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105

第105章 陆地大战

今天恢复更新,再次感谢支持在下的各位读者,你们的支持是在下更新的动力。

日德兰海战英国人虽然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但德国人的存在舰队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威胁,所以本土舰队依旧不敢轻离本土。德国舰队水面舰艇被困在港内,但潜艇借助良好的训练,潜航出海,在北大西洋依然肆虐,英国的商船不断被击沉。由于华夏的威慑,德国人并没有像原位面那样展开无限制潜艇战。

至黄帝纪年4514年(公元1917年)8月份,德国人在北大西洋活动的潜艇达到400艘以上,英国商船被击沉的吨位已经超过本土及海外领地的新建吨位(856950吨对比于765860吨),英国内阁已经焦头烂额。

针对这种巨大的损失,英国海军开始全面护航,虽然减轻了损失,但是每月仍有数量巨大的商船被送入海底(9月份达到756580吨,低于新建的786530吨)。走投无路之下,英国人向华夏国家求救,寻求反潜舰的进口,华夏国家给出的药方是带声纳的大型反潜驱逐舰(满排2400吨,装备深水炸弹、反潜鱼雷、声纳、携带一架水上搜索飞机),效果远好于英国人自行开发的装有原始声纳的小型驱逐舰和巡洋舰。第一批12艘反潜驱逐舰加入英国海军后,于当月(10月份)击沉8艘潜艇,效果极为明显。

但德国人也没有闲着,在明国的技术援助下,德国潜艇实验性的为20艘鲫鱼级潜艇加装了潜望镜和通气管,使得潜艇的隐蔽性大为提高,英国人的反潜效率开始下降,击沉吨位开始回升。

英国人发现,虽然德国潜艇加装了潜望镜和通气管,其效果提升的是对付没有新型驱逐舰护航的商船队,新型驱逐舰寻找改装去潜艇比以前困难,但还可以对付,所以英国急需的数量巨大的驱逐舰,但这种驱逐舰太贵了,达到80万唐元一艘,且不转让技术。鲁国、曹国明言,如果转让技术,需要最少订购200艘以上,这就要支付1.6亿唐元,对于处于战争中的英国算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德国潜艇不仅从欧洲德国港口出发,还可从西欧罗巴的新德意志、新意大利、新奥地利的港口出发,并且根据《北美安全协议》,北美东海岸100海里内不得交火,真是一个要命的问题。这样就需要在北美海域维持大量的反潜力量,对英国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但这个协议不仅仅保护同盟国三国,对英法也是个保护,所以英国也不能向鲁、曹两国交涉对同盟国三处海外领地进行打击。英国战时内阁首相劳合.乔治、帝国参谋总长威廉?罗伯特?罗伯逊元帅、总司令道格拉斯?黑格元帅、海军大臣温斯顿?丘吉尔、外交大臣亚瑟?贝尔福等人商议了好久,决定多管齐下,首先在西线,并要求俄罗斯盟友在东线加大攻势,争取在陆地一次性打垮德国;其次是在外交上加大与华夏诸国的沟通,要求绝对限制从西欧罗巴出发的作战舰艇进行作战,另外要求华夏对于英国的采购使用更灵活的支付手段(已经从华夏国家的商业银行借款不少,基本都以殖民地的固定资产抵押,希望可以允许在华夏国家发行债券、贷款或货物、土地);最后是督促军工部门尽快仿制华夏技术,争取早日自产,摆脱华夏的控制。

外交活动、军工研发仿制还需时日,第一步陆地大规模打击的时机已经成熟,俄罗斯虽然内忧外患(敌人还在自己国土,内部红党、自由派酝酿夺权),也承诺与西线同时发起进攻,将动员300个师近400万人、4000架飞机和2000辆战车同时攻击。西线的两个战场,法国战场已经聚集了500个师近750万人、8000辆战车、7000架飞机,比利时战场也动员了两个齐装满员的集团军75万人、1500辆战车、12个空军师近1000架飞机,准备给予同盟国致命一击。

同盟国方面也没有闲着,德国、奥匈的海外领地军队已经抵达。由于海外领地及外籍劳工的进入,德国人的动员规模更胜原位面。德国人已经动员到700万人接近极限,奥匈也已动员到350万人(这是一个巨大的成就,原位面由于语言、组织的问题,奥匈的动员规模从没有达到这个规模)。除留下2个集团军及少量空军在南线、一个德国集团军在意大利战线外,在东线布置了220个师近300万人,在西线布置了430个师近600万人,两线分别配置了3000架飞机和5000架飞机,以及1400辆战车和3000辆战车。

10月12日,东西两线共计2000万人参与的欧洲最大规模的大战同时拉开了帷幕。在比利时一线同盟国只用了2个集团军不足60万人牵制,其余540万人全压在法国一线,但悲催的战线宽度,一线只能布置120万人,其余只能是二三线梯次布置和作为预备队,协约国方面也是这样,一线布置了130万人。这也造成了两大军事集团在西线法国战场近1300万人,前线直接厮杀的不足五分之一。

东线则大大不同,宽大的正面,相对西线较少的兵力,为进攻和防御提供了足以腾挪的战场。同盟国一线的6个集团军180万人左右分别攻击俄罗斯的北方、西方、西南方面军(由于华夏的影响,世界陆军的编制迅速趋同,此时1个师在1.5-2.1万人之间,1个军编制3-4个师及军直部队6-9万人之间,1个集团军编制2-3个集团军及直属部队在20-30万人之间,其上为集团军群或方面军不等为临时编制)。虽然俄罗斯比原位面中三人一支步枪强了很多,但比起德国军队还是大为逊色。两翼的北方、西南方面军虽然非常勇敢,但在受到重大伤亡后还是不断后退,好在俄罗斯陆军在唐国陆军的调教下进步不小,虽然败退,没有溃散,基本还保持建制。不到两周,北方方面军后退200多公里,退至里加—维尔纽斯一线,西南方面军后退300km至文尼察—日托米尔一线,一下子将在尼曼河防守的俄罗斯西方方面军突出在外,面临合围的危险境地。

同盟国军队在南北两翼取得重大突破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孤悬在外的西方面军身上,西方面军司令小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参谋长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辖3个俄罗斯集团军、1个西俄集团军,共115万人。保罗?冯?兴登堡、埃里希?冯?鲁登道夫集中五个集团军140万人将俄罗斯西方面军团团包围,准备将其一举歼灭。

11月10日,德国军队开始总攻,由于后路断绝,俄罗斯军队很快崩溃,其三个集团军近90万人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除不到十万聚集在萨姆索诺夫将军(与历史上的自杀的不是同一人,仅是同姓而已)带领的西俄集团军周围,死伤近50万人,30万人被俘,德军取得了空前的大胜。

此时西方面军司令小尼古拉.尼古拉耶维奇.罗曼诺夫、参谋长米哈伊尔?瓦西里耶维奇?阿列克谢耶夫已经失去全部成建制部队,萨姆索诺夫将军为自己的同胞的无能悲哀,但也没有慌乱。在他的督促下,西俄远程轰炸机三个师216架海鹰8型轰炸机经过三天转场,到达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机场,在随后的2天内,利用雇佣的以色列、宋国运输机将1000吨凝固汽油弹运到机场。

11月18日,西俄集团军开始突围,事前远程轰炸机三个师在三天内使用凝固汽油弹对德国、奥匈的围困部队进行了连续轰炸,三天的轰炸消灭了德、奥15个师近20万人。保罗?冯?兴登堡、埃里希?冯?鲁登道夫被轰炸后无法扑灭的大火和残忍所震惊,只好安排撤围。萨姆索诺夫将军带领西俄集团军及俄罗斯陆军残留军队8万人,共计34万人于11月30日撤至维尔诺,稳定住了防线。

西线法国战场前线兵力接近,武器类似,指挥官的指挥水平也很类似,战况更加激烈。德国、奥匈军队缓慢但稳步推进,进度很慢,在一个月的时间里,以自身死伤过百万,对手死伤达160万的代价推进到巴黎近郊。此时东线同盟国已经对俄罗斯西方方面军开始总攻,同盟国紧急向比利时求援,希望比利时攻击德国本土,策应西线主战场战事。

这时比利时境内除了比利时自身的军队外,芬兰经过补充的一个军已经从法国转至比利时,除此之外还有在协约国百般求救下以色列派出的两个军,与芬兰军队混编为一个集团军,兵力达27万人,由宋国陆军“退役”的芬兰裔陆军少将古斯塔夫为集团军司令,唐国陆军“退役”犹太裔陆军少将巴拉克为参谋长,组建了集团军司令部。11月14日,混编集团军迂回到德军两个集团军后面,同时比利时的两个集团军开始在空军的配合下发起进攻。全华夏战术训练的三个小国军队不同凡响,不到一周的时间内全歼德国两个集团军60万人,推进到德国境内,五日内收复卢森堡,推进到科隆、波恩一线,被同盟国紧急调集的三个集团军阻挡,战事开始平息。随后,西线协约国军队拼着巨大的伤亡,将德军赶回战前出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