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说三十六计
31430800000028

第28章 混战计(3)—— 关门捉贼

原文:小敌困之。剥,不利有攸往。在《孙子兵法》的谋攻篇中就讲到:“故用兵之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关门捉贼”这一计策恰好就是适合于所谓“十则围之”,毕竟当己方的兵力已经大大多于敌方的时候,己方统帅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才能不让弱小的敌人逃掉,避免给予其死灰复燃的机会,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其围困,在不消耗过多军需的情况下,慢慢将其耗死,这就是关门捉贼。

前面我们在讲述“浑水摸鱼”章节时已经聊到袁绍在“官渡之战”中被曹操火烧乌巢导致惨败并最终失去了争夺北方的资格。实际上,之所以能够成为北方最大的军阀势力,河北之地的众多有识之士都愿意投奔袁绍,除了其家族原因之外,袁绍的基本能力还是可以的,至少比起弟弟袁术强得多,但是,东汉末年是一个群雄逐鹿的乱世,能力可以依然是不够的,必须是超凡卓著才能有所建树,最终成功,当然了,今天不是为袁绍翻案的,只是讲解他在攻伐幽州过程中成功利用“关门捉贼”这例经典。

东汉末年公孙家族中有数位人物成就了自己的事业,但是要论自身能力以及取得的成就,公孙瓒当排在第一位,在征伐北方的日子里,公孙瓒不但与幽州、冀州以及辽东的各位大小军阀矛盾重重,更是要直接面对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压力,所以其生存压力非常大,正是在这些艰苦的条件下,公孙瓒屡战屡胜,逐步在北方边境地区树立起了其第一人的地位,其麾下的“白马义从”更是所向披靡,这个名字的来源是因为他的亲兵都是骑白马,大约有八百到一千人左右,个顶个都是身经百战的老兵,每每关键时刻总能冲破敌军,为后续部队打开缺口,而这个亲兵团体的头子就是当时还不怎么知名,后来威震华夏的常山赵子龙,后来公孙瓒死之后,赵云无处可去才投奔了路上偶遇的刘备,这都是后话了。

成长起来的公孙瓒与另外一位大咖袁绍不可避免的发生了矛盾,加之公孙瓒一直认为自己的弟弟公孙越被干掉与袁绍有关系,所以他俩之间这一战不可避免,胜者即可完全占有并州、冀州、幽州以及豫州的大片土地,获取可征伐中原的土地、人口资源。从公元192年开始,袁绍与公孙瓒开始了长达七年的漫长战争,公孙瓒的优势在地利上,从幽州出发,以上击下,南下攻击袁绍,虽然他的兵卒大约就在三万左右,但是均是与少数民族打出来的百战精兵,大家想想,曹操后来南下,发生“赤壁之战”的时候,孙刘联军大约就三万多人,从这可看出其实公孙瓒的实力非常强大,袁绍的优势在于人多,你没看错,就是人多,要说袁绍有多大的能力谈不上,就占着兵多将广,粮草丰富,打的是消耗战。早期,公孙瓒一直处于优势,但是又没有能力令袁绍损失过大,一时非常苦恼,然而更加严峻的局面到来了。当年在幽州的时候,他与幽州刺史刘虞不和,最终杀掉了刘虞,占得了幽州之地,看来是占了大便宜,实际上,此事引发的严重后果是公孙瓒没法预料的,首先,刘虞是宗室,是正宗的皇室,其与荆州刘表,益州刘焉等人身份类似,加之刘虞这人为人谦和,待人不错,在幽州等地的名声比较好,这下可好,公孙瓒杀掉此人,引发了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很多当年刘虞的手下,在公孙瓒与袁绍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刘虞的儿子与自己父亲当年的部下合谋开始攻击公孙瓒的背部,这下公孙瓒背腹受敌,虽然最后勉强将刘虞的残余势力给打灭了,但是,在与袁绍的征战中就此落了下风,其实到公元198年的时候,袁绍依然想与公孙瓒和解,毕竟袁绍心中还是放不下曹操在身边虎视眈眈,但是刚愎自用的公孙瓒不予理睬,就此,袁绍决定先干掉他,再回头与曹操决战。

最终,袁绍将公孙瓒围困在幽州城中,派大军团团围住,围而不打,但是又逐一击破前来救援的各路兵马,最终再无他人前来救援,公孙瓒只能孤独的在城中死守,天天喝得酩酊大醉,不问世事,显然,曾经英勇的公孙瓒已经彻底失去了斗志。幽州城历来都是易守难攻,与山西的晋阳一样,守三年五载问题不大,关键是,此时就如牢笼一般被困住,是个人都知道,败亡是不可避免的,在此过程中,袁绍觉得闲着也是闲着,从城外挖一条地道进城也不错额,到公元199年时,公孙瓒彻底失败,无奈引火****,一代枭雄落得如此局面,也只能怪他自己。袁绍就是利用关门捉贼这一计,缓慢推进,围而不歼,成功的干掉了盘踞北方的公孙瓒,从而获得了与曹操逐鹿北方的资格。

实话实说,公孙瓒此人已算是一代豪雄,性格刚烈,做事雷厉风行,与袁绍、刘表等优柔寡断的性格截然相反,但是,性格过于偏激终究不是好事,不听劝,好大喜功,最终刚过易折,不得不说也是一种遗憾。

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