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潺潺的岁月
31528900000045

第45章 第四十五辑、汉诗的继承与创新(三)5

唐风诗歌欣赏之三

感情既是先天的又是感物而生的,前者强调的是本体性、内在性,后者强调的是感发性、引导性。当外在的某物突然触碰到主体内在蕴藉时,其心灵深处会划过一道亮光,照亮主体的内在宇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灵光闪现。

用陆机《文赋》的“游鱼衔钩”来形容,作者欲表达的某种感情,有时沉吟多年讲不出来,某天却不期而至,语词瞬间进入意识阈限的状态。读唐风的《抬起头,头顶就是一片蓝天》,笔者形象地感受到主体遭遇写作的灵光闪现、将内心的情感宣泄而出的写作状态。《抬起头》的文风清新、唯美、略为超现实的抒情,如小溪清流般让读者感受到某种广泛共鸣的情绪。

再从抒情如何外化(即符号化)的角度,来看《抬起头》的写作,对阅读、写作诗歌也是很有帮助的。从文艺学的角度分析,抒情形式存在一体化的机制,有两个关节点:符号化和如何符号化。当选择了诗歌作为抒情的形式后(确定了符号之后),如何符号化就显出作者的构思匠心。

美国学者阿恩海姆就如何外化内心的情绪(如何符号化),提出了简化、表现性和张力等主要概念,对文学里的诗歌体裁抒情技巧的把握显得尤为合适。

1、艺术的所谓简化是将“表面简单,其实很复杂”的事物简化。作为诗歌的抒情,不能如同小说通过情节、人物性格进行,要直接运用象征、浪漫、超现实的简化手段,直接与情绪发生关联,达到抒情的最大简化。比如《抬起头》,通篇没有任何实际的事件,对事件的简化描述是为了界定诗歌抒情的基础。因此,读者可以从诗歌里隐约体会到,与实际生活相关联的场景:离别、思念的甜与生活的现实交织一起,表达了作者对家庭和诗歌的挚爱。这里的简化其实就包含了表现性。

2、表现性实际上是外物结构形式所蕴含的心理对应物。当最大地简化了语词和所呈现的形象(构型之简化),而内涵并未减少,就会突出构型的表现性。例如,《抬起头》描述抒情背景的章节主要在《诀别》、《波浪里》、《分割线》,对这个写作背景的描写,读者只能通过只言片语来揣测,但这些零散的语言不能删去,没有这个背景的抒情就变得没有基础、没有实指,诗歌就会失去表现性,显得空泛。这也是唐风诗歌的超现实浪漫主义意味浓郁,却仍然基于现实主义的个人写作特点。

表现性还体现在作者对典型意象的选取,《诀别》开篇写到“蜗于一角”、“午时/击石取火”、“化掉淤积在门槛儿上的/冰”,三个意象分别与“安宁”、“触手可及的暖”、“苏醒”发生关联,找到了情绪符号外化的共同点,让读者产生意象的张力想象。(三个意象也从侧面描述了“我”离开家的原因,由此展开全诗的抒情,后面关于“一次生出女儿和太阳/一次生出诗歌和荣耀/一次生出深爱的人和幸福”的表述:在“我”的心目中,生活的全部应该包括诗歌、女儿和爱人,对三者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和承辅关系。)

因此,这些知觉对象的张力结构与主体张力结构的对应性、一致性和异质同构性,前者唤醒后者时,诗歌抒情的表现性就产生了。这与中国传统的主流抒情观点是一致的,强调把情绪具体化,形成恰当的意象,然后加以描述、抒发。

对于《抬起头,头顶就是一片蓝天》,唤醒作者灵光的情绪背景是对诗歌和家庭的热爱,具体的触发事件是“三天过去了,过去/就永远过去了”所指示的事件,在此基础上,作者进行简化、选取富于表现性的张力意象,达到了抒情主体和知觉对象的和谐、一体化,产生了感人的效果。

运用诗歌表达出细腻、多层次的情绪,唐风的摸索体现出写作实践的价值、写作上的个性精神,打破了很多对诗歌的诸多固有(习惯性)认识,笔者认为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书籍:

中国古代抒情理论的文化阐释北京大学出版社李隽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