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110

第110章 欧战变局

1月20日,尼古拉二世前往已经撤退回到俄罗斯共和国控制区的两个新俄罗斯集团军及空军各个团级部队(去掉参加两个俄罗斯军队的军人后,新俄罗斯军队编为两个陆军集团军51万人,9个空军师近5万人),在看到自己的“小爸爸”(由于新俄罗斯临近华夏,新俄罗斯的政治制度较为开明,人均收入是俄罗斯本土的3-4倍,当地人对皇室的认同度很高)不远万里前来征求自己的意见,官兵们激动之极,表示将用自己的刀枪为皇帝挣得土地,立即赶赴西线参战。

针对俄罗斯共和国面临的红党威胁,英法两国要求俄罗斯共和国尽全力消灭红俄,因为红俄在莫斯科成立政权后的政策太吓人了,他们担心这股风潮蔓延到自己国内。英法对白俄(俄罗斯共和国)承诺,他将享有战后俄罗斯的一切国际权利及地位,建议将西伯利亚剩余地区、中亚转让给唐国为首的华夏国家,以争取华夏国家的全力支持(英法说那些地区本就是不毛之地,且欧裔人口极少,让就让吧,反正抵押了),现在消灭红俄才是当务之急。

英法的建议让白俄政府痛苦异常,因为俄罗斯人对土地的贪婪是固有的,无关国体和主义,但现在不做出选择的话,还不知道落在谁手里呢,还不如现在卖个好价钱。在杜马经过多轮扯皮后,白俄与唐国在黄帝纪年4516年(公元1919年)2月9日签订了转让西伯利亚剩余地区、中亚的《唐俄条约》,条约规定俄罗斯可以接受俄裔居民回归,需要唐国予以善待,唐国需要接受原住民(或者驱逐到其他地区),且唐国冲抵贷款后需要支付3亿唐元或等值的物质,大喜过望的唐国全面接受了条件。

德国也震惊于红俄的激进政策,对于两个俄罗斯采取了区别对待。他也希望白俄尽快消灭红俄,以避免革命蔓延到自己国内,所以对白俄相对友好,承诺不在接壤地区进攻白俄,让白俄全力对付红俄。对于红俄,则狮子大开口提出了割让土地的要求。红俄的目标是红旗插遍全球,按理不会在意土地的一时的损失,但正如上述,俄罗斯人对于土地的贪婪是固有的,无关主义。但现在不答应也不行,一面要对付卖国的白俄,要是再对付德国奥匈,那可就要了老命了。所以谴责白俄卖国的红俄只好食言,自己也卖国了,与同盟国开始谈判。

谈判开始,德国提出了把波兰、立陶宛、爱沙尼亚的局部和拉脱维亚、白俄罗斯的全部割让给德国并赔款30亿卢布的苛刻条件,这引起了布尔什维克党内严重的分歧。列宁主张接受德国的条件,签订和约,为新生政权争得喘息机会,季维诺也夫、索柯里尼柯夫、斯大林、阿尔乔姆、斯塔索娃、斯维尔德洛夫等六名中央委员支持列宁;布哈林为代表的“左派**主义者”反对签订和约,主张对帝国主义继续世界大战,中央委员布勃诺夫、乌里茨基、洛莫夫支持布哈林;托洛茨基则主张停战,复员军队,但不与德国签约(即不战不和),中央委员克列斯廷斯基、捷尔任斯基、越飞支持托洛茨基。

2月22日,红俄政府召开中央和地方负责人会议。60人出席的会议上,赞成布哈林主张的32人,赞成托洛茨基主张的16人,赞成列宁主张的仅15人。最终,列宁的主张因处于少数而未能被通过。

2月24日,红俄政府召开中央会议,重新表决签约的问题。托洛茨基的主张以9票对7票的多数通过,列宁的主张仍然没有被多数所接受。

2月28日,布列斯特谈判恢复。作为外交人民委员(即外交部长)、谈判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临行前与列宁约定:如果德国下了最后通牒就让步签约。结果德国果然向苏俄下了最后通牒,托洛茨基向列宁电报询问对策,列宁立即复电坚持:接受德国条件,立即签约。但是托洛茨基没有接受列宁的建议,而是发表了拒绝签约的声明,率团离开布列斯特。结果,德国开始对苏俄大举进攻。

3月18日,在十分紧急的情况下,苏俄中央委员会举行了的紧急会议。会上,列宁的主张又被以6:7的票数否决。随后,中央又连夜开会,经过激烈的争论,托洛茨基转而支持列宁,会议结果以7票赞成、5票反对、1票弃权的结果通过了列宁的提案。苏俄政府连夜通知德国方面,同意签约。

但是,德国在得到通知后仍没有停止进攻,并于3月23日提出更加苛刻的条件。红俄又召开有15名委员参加的紧急会议。会议中,大多数委员表示不赞成列宁的主张。列宁只得提出,如果这种空谈继续下去,他就要辞职,退出政府和中央委员会。布哈林对此毫不在乎,斯大林也未发生动摇。托洛茨基不同意列宁的意见,但为了防止列宁辞职和党的分裂,他的态度发生变化。在他的影响下,出现了4票弃权。结果列宁的主张以7票赞成、4票弃权、4票反对获得通过。

3月24日,红俄政府重新派出了谈判代表团与德国进行谈判。

4月3日,《布列斯特条约》正式签订。按照和约,波兰、立陶宛、乌克兰、白俄罗斯和爱沙尼亚的部分地区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德军占领;俄军应完全复员;红俄要向德国支付赔款60亿马克等。

《布列斯特条约》的签订,导致了西俄、新俄罗斯、白俄、协约国的严厉批评,认为红俄是俄罗斯的罪人。但红俄领导人不为所动,于4月10日向白俄大举进攻。

在《唐俄条约》签订后,唐宋明中兰芳秦鲁郑八国军队于2月12日开始进入条约转让地区。转让的西伯利亚剩余地域包括后世俄罗斯的乌拉尔联邦管区(178.89万km2)和西伯利亚联邦管区大部(463.94万km2),中亚地区(356.34万km2),总面积999.17万km2。华夏诸国联席会议决议将中亚地区分配给赵王傅祥智,临近俄罗斯的地区分配给燕王李令和,明燕两国中间为吴国,国王林毅越。

鉴于未来的赵国没有出海口,在友好的英国建议下,将后世土库曼斯坦西北以及乌兹别克斯坦西北一部、哈萨克斯坦南部一块地区共计49.31万km2的土地与波斯王国置换了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呼罗珊省、以及克莱曼省的等额土地,赵国的土地面积为326.34万km2(分出部分给燕国),为感谢波斯的配合,华夏国家给予了600万唐元的谢礼。

燕国得到了中亚30万km2、原后世俄罗斯的乌拉尔联邦管区(178.89万km2)和西伯利亚联邦管区一部(140.04万km2),面积达到348.93万km2。吴国面积为323.9万km2。

此时中亚地区人口还没有达到后世5400万人的程度,但也不少,有接近1800万人(320万俄裔),北亚地区也有900多万人(220万俄裔),除去540万俄裔西俄需要240万,白俄需要300万,剩余的1480万中亚人与680万北亚人无处可去,当然华夏国家也不需要。最后华夏国家联席会议向欧洲各国建议,中亚人虽然是突厥人种,但已经被本地高加索人种同化,考虑到欧洲各国的巨大人力损失,华夏愿意为欧洲各国免费运输,且承担其一年的口粮,如果愿意接受北亚人的话,华夏国家将为接受国没人提供10唐元的补贴。经过讨价还价,在最后全部给予补贴,且补贴提高到15唐元每人。欧洲各大交战国全部消化了全部原住民,英国接受了240万中亚人和110万北亚人,法国接受了220万中亚人和100万北亚人,德国接受了400万中亚人和180万中亚人,奥匈接受了300万中亚人和140万北亚人,意大利接受了150万中亚人和80万北亚人,奥斯曼土耳其接受了170万中亚人和70万北亚人。

华夏国家的速度很快,集中了绝大多数运力(仅2000吨以上的海船就有7000多艘,达2800万吨),到7月底,所有原住民已经到达目的国,为各大交战国提供了宝贵的人力资源(饥不择食的各国已经顾不得人种,再说这次三分之二为白人,捏着鼻子可以接受)。并为赵、燕、吴三国分别提供了2000万(唐国提供了800万,中华提供了1200万)、1600万(明国提供640万,中华提供960万)、1300万(宋国提供520万,中华提供780万)。为防止红俄的侵扰,华夏国家分别在赵、燕两国驻军陆军75万和65万,空军分别为20和18个空军师,并在吴国驻陆军50万,空军20个空军师作为后援。

欧洲各国在接受了这些移民后,除补充工农业生产外,还在其中大肆征兵,其中英国征兵40万,法国征兵38万,德国征兵67万,奥匈征兵50万,意大利征兵25万,奥斯曼征兵28万,经过一个多月的集训和语言培训后送上了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