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狂人痴语——与虚空的对话
34581500000045

第45章 言多必有数短之处

2015年12月11日,《2015中国成语大会》决赛第四场。

我:我越来越发现张腾岳掌门还真是多才多艺,而且他成功的带领着《成语大会》从有趣进阶到了爆笑。

衣衣:郦波“沧老”也配合的丝丝入扣。

布丁:但是本场的选手们却没有什么亮眼的表现。

衣衣:选手们的风采展现的很充分,因为本场只有6组选手进行比赛,时间相对宽裕,所以不管是主持人、嘉宾还是选手都可以更多的展示才华。你说没有亮眼表现,大概是指国学知识层面吧?

布丁:是的,第一阵出场的『秦汉思源』和『野草狂潮』表现的还算可以,『秦汉思源』的张恒睿有点小亢奋,描述“枯木逢春”的“春”字时把“第一个季节”口误为“第一个春天”,给了对手机会,把比赛拖入了第五轮。

衣衣:『野草狂潮』的两位选手曹草和关熙潮我都很喜欢,他们应该算是作家阵营的佼佼者。

布丁:曹草很安静,关熙潮的节奏也不错,但是他们的国学水平还是没有表现出来,这应该不是他们的强项。这一场比较让我失望的是北京大学的『姚宸』,我曾经在《中华好诗词》中看到过姚瑶,她表现的不错,但这场比赛实在有失水准。

衣衣:主要问题出在吕宸身上,第一个成语“舞榭歌台”居然直接就过掉了,“偏安一隅”也利用犯规战术过掉了,太不应该了。

布丁:姚瑶的表现也不尽人意,他们主题六词的题目是《成语大会》开赛以来最简单的一组。因为过掉了两个,实际上这一组题目共出现了八个词:“舞榭歌台”、“小桥流水”、“草长莺飞”、“风流人物”、“六朝金粉”、“羽扇纶巾”、“偏安一隅”、“公子王孙”有七个在比较常见的诗词中提到过,而唯一不在其列的“偏安一隅”也涉及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南宋”嘛,这真是应该创造纪录的一组题。

衣衣:而且在第三轮“90秒限时对抗”的时候有一次误判,『姚宸』的第一个题目“歧路亡羊”吕宸回答的是“歧途亡羊”,这个成语应该没有“歧途亡羊”一说。

布丁:在我所见到的词典中也没有见过“歧途亡羊”这种说法。

衣衣:所以这应该是一次比较确定的误判,而且这个误判和之前我们提到的那些误判都不一样,以前我们提到的那些误判大体上可以认定没有影响比赛结果,但是这次误判很可能影响了比赛结果——如果不是这一轮他们以微弱优势胜出,那们他们在第四轮时就已经败给了『男枪女炮』。而以他们两位在本场比赛的发挥来看,如果进入夺位赛也很难超过『野草狂潮』120秒10个词的成绩。

我:那『男枪女炮』就不至于“学霸梦碎”了。

布丁:但是客观的说,『男枪女炮』表现的也很难令人满意,我看过吴瑟斯和傅首尔的作品,都很值得一读,但是他们并没有表现出八年老友的默契,所以只能遗憾的止步于此。

我:本场另一组被淘汰的选手『汉白玉』似乎也是输在了默契上。

衣衣:『汉白玉』的比赛中也有一次误判,在第一轮主题六词的时候有一个成语“势不两立”,张汉丽先猜的“不共戴天”,这时候白瑸瑜脱口说了个“不”,这个没有判犯规。

布丁:其实我倒觉得,像这种情况,不判犯规也可以。

衣衣:在以前的比赛都是判犯规的,但是像这种纯粹表达对方正确与否的情况,我个人比较倾向于不判犯规,例如“对”、“不对”、“不是”、“第一个字”等等,因为这基本上不会给搭档以额外的提示,当然,判犯规也可以,只要提前统一明确了就好。

布丁:关于『汉白玉』和『瞻星揆地』的对战,我也有一点想更正一下,在双音节对抗时,有一个词“坐怀不乱”,这个词是『瞻星揆地』猜到的,陈星给出的提示词是“姓柳”,在之后的嘉宾点评里,郦波老师说以为陈星“会说个‘柳下’,也能算个词”,主持人接口说“或者‘下惠’”,然后郦波老师说“名字可以单叫嘛,它也可以叫个词”。

我:是这么说的。

布丁:不知道郦波老师是不是顺口搭音随着张掌门说的,但我相信郦波老师不会不知道“下惠”不能算个词,而且从之前张掌门表现出来的文化底蕴看,他也应该知道柳下惠并不叫“下惠”。

衣衣:柳下惠也不姓柳,而是姓展名获,柳下是他的食邑,惠是他死后的谥号。所以“柳下”是个地名,可以算词,但“下惠”是不能单独算词的。

布丁:更精确的说他不是展姓,而是展氏,当然在今天姓和氏已经不分了,可以说他姓展,不过说“姓柳”也靠谱,因为他的后人有以“柳”为姓的,所以今天很多“展”姓和“柳”姓都把他作为得姓始祖。

衣衣:本场郦波老师还有一个小纰漏,他回忆上一季的时候说权春燕和高瀛“说个‘佛教’立刻就答出‘开山祖师’”,实际上在第一季中猜“开山祖师”给的提示词是“慧能”,而提示“佛教”立刻回答正确的是“明心见性”,而且这两次都和权春燕、高瀛没有关系,前者是出自单计环、陈江宇对战邢正、何欣航,后者是出自吕继北和赵婕荃。

【成语小知识】

偏安一隅:国家没有统一,朝廷却苟且偷安。在上文中提到这个词的时候说到“南宋”,实际上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一般认为是《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只不过南宋朝廷不图恢复,“直把杭州作汴州”,苟安于江南,这一意象更有代表性也更为普罗大众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