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潺潺的岁月
31528900000053

第53章 第五十三辑、新颖修辞手法之一

《冬夜华家岭》赏析

----兼谈新颖修辞手法之一(比喻)

冬夜华家岭

陈 默

冬至之夜 华家岭

寒冷的海拔 高出我的体温

被寂寞重重包围的异地

我象失去恋人一样不安

*

裹着大衣 我独自在岭上伫立

周围是夜色填满的沟壑

华家岭比我更冷啊

打着寒噤的星光把我刺伤

*

朦胧里 一岭弯曲的树躯

象华家岭手中的强弓劲弩

却打不败今夜进攻的狂风

偶尔也会听见一小撮倒下的惨叫

*

一辆卡车的前灯 把夜烧出

一条公路 将载着黑压压的寒冷

偷卸在华家岭上 便发疯地跑掉

*

小店里的灯光 在旅人疲惫的

脸上 写满冰霜的字迹

而我象一锭墨 被风

在夜的砚台上狠劲地磨着

原载《飞天》2003年第9期

读一首好诗,总有很多启示。《冬夜华家岭》这首诗歌很大的一个特点是:修辞语言新颖,文字的张力大,套用诗中之言“一岭弯曲的树躯/象华家岭手中的强弓劲弩”。

作者在诗歌的章法上,采用了渲染、写意、点题这样一个步骤。前两节对华家岭冬至之夜的环境描写,重点渲染整体氛围。接下来两节描述了生命在华家岭冬至时候与自然环境的相互状况,属于写意阶段。第五节承接上两节的意,抒发“而我象一锭墨 被风/在夜的砚台上狠劲地磨着”的感叹,点出生命就要经历恒久沧桑、不要屈服的题旨。

修辞性的语言充斥全诗,使原本章法构思并不十分出奇的诗文,显示出文字扩张的韧劲。例如:寒冷的海拔 高出我的体温;我象失去恋人一样不安;打着寒噤的星光把我刺伤;一岭弯曲的树躯/象华家岭手中的强弓劲弩;一辆卡车的前灯 把夜烧出/一条公路;而我象一锭墨 被风/在夜的砚台上狠劲地磨着,等等。

整体协调、修辞新颖的文字点缀在诗中,读者阅读过程就体会到了很强的文字张力。“冬至之夜 华家岭/寒冷的海拔”,可以理解为:冬至之夜的华家岭,寒冷的海拔;或者理解为:冬至之夜,华家岭寒冷的海拔。这样就构成诗行上下内在的联系,形成了文字粘合的张力。“一岭弯曲的树躯/象华家岭手中的强弓劲弩”,是对一丛树的描写,按照传统的思维,又是生命在华家岭不屈生存的写照。一语双关的文字,将景象与题旨很好地衔接在一起,形成了诗意的张力。接下来两句“却打不败今夜进攻的狂风/偶尔也会听见一小撮倒下的惨叫”,树击退不了狂风的进攻,狂风也有时候会在树的防守面前,盘旋而呜咽。是文字跳跃的张力。这些文字,在作者的统筹运幄之下,修辞语言苍劲悲凉、低沉而不哀殇,较好体现了西北人文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

当代诗歌中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就是比喻。静庐听雨发在中国诗歌板块的《思索一棵树》,也是以比喻为核心的、多种修辞手法混合使用的例子。

思索一棵树

静庐听雨

一棵被伐倒的大树多么宁静

姿态安然 所有的羽毛不再飘荡

你不能对它呼喊 更不能长久地凝视

它是大地这片桑叶上 一只死去的蚕

*

但你呼喊 它的心里会冲出十万只鸟

你再喊 它的醒会让你的梦疼痛

长久地凝视 就能看见越燃越旺的火

或是铺天盖地洪水般涌来的 马群

《思索一棵树》将一棵被伐倒的树比喻做一只鸟(姿态安然 所有的羽毛不再飘荡)、一只蚕(它是大地这片桑叶上 一只死去的蚕),拟人为“它的心里会冲出十万只鸟”、“它的醒会让你的梦疼痛”,夸张比喻为“长久地凝视 就能看见越燃越旺的火/或是铺天盖地洪水般涌来的 马群”。

看上去并不复杂的两节,一静一动,由“但你呼喊”与它进行交流而衔接,形成鲜活而鲜明的对比、递进的诗意。前一节运用比喻、反语的修辞,注入伏笔,呈现一棵被伐倒的树丰满的形象。第二节写意、点题,综合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刻划了一棵树不愿意被伐倒、一个人对理想不懈追求的愿望。这首简短的诗歌,写作技法复杂,语言把握能力很强,体现以比喻为主的多种修辞手法混用,赋予诗歌的活力。

《冬夜华家岭》、《思索一棵树》是侧重以比喻修辞为特点的当代诗歌。还有一种以意象描述为主要特点的诗歌模式,与此类诗歌有某些相似的特点。意象描写也经常大量使用比喻为主的修辞语言,(个人以为)两者主要区别在于:意象着重对意识里的虚构图像进行演绎,运用修辞的重点在于整体图像属性特点的转借,形成的题旨往往需要依靠阅读后的整体意识感觉去帮助理解,具有朦胧的诗意美。对于中国诗歌,似乎意象派显得更前卫一些。

而《绿色爬满额头》,就是一首以思维意象为核心进行演绎的诗歌。

绿色爬满额头

东方红雪

草的锈是绿色的

在眉际间悬挂于

风中的脱落

*

岩石再来凝固于我

在如此之久的无动于衷里

等待化解

走不出岩石的语言

在这层层脱落的锈色中

间断了血液

*

它们脱掉壮硕的形象

最后不见踪影

草在形容亲情

如此容易生锈而

不见它的本色

*

在久隔后的醒来

仍不能避开这重复的厄运

雷雨尖锐的粉碎

可等而不可求

没有久远

只是生锈

让绿色爬满了额头

这首诗歌意象较鲜明、饱满,文字含蓄,题旨刻划比较到位,结尾稍显薄弱。

2005年1月24日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