都比战前有较大增长。

与战前相比,西班牙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同期本土人口910万(含75万外族人口),新西班牙人口990万,gdp折合51.3亿唐元,人均数值超过战前。但是由于欧洲本土丢失70%以上领土,重工业数据仅相当于战前的60%,农业及轻工业数据超过战前。

与西班牙相比,毗邻的葡萄牙的经济、社会状况要好得多,几年的时间使得葡萄牙欧洲本土及新欧罗巴领地的新居民彻底认同了葡萄牙这个新科欧洲强国。截止到黄帝纪年4620年(公元1923年)底,欧洲本土人口达到805万,新领地达到1050万,gdp折合113亿唐元,主要经济指标比战前大致暴增50-60%。

欧洲的另外一个新晋强国比利时与葡萄牙类似,就是由于新欧罗巴领地的存在,战争期间的经济发展未受大的影响。加上战后强国地位的确立,吸引了大批欧洲人口移民,再加上华夏输入的资金以及工业设备、生产技术,发展速度极快。同期本土人口达到890万人,新领地人口达到930万人,gdp折合112亿唐元,各项经济指标均有较大增长。葡萄牙、比利时两国已经超过战前的意大利、西班牙、奥斯曼土耳其、奥匈、俄罗斯,成为欧洲排名第四、第五的强国。

战后欧洲还有另外三个国家具备准强国的资格,但由于地缘因素的限制,他们的发展空间远不如葡比两国。那就是波兰、捷克、南斯拉夫。波兰欧洲本土人口达到1850万人,新欧罗巴的共和国人口达到850万人,两地的gdp分别达到75亿和51亿唐元,由于是邦联体制,其综合国力不如葡比两国;捷克邦联欧洲部分人口达到900万人,新欧罗巴部分650万人,两地gdp分别达到37亿和39亿唐元,欧洲部分的主要经济指标已经超过战前,新欧罗巴部分达到战前的140%-160%。南斯拉夫王国欧洲部分人口达到845万人,新欧罗巴部分达到945万人,gdp总额达到90亿唐元,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已经达到战前水平。

巴尔干的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也都经过了恢复性增长,三国的欧洲本土及新领地人口分别达到430万和460万人、660万和480万人、470万和940万人,gdp分别折合41亿、42.5亿、72亿唐元,主要经济指标已经达到战前水平或超过。

中欧的奥地利和匈牙利均比战前削弱很多,已经成为欧洲的三流国家。奥地利还好说,还有西欧罗巴领地的支援,境况不是很差,匈牙利就差的多了,相比战前损失了大批领土和人口不说,外部还没有助力。加上奥匈解体时的离心倾向,原先亲如一家的奥地利看他如同仇敌一般。奥地利欧洲本土人口达到670万(外族人口达75万),西欧罗巴领地人口达到730万,两地gdp分别达到20亿和33亿唐元,主要人均经济指标与战前持平。

匈牙利在接收了60万东南亚马来人后,截止到黄帝纪年4620年(公元1923年)底,人口达到750万人,gdp达到21亿唐元,主要指标达到战前水平。

原俄罗斯帝国领土上诞生的新国家中,波罗的海三国的人均gdp水平已经超过战前俄罗斯帝国的平均水平20%左右;乌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三国稍微超过战前水平;高加索三国则仅相当于战前水平的70-80%。

芬兰凭借欧战在欧洲复了国,同期芬兰邦联欧洲部分人口达到380万人,新欧罗巴部分达到400万人,两地gdp分别达到15亿唐元和24亿唐元,两地的主要经济指标均比战前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欧洲几个未参战的中立国瑞典、挪威、荷兰、丹麦、瑞士几国,凭着欧战的东风,经济得到了快速增长。欧洲本土以及新欧罗巴领地人口分别达到530万和560万人、400万和395万人、800万和560万人、445万和455万人、446万和524万人,gdp分别达到65亿、47亿、61.5亿、41亿、59亿唐元,主要经济指标均比战前有较大增长。

欧洲战后比战前区别较大的就是多了两个外来国家,分别是大和王国和日本王国,截止到黄帝纪年4620年(公元1923年)底,两国人口分别达到3300万和2500万人,已经完全在欧洲立住了脚跟。再加上华夏国家的大力支持,经济状况极好,gdp分别达到109亿和82亿唐元,分别位于欧洲的第六位和第八位(但欧洲国家不这么认为,他们固执的认为这两国不是欧洲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