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辛亥风云之新军传奇
31713500000026

第26章 再战汉口刘家庙(一)

起义军第一次两场攻击清军失败,善后部队已清理完战场。部队退守大智门火车站。太阳早已偏西,一团团乌云飘过来,天气哭丧着脸。军营的官兵都一言不发,人人紧绷着脸。有的战士嚎啕大哭,在帐棚边山坡上掩埋自己战死的战友和老乡。抢救伤员的军医,护士和担架队员手脚忙乱的抢救和包扎伤员。前线救护室内哭声,呻吟声,喊叫声一片嘈杂。

正在收拾战场之时,王安澜接到都督黎元洪的令命,并要转告各协统。总部命令是半文言文的,大意是不攻进刘家庙车站,不给清军一个下马威,汉口就会轻易的被清军攻占。最后武昌难保,军政府难保。我军只有击退清军,占领刘家庙镇以及其火车站后,保卫武汉,保卫中华民国才有更大的可能性。

王安澜和各部协统都在那里沉思。起义前他们都是下层军官,也有少数是班排长,起义前并没打过野战,更没有打过大仗。有的说按德国军事教程打仗,我们没错,战士也勇敢,攻不下来是什么原因。也有人讲攻都督府和提督时,敌人防备不差,火力也很强,也是炮击后进攻,终于胜利了,不过他们是明处,我们是暗处。有的说,白天打仗我们火力差,仅军舰上的炮就有几十门。采取炮击冲锋,硬碰硬,对我们不利。

大家说来说去,王安澜也在思考。秀才王安澜是读书最多的。他不但读过历史,也看打仗的小说,如“杨家将”、“三国演义”、“水浒传”等,还读过“孙子兵法”。

王安澜说:“比起清军来,我们士兵的勇敢程度盛过清军,但我们的火力比清军弱很多,我们的士兵军事训练也比清军差。所以我们要扬我们的优点,避开敌人的优点。古话说兵不厌诈,王安澜想了一下,突然站起来说:“我有两点想法。一、我们跟起义那天一样,夜里偷袭敌营;二、今天半夜从大致门车站出发,不等天明开战,使他们措手不及。今天我们进行了两次进攻,敌人军官特别是敌人的士兵们,不会想到我们不休息又会进攻。我们也不必完全要按什么德国军事教程打。”起义军官兵,一时议论纷纷,各抒己见,民主讨论又使士气高涨起来。

经过大家讨论、分析、补充、集思广益,王安澜报给军政府的报告要点大意是,为充分发扬革命军士气高涨,不怕牺牲,不怕近战,不怕辛苦的优点。决定今天夜里出发,兵分三路,分头出发,偷袭刘家庙火车站,并夺取刘家庙镇。这样可减少军舰炮击的危险,打乱敌人的部署建制,乱中取胜。

军政府接到前线报告都督黎元洪,看了报告的内容,恍然大悟,兴奋得哈哈大笑,为什么要用德国的方法,为什么不用中国的孙子兵法。军政府回复同意,对三路部队如何布兵要仔细研究,祝马到成功。

接到军政府同意夜袭的命令后,王安澜立即命令向大哥,派出三个骑兵侦察组向北、西北、正面三个方向进行侦察,了解敌军最新动向。接着召集三路各级指挥官下达令命。在下达进攻清军的命令前,王安澜首先向各级军官提出了爱兵如子的思想,他说,爱护士兵,就是爱护兵力,不仅因为是我们兵力薄弱,不似清军兵力来源广。更主要的是,他们是我们共同起义的战友和兄弟,是志同道合的同胞。同时,他们都是普通百姓的子弟,他们忠孝不能两全,舍家为国。所以他们要死得其所,每个人不能作无味的牺牲。他们任重道远,我们鼓励他们多杀敌人后,自己牺牲才有重大价值。许多战士,都是读圣人书刚成年的青年人,他身体立行,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他们是新时代的英雄,是值得我们向他们学习的榜样。

接着王安澜代表黎元洪下达了进攻刘家庙的命令。王安澜慎重提出,各路部队明确任务后,对战斗任务都要作精心安排,以减少伤亡,不能马虎从事,力求此战必胜。所谓三路进攻不是三路一齐出发,而是各路各有进攻任务,是一个多路配合进攻的偷袭战术。第一路任务,炮击时,部队逼近敌前沿阵地,当敌后枪声大作时,才可从前沿阵地猛烈冲进敌营。第二路任务,由铁路工人和市民参军者为向导,偷袭进入车站范围,直捣清军司命部,分出一队战士直攻敢死队敌人。第三路任务,绕进车站的北入口,从后面猛攻第二梯队敌人,猛冲猛打,打垮敌人的预备队后,再迅速向前沿阵地冲杀。

半夜已过,从汉口刘家花园、跑马场、大智门车站三路大军像放箭一样,直向刘家庙车站进军。出发前,各路军进行了简单的誓师大会,口号是“以血还血,以牙还牙,报仇雪恨,佑我中华,马到成功”。革命军战士人人义愤填膺,个个义胆包身,决心与鞑虏,和满清走狗决一死战。王安澜亲自腰插手枪,手提卡宾枪,在向阳花和王安带的保卫分队保卫下,跟随第二梯队开进,表现出王要坚决攻下刘家庙火车站的决心。

言归正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寅时三点,战斗打响,革命军各口径山炮齐鸣,就似天上炸雷轰响,滚滚重击前沿阵地。只听清军有人喊,快救伤员。军官嚎叫,各就各位,快进阵地,赶快向前开枪。阵地上到处喊,挡住,抵住,开枪!开枪!重机枪吐出火舌,乱碰乱跳。四面黑蒙蒙,鬼影幢幢。风吹草动,林木摇曳,处处皆兵。第一路革命军指挥官,令命卧倒士兵上刺刀,敢死队准备,听口令冲锋。清军盲目开火壮胆。清军全面开火之际,革命军山炮朝重机枪阵地群发,企图炸坏重机枪。炮击开始时,军舰上也猛烈回击。不久,不知何因,军舰上的炮火稀松下来,以后才知道,军舰上炮弹打光了。炮弹落的少的时候,起义军指挥官,命令属下一个队官,带着战士朝着重机枪阵地,俯地前进,先卧在一处围墙倒塌的缺口之外,等待时机冲锋。

等待时机不久,突然车站后枪声,喊杀声四起,革命军炮声嘎然而止,军舰炮火早已鸦雀无声。只听冲锋军号声响彻天空,遍地响起喊杀声。冲呀!杀啊!时机到了,战士们毫不犹豫,雷霆万钧地涌进缺口,跳跃前进。枪手向着前面的人影和带北方口音的人猛烈扫射。清军也不示弱,拼死抵抗,寸步不让。双方拼杀,远处用枪,近处刺刀砍刀并举。只见,枪火飞扬,刀花四溅。清军监督官,手握大刀驱赶敢死队冲锋,后退者杀。正杀得难分难解危机之时,清军后面的枪声越来越近,最后枪声像爆豆声响起,喊杀声铺地盖天的传来。不愿为清政府卖命的人不自主的往阴影中跑去,杀得正起劲的人一下精神崩溃了,丢下刀枪逃命去了。

为什么在生死攸关的时候,第二路革命军进攻部队会突然从后面冲出来呢?因为第二军偷袭成功。原来向大哥让车站工人配合,侦察得到了清敌司命部和敢死队所在的位置。然后,王安澜,向大哥与第二路指挥官研究了这个偷袭计划。原来车站以北是一大片穷人棚户区,弯延连绵上平方公里。住在棚户区的铁路工人就是第二路部队的向导。

现在要说一下棚户区,清末武汉发展非常迅速,上海和武汉是当时中国两个最大的城市,经济发达。所谓棚户区,就是农民进城做工的临时居住区。这里房子都是工人随意搭的一些简易房屋,它们大小不一,除留下了密如蛛网的弯曲小路外,到处是大大小小高低不一的小屋,有草屋、木屋、土砖屋、窝棚、铁皮屋、偏偏屋、绳拉屋。连房之间相隔开的方法,有竹壁、草壁、树枝壁、板壁、灌木壁、木条壁等。房壁上有涂泥的、糊纸的、贴报纸的等。棚户区如密宫一样,房连房,房套房,杂乱无章。外人进入区内,不辨方向,看不出特点,越走越糊涂,因为也无门牌号码。那是什么原因,会在武汉会出现这种怪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