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星球改造之华夏崛起
35840000000104

第104章 海空战

今天恢复更新,再次感谢支持在下的各位读者,你们的支持是在下更新的动力。

西线的轰炸机对对方工业设施、城市的轰炸开了个坏头,之前葡法联军对意大利、协约国对奥斯曼土耳其以及东西两线,轰炸机的主要作用是对付对方的军队,对于工业、交通设施、城市只是顺手而为,并不是刻意为之。现在两边的主力打开了这个潘多拉魔盒,轰炸对方的城市以及工业、交通设施,像传染病一样迅速蔓延,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全面展开。

实际上此时欧洲各国得到的轰炸机由于没有轰炸瞄准具(出口的轰炸机没有佩戴,哲国国内虽有,但有统组织严禁使用到欧洲战场,除非哲国完全屏蔽交战国人员),精度低的可怜,但轰炸带来的恐慌远大于造成的损失。一时间,达官贵人、富商等纷纷外迁。谢天谢地,由于华夏的存在,各交战国的对外交通还未断绝,所以人员及财富的外流未受影响(当然要使用华夏诸国及中立国的飞机和船只),去向首选是新欧罗巴这个欧洲文人口中的伊甸园,其次是西欧罗巴,最后是美国和华夏诸国(华夏诸国对于欧洲白人移民采用许可证制度,以不超过本国人口1%为准,每年初根据上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各国会发布针对欧洲白人的准入限额,以高层次科技人才为主,其次是资产达到一定数额的富裕阶层,对于普通平民,那就只能抱歉了)。

欧洲精英人士的外流令欧洲各大交战国非常头疼,他们当然知道这些精英外流的恶劣后果,长此以往,欧洲还有什么前途可言?于是各国一方面制定政策,限制精英外流,另一方面让这些精英们安心国内,许以优厚条件,最后决定加大对对手的打击,希望可以毕其功于一役,早日结束战争。

陆战方面,各国新编练的军队还在训练、磨合,熟悉新装备,有的还在从海外向国内调集的过程中,力量达到最大的时机各国估计要到7、8月份,到时才能向对手发起更大规模的打击。不过在维持空中打击的同时,海上也可做点文章,以迟滞对手从海外得到兵员、资源的帮助,减少对方力量的增强,也是应有之义。

此时的欧洲战场,由于南线的协约国诸小国得到新欧罗巴的支援,战力比原位面提高了很多,协约国在南线占据全面主动,所以也没有发生支援俄罗斯为目的的加利波利的登陆作战,协约国没有受到海陆军的重大损失,所以这个位面的协约国的海上力量截止到目前为止还保持着相对完整的力量,就是海运受损较大。海面上,英国人凭借优势的海上力量,牢牢控制着北大西洋的霸权,杞国级超级战列舰的入役也未改变这个局面,因为英国人得到的与德国人一样多,并且英国人吸收华夏技术的速度、造船能力远超德国。至黄帝纪年4614年(公元1917)6月份,英国自建的杞国级已经有6艘服役,而德国人只有2艘,这样英德的杞国级超级战列舰对比变为14:10,优势极为明显,更不要提英国深厚的海军传统及优良的训练了。所以英国人对于战胜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有足够的信心,英国人希望通过海上决战,封闭德国海岸,断绝德国潜艇出击的源头。

英国人之所以如此考虑,主要是因为德国潜艇太猖獗了,开战至今,已经击沉英国及协约国商船10657800吨,使英国及协约国损失了大量殖民地资源及兵员(溺死的达到285620人,几乎相当于一个集团军),英国国内的战争能力受到极大影响。虽然英国凭借优势海军,使得同盟国商船几乎绝迹,但是自己受到如此大的损失就受不了了。当然可以雇佣华夏及中立国商船(现在同盟国就是这么做的),但是运费及货物费用太高,根本承受不起,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呀。如同现在的同盟国,只能捡最急需的进口,当然主要是海外兵员,至于海外购买的货物,那是能省则省,主要原因还是没钱。好在华夏免费运送了黑人以及阿拉伯人劳工,要不然口粮都是问题。欧洲不缺煤铁,但打仗不仅仅需要煤铁,还需要石油、铝、橡胶等军用物资,这些东西恰恰欧洲没有或极少,需要大批进口或从殖民地调运。英国人认为,如果遏制了德国潜艇的攻势,再凭借各国即将见底的财政能力,欧洲的主导肯定还是英国。

此时的德国海军在得到了海外华夏诸国德裔退役海军官兵的加强后战斗力大增(唐宋明三国共有欧裔白人后代365万人,其中德裔95万人,从军的德裔有7000余人,其中在海军的有3500余人,这次志愿退役加入德国海军的有2100多人),德国人认为,虽然德国海军的军舰少于英国,但是外援的加入,足以将德国海军的战斗力提升到英国海军之上,再说德国接受了华夏诸国海军退役官兵的教诲,知道利用潜艇设伏及航空比突击辅助水面舰艇作战。据这些外援讲,英国海军对此的重视程度远远不足,到时肯定会给他们一个惊喜。

黄帝纪年4614年(公元1917年)6月30日,比原位面晚了13个月之后,欧洲最强大的两支海军力量的对抗拉开了帷幕。由于华夏战列舰的外销,两支海军的主战军舰高度趋同,与原位面不同的是,这个位面没有了战列巡洋舰这个舰种,因为最新的超级战列舰的速度已经达到了原位面的战列巡洋舰的速度(25-27节)。并且各国在引进华夏的战列舰后,对于自产的战列舰进行了改装,使其速度达到了华夏外销军舰的水平。

历史的惯性是巨大的,虽然军舰的型号改变、开战的时间改变,但海战地点还是选在了丹麦日德兰半岛附近北海海域,双方的领军将领也未改变。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杰里科、海军中将戴维?贝蒂为英国海军将领,赖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弗兰茨?冯?希佩尔海军上将担任德国海军将领。与原位面不同的是,多了曼弗雷德?冯?里奇特霍芬中校率领的新编德国海军航空兵鱼雷攻击机团(使用改装的36架海鹰五型鱼雷机,装载1条533鱼雷)和埃里希?约翰?阿尔伯特?雷德尔中校率领的24艘鲫鱼级潜艇,准备随时给予协约国海军一击。

英国本土舰队司令杰里科带领的英国海军共有16艘最新的超级战列舰(380mm主炮,2艘自己开发)、24艘次一级的超级战列舰(360mm主炮)(另有2艘正在维修),战列舰30艘(两艘转给澳大利亚,一艘转给新西兰,一艘在维修),重巡洋舰25艘,轻巡洋舰45艘,大型驱逐舰80艘,总计220艘,比原位面多了79艘。赖因哈德?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公海舰队11艘最新的超级战列舰(一艘自己研发),17艘次一级的超级战列舰(360mm主炮)(另有一艘正在维修),战列舰20艘,重巡洋舰12艘,轻巡洋舰33艘,大型驱逐舰50艘,潜艇24艘,总计167艘,比原位面多了68艘。

德国舰队分成两个编队,由南向北行驶,英国舰队也分为两个编队,由北向南航行,双方相向运动,突然相遇,生死搏斗就这样拉开了……鏖战过后,英国舰队由于缺乏防空、反潜手段,被击沉2艘最新的超级战列舰、1艘次一级的超级战列舰,4艘战列舰,2艘重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德国人被击沉1艘最新的超级战列舰、2艘次一级的超级战列舰、3艘战列舰、3艘重巡洋舰,6艘轻巡洋舰,8艘潜艇,飞机被击落23架。双方均损失惨重,英国舰队被击沉总吨位27万吨,损失舰员23500人(含一名中将,两名少将);德国舰队被击沉总吨位24万吨,损失舰员17500人(含2名少将)。未被击沉的战列舰多数受伤,英国的完好无损具备作战能力的超级战列舰14艘,战列舰10艘,其他多数重伤,需要3-6个月的大修;德国的完好无损具备作战能力的超级战列舰8艘,战列舰6艘,其余也都多数重伤,需要数月时间大修。

从数据上看,英国人的损失大于德国人,舍尔海军上将率领的德国公海舰队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战术上的胜利;杰利科海军上将指挥的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德国海军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但通过这次海战,两大军事集团均发现了飞机、潜艇配合水面舰艇这一作战体系的巨大威力,英德两国均开始研制专用的鱼雷攻击机,准备用于海战。英国人更进一步,将一艘主炮损害严重的战列舰去除副炮及舰面设施,改装为航空母舰,装备新研制的鱼雷攻击机24架,战斗机24架,欧洲的海战正式由平面走向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