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春秋英雄志
34447500000009

第9章 变生肘腋

2016年10月31日(周一)SH13~17°,小雨,空气优(33)

宜:立券、纳采、嫁娶、祭祀、求嗣、置产

忌:造庙、造船、动土、破土、安葬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病情加重,就对荀息说:“我把奚齐作为继承人,他年龄小,大臣们不服,恐怕会有祸乱,您能拥立他吗?”

荀息说,“能。”

他(韩琛)这么当面问我,我当然说能了,我又不是真傻——无间道·傻强。

晋献公说,“用什么做凭证?”

荀息回答说:“即使您死而复生,活着的我也不感到有愧,这就是凭证。”

苟息的话很讨巧,他不说自己一定做到,只是说自己无愧于心,当一个人拼尽全力却没有做到一件事的时候,可以说自己无愧于心,因为努力过。

晋献公不满意,但是当初听从苟息的意见,自己灭掉了虞国和虢国,如今年迈,麾下的大臣又多心向太子,太子已死,还有重耳和夷吾,听从自己的,也就只有苟息了,只能如此了。于是晋献公将奚齐托付给荀息。荀息担任国相,主持国政。同年九月,晋献公去世,奚齐(十五岁)被立为国君。

这个国君甚至没有封号,因为一个月后,他就被里克杀了——死在晋献公的葬礼上。

奚齐死后,骊姬妹妹的儿子悼子(虚岁两岁)即位,他和哥哥一样,一个月后被里克所杀,一同被杀的还有无依无靠的骊姬。

苟息自杀——士为知己者死,可谓无愧矣!

当初太子问里克,我是要被废掉了吗?里克说,太子不要多想。然后他托病离开了太子,但是等太子死后,他却又为太子报了仇。让我想起了管仲,公子纠死的时候,他没有自杀,是因为自杀没有用,里克大致也属于这种人。

当然,很疑惑的是,里克杀了一个君王,为何不将他处死,反而任由他再杀另一个。

原因如下:

1.晋献公刚死,丧礼还没有办完,奚齐还未正式掌权,苟息和骊姬还不能能够掌控晋国的局势。

2.里克是将军,手握兵权,手下死士很多,何况他很可能只是派人刺杀的奚齐,无凭无据,你抓人岂不是逼反里克。有时候,君王可以死得一点都不值,甚至没人会计较,因为已经无关紧要了。

3.奚齐虽死,但是还有悼子,咱们慢慢来,将来秋后算账。

4.春秋的时候,所谓君君臣臣还不是那么吃得开,大家似乎更现实,不会有人会为死了的人计较什么,大家都把这当作是生意,只看自己能从中得到什么(你父亲被刺杀也是生意——教父)。

如果,如果骊姬生活在清朝,生活在明朝,生活在宋朝,君权已经确立了的朝代,自己的儿子只要登基,确然会安然无恙,可惜的是,生错了时代。

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不管如何,晋国不可一日无君,如今的里克掌控朝堂,需要一位回国。现在选项有两个:A.重耳;B.夷吾。

晋国的诸大夫们便多数心向重耳(年长),于是派狐突去翟国,去请公子重耳回来做国君。

天上掉馅饼了,当年齐公无知被杀,公子小白和公子纠赶回国内争王位,公子小白(兔)快了一步,然后公子纠被赶尽杀绝。如今历史重演,还在犹豫什么!

重耳害怕了。害怕是应该的,两个月之间,两位国君被杀,居心叵测已经不足以形容里克了,其心可诛啊!重耳与亲信狐偃、赵衰一合计,太危险,性命第一。

重耳说:“我父亲在世的时候,我违命出逃;父亲去世后我也没有尽孝,那还有脸回去当国君呢?(孝字当头一把刀啊)”

就这样,重耳婉言谢绝了。

好吧,你迟早会后悔的。里克心想,又派屠岸夷、梁由靡两位大夫去梁国招夷吾。夷吾与他的智囊团吕省、郤芮一商量,发现自己跟哥哥一样,回去很有可能就被干掉了,纵然国内有人支持,我还缺少一样东西,只要有了它,那我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夷吾找到了。

郤(xi)芮(rui)说,“要做国君,应有贤臣、睦邻这两条。现在里克、邳郑一班老臣在朝主事,西边的秦国势力最强。咱们先用厚利收买他们,取得内外的支持,才能返国。”

夷吾采纳了郤芮的意见命人写了两封信,托屠岸夷带给里克和邳郑父,信中高度赞扬了里克身居虎穴,铲除奸贼,为晋国立了大功,然后又向里克等权臣承诺,待自己做了国君,便封他为相国,并封给里克土地一百万亩,封给邳郑父土地七十万亩。

同时夷吾还特意写了一封长信,派人送给秦穆公(娶了太子申生的亲妹妹),求他出兵助自己返国,答应事成之后,将晋国河西的五座城池划归秦国(这点很重要)。秦穆公正欲与晋国联手共谋中原,既然夷吾都派人来请求出兵,要协助夷吾回国继位(没有竞争压力),还能得到五座城池(本小利大),何乐而不为,很干脆就答应了。

秦穆公派公孙枝带兵助夷吾回国,是为晋惠公,时年公前650年。

夷吾找到的那样东西就是军队。

曾经有这样一份王位摆在重耳面前,他没有珍惜,等到失去之后,才追悔莫及。假如再给重耳一次重新来过的机会,他依旧会失去。

我查了一下,才发现,晋国周边三个大国,西边是秦国(西夷),东边是齐国(齐桓公霸主),南边是楚国(南蛮)。重耳如果想回国,封官许愿很好说(空头支票),但是真的想掌控局势,必须有兵,即强援。

重耳偏偏去了翟国,哪里距离齐国最近,中间却也还隔了卫国,楚国也够呛(隔了曹国、宋国,郑国等好几个国家),小国又给不了支持,叫天天不应,徒唤奈何。而夷吾实在幸运,他跑到了魏国(不是战国时那个魏国,大致位置一样,靠近秦国),修书一封,封城许愿(依旧是空头支票),便拉来军队,实在是天时地利人和。

历史偏偏这样有趣,当初公子纠有鲁国拔刀相助,派兵相送,却被小白抢先一步,死无葬身之地;如今夷吾借兵回国,却登上晋国国君之位。顺便一提,管仲又叫管夷吾,真是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