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说三十六计
31430800000024

第24章 攻战计(5)—— 抛砖引玉

原文:类以诱之,击蒙也。这个原文较短,意思也很浅显,就是说用类似的东西比如假象诱惑敌人,然后击败这些愚笨的人,“蒙”就指那些被蒙蔽的人。

武则天时期,朝廷长期与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作战,这时期朝廷忙于内部的争权夺利,给了很多少数民族政权喘息的契机,加之很多地方长官不顾少数民族兄弟的死活,横征暴敛,任意驱驰,导致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兄弟心中愤懑,只待好的时机,揭竿而起。

公元696年,位于今辽宁一代发生了严重饥荒,这个地方在很长的时间内都是契丹的地盘,虽然名义还算是大唐王朝的领土。负责该地的营州都督赵文翙真是脑袋进水了,在饥荒的困难时期,作为地方长官,非但不竭尽所能救灾安民,反而趁此要挟契丹的各路首领,这下无异于是干柴点烈火,一下就着了。契丹的两大首领李尽忠与孙万荣直接造反,杀入营州城,一刀剁了赵文翙,正式起兵反唐,局面一发不可收拾。

实际上您别看这俩位,一个姓李,一个姓孙,实际上人家是彻头彻尾的契丹人,本来的名字很长,为了迎合唐朝,表达仰慕之情,作为藩属国的契丹各部落的首领都取了汉人名字,这个在唐代是极为常见的,比如“安史之乱”中的安禄山、史思明,亦或是高仙芝等人都是少数民族,取的都是汉人名字。其实上面讲到的孙万荣与李尽忠并不属于一个部落,之所以会搞在一起是因为这俩人是亲戚,孙万荣是李尽忠的妻兄。反叛之后的契丹军队士气如虹,周边不堪地方官员欺压的各路人马纷纷响应,一时间唐王朝北边烽烟四起,叛军很快就击破了崇州(辽宁朝阳),听到消息的武则天大怒,发誓弄死这群崽子,毕竟向来都是她搞别人,没想到这些人狗胆包天,居然造反,真是活腻歪了。

要说武则天还是很迅速的做出了部署,命令左鹰扬卫将军曹仁师、右金吾卫大将军张玄遇、左威卫大将军李多祚、司农少卿麻仁节等几十位将领,率大军征讨,她想不到的是,这些人除了李多祚命大之外,其他的基本都回不来了。虽然孙万荣是少数民族出身,但是在他年轻的时候作为质子长期呆在唐朝,对于唐朝的文化、军事以及相应的组织结构都非常的了解,尤其对唐代士大夫那种睥睨天下的装逼范儿有深刻的认识。说直白了,就是这些唐朝的大臣都对少数民族有歧视,总觉得自己高高在上,容易轻敌,而孙万荣需要利用的正是这一点。这个质子倒不是分子、原子、质子的这个质子,而是少数民族或者处于弱势的地方政权的首领为了消除中央王朝的疑心,把自己的嫡子送到别人的眼皮底下作为质子,也就是人质,过着软禁的生活。历史上,很多名人都做过质子,比如秦始皇的父亲子楚,“荆轲刺秦”的谋划者燕太子丹等人都有过类似经历。

其实契丹人的策略并不高明,只是充分利用了唐朝将领骄傲自大的心理。李尽忠等人故意将早先俘虏的唐军将士释放,这些士兵也以为契丹人粮草不足,就将这个错误的消息带给了唐军统帅曹仁师,这其实没什么,关键是曹仁师居然相信了,带领大军仓促开进,沿途又被李尽忠故意安排的契丹老弱病残兵士所迷惑,对于契丹人的局势曹仁师深信不疑,就此进入了人家的包围圈,过程已经无须赘述,结果就是曹仁师、张玄遇以及麻仁节等大将悉数被人家活捉,十万大军灰飞烟灭。

实际上,契丹人的战术并不是多么的高明,稍微有些常识的将领都不会轻易中招,曹仁师作为统兵多年的大将,居然犯这样的低级错误,不得不说与他们的麻痹大意、轻敌有莫大的关系。得知失利的武则天怒不可遏,命令自己的侄子右武威卫大将军武攸宜为统帅继续攻击契丹人,虽然武则天的几个侄子都是比较草包,但是这位武攸宜还算是不错的了,在他的麾下就有写下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著名诗人陈子昂,时任总管府参谋。此时,李尽忠已经去世了,孙万荣继续扛起大旗坚持反唐大业。公元697年3月,在与唐军的征战中,孙万荣击败了唐朝的一代名将王孝杰,王孝杰战死,唐军受到重创,武攸宜等大将皆畏惧不敢向前,一时间,孙万荣名声大噪,天下皆知。

最后,到五月份的时候,孙万荣失败了,重视起来的唐军在娄师德等人以及突厥人的帮助下夹击孙万荣,契丹人终究是打不过,失败成为了唯一的结果。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自以为是的心理在中原将领中普遍存在,这导致了很多不必要的失败,就这样一个本来并不大的造反事件,武则天却先后动用几十万大军,耗费钱财无数,损失大将数十位才将其扑灭,要说是李尽忠与孙万荣军事才华出色也对,但是万事应该从自身找原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也是纵容的结果,只有自我反省得到,下次才不会犯同样的错误。

这一期故事就讲到这里,谢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期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