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赵燕翼文学精品集
3489000000068

第68章 没名堂斋小记

我有那么一个小小的、没有名堂的书斋。有那么几架数量不多、品类芜杂的图书。中外百家,戏音文美,阳春白雪,下里巴人……不足以夸完备,却都有那么一点儿。其中有三部书,颇使主人格外珍视:一为《鲁迅全集》,二为金批《水浒》,三为《聊斋志异因为这三部书,曾是我少年时代接受其文学滋养最深的“乳母”。鲁教我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金教我发微钩沉,怎样读书;至于柳泉先生,则教我如何编织优美的故事。

要是你仔细检阅我的藏书,也许还会发现《花木栽培》、《畜病防治》、《占星问卜》、《茶经》、《食谱》之类的小册子。窃以为一个搞文学创作的人,读书兴趣越广越好。我之所以留意菜肴烹调常识,主要还不在于图自己的口福。有一次,我在兰州某餐厅参加一个宴会,急忙将桌上一份“菜单”塞在衣兜里。那单上开列着:“单盘”一面筋瓤皮、葫芦鸡块、杏花香肠、酱驴肉、凉拌蕨菜、松花鹌鹑蛋;“大菜”一雪峰驼掌、红烧鸽子鱼、金针炖鸡、金鱼发菜、干蒸百合、羊肉涮锅子一~”这是一桌富有西北地方风味的筵席,说不定什么时候,就可以顺手牵羊,出现在我的小说里。

置于我案头的工具书,则既有砖头厚的《辞海》、《辞源》,也有巴掌大的《小学生字典》。中国的文字实在太浩繁难记。当我无数次听到名人演讲和广播、电视播音中,将赔偿念成“赔赏”,棘手念成“辣手”,酝酿念成“温嚷”时;当我常常看到作家手稿和公开出版物中,将舞会写成“午会”,“缥渺”写成“漂渺”,算账写成“算帐”时,就深感《小学生字典》实为人人必备的读物,岂止小学生而已哉!

我还有一本自编、手抄的《俗韵手册》,就藏在写字台的抽屉里。卷首自撰小序云:“玉盘走珠,白氏予琵琶留响。昆山鸣凤,李郎为箜篌绘音;诗成笔下,声飞纸上,琅琅然余响千古不绝,其神妙似难以言传也!然庖丁解牛,犹有节奏。词人造句,岂无准绳?今之有志于藻文绘章者,自当揣摩韵律,推敲声调;先知规矩,然后图巧。是故手书俗韵成册,置诸案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古人为文,贯珠振玉,发响颺声,极讲究文字的音乐性。即使你不做诗人,懂一点声韵之学,亦不为多余。

我虽不敢附庸风雅,却也收藏了几幅时下名人书画。内有老友梁黄胄于二三十年前绘赠的《维吾尔姑娘》及《塔吉克牧驴图》两幅,常悬壁间,弥足珍贵,为我小小书斋增色不少。三年前黄胄再来兰州,盛名赫赫,已成中国画坛大师,希望得到他墨宝者趋之若鹜;我呢,仅和大师握手一次,寒暄数语,一字未提求画事。据说,黄胄一幅墨驴,市场标价高达万元;而我已有两幅,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