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辉暗年代
31343500000018

第18章 乡村中学(上)

很快,王应上了初中,要到镇上去上学。镇上离小箐沟太远,到学校住宿。初中人很多,宿舍有限。每个班,都安排挤到一个宿舍。宿舍空间很小,放不下几张铁床。老师就规定,个子高,胖一点的,两个人睡到上铺。瘦一点的,三个人挤到下铺。

教室也太小,一个班有九十多个人,甚至有些班,有一百多个。教室里面全部放满桌子,坐到里面的同学,进去就别想出不来。教室的每一寸空间都被占用,课桌放到了黑板面前,老师讲课时,吐沫都会飞到同学脸上。

初中是两个星期放一回,半个月回家一次。这时,生活费成了家里的难事。章九梅和蓝东海蓝商量,两个星期除去放假两天,正常读书十二天,每天用两块五,半个月给叁拾块。但一下拿叁拾块,负担很重。只能一个星期给一次,每个星期给拾伍块。但第一个星期是整整七天,意味着最后一天没有饭吃。

一到星期天,是新乡镇赶集的时候。王应就和小伙伴们,偷偷溜出来。来到小箐沟到新乡镇的必经路上,盼着父母的到来。

有的时候来的早,有的时候来的很晚。来的晚的时候,大家都等的肚子咕咕叫,饿了说话的力气都没有。有些粗心的父母,甚至把这事给忘了,在学校左盼右盼都不来,一咬牙,逃学跑回家,不读了。

蓝东海每到星期天,都会背着一袋粮食,蹒跚地走到镇上,赶集卖。为了省两块钱,不坐车,背着一百多斤重的粮食,走三十多里的山路,满身是汗,嘴唇干的发紫,凑钱给王应做生活费以及家里的一些开销。

王应在路口看到蓝东海后,会兴高采烈地跑上去。蓝东海看着王应,喘着粗气的问道:“是不是又没有吃饭,饿了吧!”王应一脸委屈的看着蓝东海,不停的点着头。蓝东海带着王应,来到卖粮食的地方。找到一个空位,把玉米放下来,开始叫卖。

不停的有人来询问,这时,有个中年妇女走过来,从口袋里,抓了一把玉米问道:“这玉米多少钱一斤?”蓝东海答道:“五角”。

中年妇女看了一眼蓝东海,微笑道:“我今天买的都是三角七,人家的玉米颗粒比你这还好。”答道:“我的这玉米都是用大火烤干的,颗粒稍微小一点,但很饱满。”中年妇女拿了一粒起来,放在嘴里咬,说道:“四角一,不能再多,卖的话,拿过去称。”说完就要走,蓝东海叫道:“您在看看,最少四角二,我这玉米金灿灿的,看了也比其他的要好看。”中年妇女转回头,说道:“背过来称。”

蓝东海跟着中年妇女,来到他们收粮食的地方,堆了像山一样的一大堆玉米。蓝东海把口袋抱在秤上,旁边的大汉看了一眼,叫道:“八十六斤。”说完就要叫人把玉米倒在仓库里,蓝东海马上上去阻止,对大汉说道:“我的玉米我知道有多重,我要到外面另找秤称。”说着叫上中年妇女,来到外面,找了一个杆秤,称了有一百二十多斤。中年妇女说道:“在里面,可能是他们看错了,背进去倒仓库里。”

蓝东海把玉米倒在仓库,中年妇女拿了一张壹佰的给蓝东海,叫蓝东海找零钱。蓝东海接到手上,看了一眼说道:“身上没有带钱,找零了给我。”中年妇女又拿出一张伍拾的,和几张一块的给蓝东海。蓝东海看了一眼,说道:“这张伍拾的我不要,重新换一张。”

中年妇女又拿出一张伍拾的给蓝东海,蓝东海还是不要。中年妇女从另外一个包里,拿了一张伍拾的给蓝东海。蓝东海仔细看了几遍,说道:“好了,就这张。”说完,带着王应离开。

这时,有一个老人,跑了进来,对中年妇女说道:“你们给我的壹佰是假钱,我在那边买东西,人家不要,说是假的。”老人说着把一张壹佰的递给中年妇女,中年妇女没有接,大声吼道:“说什么呢?你什么时候来过这里,这张钱不知道你从哪里弄来的?”老人说道:“前面我和老伴背来的两口袋玉米,就在你这里卖的,卖了陆拾多块,你给我壹佰,我还向我们村一起来的,借了叁拾多块找你。等下我把他找来,他可以作证。”

站在旁边的大汉,凶狠地指着老人大声吼道:“就算你是在这里卖的玉米,我们给你的钱是真的。谁知道你从哪里换了一张假的。说不定就是你在前面买东西那,人家把你钱换了,换一张假的给你,告诉你是假的,你拿着钱跑我们这找麻烦。要不是看你是老人,我非得好好教训你。赶快滚开,再影响我们做生意有你好看的。”说着拿起一根铁棍,不停的朝老人比划。老人吓得发抖,一瘸一拐的走开了。

卖完玉米,蓝东海带着王应到街边米线馆,给王应买了一碗米线。老板问道:“就一碗吗?”蓝东海说道:“就一碗,给孩子吃,我不要。”说着,从桌子上,拿碗喝了两碗水。王应坐下来,一下子连汤都喝完了。吃完饭出来,蓝东海递给王应拾伍块,说道:“回去好好读书,等下我买点东西,就回去。”说完转身离开,王应看着父亲的背影,满是汗水留下的痕迹,蹒跚地走到人群中,慢慢的消失不见。

王应的生活费,都是这样从每年收获的粮食里,每个星期天一袋一袋的,背到镇上卖了换来的。每到星期天,王应都非常害怕,害怕又要向父母要钱,害怕自己学不好,对不住父母。

王应回到学校,刻苦学习。同桌是下河井(村名)的,叫赵开源。下河井离新乡镇很远,赵开源父母很少到新乡镇赶集,他的生活费都是半个月一次性拿够。每半个月给他叁拾伍块生活费,拿了生活费以后,要等到下次放假回去才能再拿。

赵开源不会管理自己的生活费,刚从家里返回学校的时候,一天吃四餐,吃的很好,也吃的很饱。等到第二个星期的时候,就没生活费了,开始向同学们借钱。后来借的多了,很少有同学借钱给他。

他开始向老师借钱,老师们看他可怜,有几个老师借钱给他。后面,也没有老师搭理他。为此,班主任老师****芬,找他谈了几次,教他管理自己的生活费,给他核算好,每天要控制在消费范围内。****芬是刚从学校毕业出来的年轻女教师,为人很和善,和同学们关系很好。

但这时,已经太晚,之前赵开源向同学和老师借了很多钱,每个星期都要还债。父母又不多给,每半个月牢牢控制在叁拾伍块。每次还下来后,没剩多少生活费。经常看到他没有钱吃饭,饿的眼睛翻白。

后面,赵开源跟着同学到学校外面一个小吃店,赊饭吃。时间长了,欠小吃店的钱越来越多。刚从家里拿钱来,还不够还债。后面还不上,小吃店也不赊给他。经常到学校来找他要债,有时候还恐吓他,吓得他都不敢走出校门。

在学校,也经常有同学找他要债,没有钱还,几个同学围着他,就一顿暴打。后面,经常看到他没钱吃饭,饿了说话都说不出来。几次在课堂上,体力不支,晕倒过去。

一天晚上,又有几个同学找他要钱,赵开源对几个同学说道:“明天我父母来学校,就还你们。”说完,跑回宿舍,躺倒床上,没有再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