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荒谬是一种遭遇
33509100000007

第7章 并非读书

“读你万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我在心里反复玩味这句歌词,不禁哑然失笑。

这偌大的世界,众多珍稀动物濒临灭绝;水资源、森林资源紧缺;石油资源危机;可人口却在泛滥。就算是这样,在浩瀚的人海中能找到一个可读的人却非易事,更不要说“读万遍也不厌倦的人”,简直是天方夜谭。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有些书俗气,有些书高雅;有些书浮浅,有些书深奥;有些书古板,有些书张扬;有些书阴郁,有些书明朗;有些书叫人堕落,有些书益趣益智。但,无论读与不读或是否被读懂,哪本“书”也没有被落下,大都被另一人主动或被动地接受了。这令我想起一句俗语:“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被人解读首先是一件值得肯定的事。无论他是出于什么样的动机,最起码你有可读的价值。有些人一生都没有被翻开过,甚至连封面也无人留意,这不是很可悲吗?有些人的内涵就在那一页封皮上,你不需第二眼就可以看透,就像摆在面前的一叠浅浅的水,透明度太大而且内容太少。有些人厚厚一叠,但读了开头你却可以准确猜出结尾,像一部又臭又长、平铺直叙的劣质电视连续剧,浮浅也就罢了,偏要没完没了徒然浪费别人时间。有些人确乎深刻,等你深入去读,才发现艰涩难懂,隐讳饶舌,读他时你需将中外词典大大小小摆成山峦,需将脑子转上九九八十一个弯。可读到最后,你会发现除了因绞尽脑汁而疲惫不堪,你一无所获。难懂不等同于深刻,有时它也意味着刁钻古怪。有些人装帧精美、派头十足,翻开一看,除了杂草、糠皮之外,就剩下一个字—-俗。就像柳宗元笔下的“柑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徒有虚表罢了。俗就俗吧,偏要附庸风雅地用文言文谈论金钱名利、风流韵事,结果言语蹩脚,行为更是龌龊,这就是恶俗。有些人简单随和,能融入群体却不失独特,平凡却不平庸,平和却不平铺,平静却不平淡,简简单单而耐人寻味,快乐他人绚丽自己。读他的心情是安适轻松的,没有大风大浪,无需惊心动魄;没有暗礁陷阱,无需处心积虑。有些人字里行间透着惊人的才气、灵气、大气,一波三折却无刻意的离奇,语出惊人而绝非哗众取宠,平淡言语也蕴含熠熠生辉的哲理,即使标点也别具匠心。没有非凡的能力就不要产生读他的念头,否则只会徒添不必要的痛苦而已。

解读别人似乎是一件有趣的事。你可以从一张苍老的脸上读出孩童般的幼稚, 也可以从一双单纯的眸子里看到成人的老练;你可以从一转身的瞬间读出无尽的眷恋,也可以从一蹙眉的刹那领悟难言的厌倦;你可以从微笑的嘴角读出深埋的痛楚,也可以从流淌的泪里感受张扬的幸福;你可以从一串慌乱的言语中读出最坦白的真诚,也可以从一篇措辞严密的表白中透视谎言的空洞。数以千计的陌生人从我们的旅途中经过,我们总是视而不见,偶尔瞧一眼,也不过是因为某一“封面”特别吸引了眼球而已;不在一个圈子里却经常碰面打招呼的人,我们只需记得他的那张标签(脸),不把赵三唤作李四就合乎常理;与我们同行的一群,也只是限于了解其目录,记住不要把他的第五章当作第一章评论就达到要求。至于身边的几个伙伴,倘若不是好友就只需简单浏览,偶尔细细阅读他的某个片断,也仅限于一些特定的环境,只是情节需要。一字一句细细去读,用心去品味的必定是你的深爱,读他也许会耗尽你一生的情感与经历,但能解读自己所爱就是一种幸福,这幸福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读者与被读者之间还存在一个兴趣倾向问题。倘若你酷爱文学,上帝偏塞给你一本经济管理学,即便是硬着头皮去读,也读不出精彩。但你一定得清楚:你读不出精彩并不说明书不精彩,在你眼里不重要的,也许是别人视若珍宝的经典。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多少人就有多少部书。能在茫茫人海中找到自己钟爱的一部经典,难!能被自己所钟爱的人当作经典,更难! !能与自己钟爱的人彼此奉为经典,难于上青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