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辉暗年代
31343500000019

第19章 乡村中学(下)

第二天早上,王应和其他值日的同学打扫宿舍。看赵开源没有出去跑早操,一个同学“叫”了他两声,见没有回应,走过去拉开他的被子,大叫道:“你们快过来看,赵开源满嘴都是泡沫。”

王应和其他同学马上跑过去一看,赵开源脸色发黑,满嘴的泡沫,还有一股刺鼻的药味。王应叫道:“不好,快去叫班主任。”王应和一个同学,飞快的跑到操场,找到班主任,王应说道:“老师,不好了,赵开源出事了,您快去看看。”****芬听王应一说,吓了一跳,马上和王应们跑回宿舍。

进宿舍一看,赵开源已经翻白眼。****芬吓哭了,马上叫保安上来,抬着赵开源就往学校医务室赶。赶到医务室,值班医生看了一眼,叫送卫生院。这时学校领导赶来,派人通知家长。然后,找车,送往卫生院。

到卫生院,医生查看了一下,摇摇头,说道:“已经不行了,喝了大量的敌敌畏。”还没有等到赵开源父母赶来,赵开源已经断气了。

保安在床上,找到了三瓶喝完的敌敌畏空瓶,交给了赶来的警察。警察在他枕头下面,找到了三封赵开源的遗书。一封是写给他父母的,说自己不孝,一封是写给老师的,说自己不是个好学生,一封是写给同学们的,说自己的死,吓到同学们,让同学们都不敢住宿舍。

赵开源遗书里,最后一段零乱的写道:“小时候,奶奶最疼我,听奶奶说,另一个世界很美,哪里每个人都很好,没有饥饿,没有烦恼。我向往那个地方,我要告别这痛苦的世界,去找奶奶。”

赵开源父母等到下午才赶到卫生院,到卫生院时,赵开源已经断气,没有见到儿子最后一面。夫妻俩看到儿子冰冷的尸体,痛哭流泪。赵开源母亲痛哭着说道:“叫你不要让他读书,你不信,非要让他上初中,现在把儿子害死了。”赵开源父亲说道:“前面放假回去还好好的,只听他说不想读书,被我骂了几句,谁知道他会这样。”夫妻俩跪在地上痛哭不止,后面,赵开源母亲哭的声音都沙哑,说不出话来。

学校领导看他们可怜,给了赵开源父母叁仟块钱。派出所的开了自杀死亡证明,赵开源父亲找了几个人,把儿子的尸体抬回家了。

晚上,上自习时,****芬接到学校领导通知,吩咐全班同学,不许和其他班同学说此事,违者重罚。并把和赵开源一个宿舍的,全部搬出来,到其他宿舍住。对里面进行消毒后,把门锁上,还贴上了符咒。把过道堵死,让周围的人绕道而行。

第二天,学校恢复了平静,大家像以前一样,正常上课,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同班同学只是发现少了一个人,渐渐的,大家都忘记了,好像赵开源从来没有出现一样。

转眼,到了放暑假的时候,王应和小伙伴们,非常高兴。不用再向父母要钱,家里的负担可以暂时减轻一下。

暑假回到家,每天约上几个小伙伴,骑着马,赶着牛,来到大山深处,让它们自由奔跑。拿出随身携带的锄头,进入深山老林,寻找草药。一天运气好一点的时候,可以挖到五六斤草药。顺便采很多野果出来,带回去给父母吃。

到傍晚,深山里大雾环绕,很容易迷失方向。里面有毒蛇和带毒的草蜂,碰到很难脱身。走出深山老林,小伙伴们会对着大山互相喊话。声音在山谷里久久回荡,听到声音的小伙伴,会马上回复,已经安全出来。还在深山里的小伙伴,听到声音,意识到已经太晚,停止寻找草药,马上跑出深山老林。到下午大家约定的地点,看看有没有少人。都到齐后,互相看看劳动成果。

然后到地里,刨土豆,搬玉米。到山顶烧起大火,吹着凉风,吃着烧熟的土豆和玉米,聊着各自的梦想。

到天快黑的时候,大家骑着马,背着草药,赶着牛,嘴里唱着山歌,兴高采烈地回家。到家后,整理草药,晒干后,等到星期天赶集时,背到镇上卖。

一个暑假,挖草药可以挣到两三百块,不但可以挣到学费,还可以买一套新衣服。村里大部分小伙伴,每年都是依靠挖草药挣到的钱,给自己买一套新衣服,一年也只能够买一套衣服。

开学后,一切又恢复平静。王应看周围的小伙伴们,很多都没有去上学,跟着亲戚,到沿海地带打工去了。上学的路变得很孤单,村里到镇上读初中的,只剩刘贤和王应。

刘贤的父亲是商人,经常在外面做生意,家里比较富裕。刘贤跟着父亲,到过很多地方,昆明都去过几回,小伙伴们都很羡慕他。刘贤的生活费比较宽裕,快到放假的前两天,王应没有生活费,饿肚子的时候,都求助刘贤,在刘贤的帮助下,才能挺过最后两天。刘贤和王应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同一个班,关系很好,彼此相互鼓励,支撑着整个求学路。

放寒假后,没有上学的小伙伴们,陆续从城市打工回来。他们打扮时髦,留着杀马特的发型,让在村里的小伙伴都很羡慕。大家都聚在他们周围,听着他们各自吹着自己的打工经历,描述着城市的美好。王应听着入迷,也向往到城市去打工,见见新世面。

很快过完年,小伙伴们陆续到城市打工去了。王应很羡慕他们,也不想去读书。等到开学后,王应没有准备去上学,而是做好了到外面打工的准备。开学后,父母也没有催王应去上学。直到一个星期后,刘贤带着班主任老师,来到家里叫王应去上学。王应见老师上自己家来,跑到邻居家躲起来了。这时,蓝东海和章九梅才知道,学校已经开学。

蓝东海送走老师后,找到王应,说道:“我经常听你说要出去打工,现在还小,没有力气,等过几年再去。等星期天我凑学费给你,回学校上学去。听你老师说,你成绩还不错,考高中没有问题。在农村,要想走出去,只有读书。打工只是暂时的,好好想想。”

章九梅坐在一旁,说道:“你现在去打工也没人要你,你大哥跟着你表哥去打工,打了一年工,路费都没有挣到,过年都不知道他在那边是怎么过的。读不读书自己做决定,我们也不会逼你。你不去读还好,我们可以减轻很多负担。只是以后,混不好,不要像你哥一样,怨我们没有给他读书。”

王爱站在一旁,瞪了王应一眼,说道:“你是不知道打工的辛苦,你看我这手。”说着抬起手来,手上的皮肤没有一块完整的,全部是裂开的疤痕。接着说道:“这都是在餐馆里大冬天,零下几度,经常给人家洗碗弄的。我和你大哥是没有读书的机会,你现在有这机会就不要放弃,等到你到我这个岁数,再想去读书也晚了。现在爸妈愿意抚你读书,就好好珍惜。像大哥一样,读了走出农村,去当官。那些年,大爹大妈为了抚大哥读书,到了饭都舍不得吃的地步。现在他日子好过了,大爹大妈得到什么,只得到一生名誉,村里很多人会说,你儿子在外面当官,了不起啊。现在还不是在家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干活。好一点,逢年过节给老人送点东西来,其他时候人影都看不到一个,更别说他的兄弟姐妹能得到什么。你读书是为了你好,将来有出息了,我做姐姐的最多也就是有个名誉在那。等到星期天,让爸爸送你去学校,好好读书,别辜负了我们的一番苦心。”

到星期天,蓝东海看了看木柜里的粮食,已经很少,不能再卖,得留一些,做一家人的口粮。看了一下,年前收获的黄豆还有几口袋,背了一口袋黄豆到镇上去卖。黄豆今年太便宜,只卖了几十块钱,不够交学费。

带着王应,从镇上回来。在路上遇到了村里的王三叔,王三叔到镇上准备买肥料,人太多,肥料也涨价了,就没有买。想等下次赶集时,再去看看,肥料会不会跌下来。

蓝东海一听,对王三叔说道:“我们家年前就买了肥料,现在小娃要上学,没钱交学费,回去你来我们家背肥料,把之前买的卖给您,价格按之前我买的时候算,一袋比现在的价格要少好几块。”王三叔连忙说道:“好好,回去我就来背。”

回到家,蓝东海和章九梅说了此事,章九梅有些不解的问道:“现在肥料价格一袋都涨了几块,等到我们种庄稼用肥料的时候,又要多出几块去买,花这冤枉钱干嘛。”蓝东海答道:“现在小娃要等着交学费,学校都开学半个月了,不能再耽误。先把学费凑够再说,等到种庄稼用肥料的时候,不是还有一个月吗?到时候,说不定肥料又降价。”章九梅见蓝东海态度坚定,没有再说话。

到晚上,王三叔带着两个女儿,来背肥料。蓝东海把家里的六七袋肥料都卖给了王三叔,卖了叁佰多块钱。

第二天早上,蓝东海送王应到学校,交了贰佰多块的学费。临走的时候,对王应说道:“只管好好读书,生活费别愁,我会想办法。”说完,转身离去。王应看着父亲离去的背影,眼泪忍不住不停的流,平时背重东西太多,已经有点驼背,蹒跚地走在烂泥路上,消失在雾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