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日月
29613200000357

第357章 幕府

“建牙开府?”

听到黄梨关如此说,郑启发和吕晚林不由异口同声的询问。

“然也!”

黄梨关面有得色,说起消息灵通,他可是比这两位强了太多,因为郑吕二人不过是大明传统的不能再传统的小地主。

他两人平时除了眼珠子紧盯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其他事是不闻不问。

然而自己却又不同,因为他的家族除了田产,还参与了关外走私贸易,在他的名下还有一个小小的商号。

作为地主兼商人,官府的各种行政命令,各种大环境的趋势非要关心不可,不然平时何以如鱼得水?

所以这三人之中,由于黄梨关一直像只勤奋的蚂蚁小打小闹不休,他的财产也是最为雄厚,他的关系网也是最为四通八达,蓟州地面什么最新风声雨声,他也是头一个知晓。

所以论起眼界开阔,资讯丰富,三人之中首推就是他,也正是如此,有了丰富的天下大势的情报在手,他的眼光便是高人一等。

在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古时候所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可是不折不扣的吹牛逼。要达到这个条件,最起码一个要求就是要人脉广阔,消息来源畅通。

譬如三国的时候,诸葛亮隐居于隆中待价而沽。

为什么说诸葛亮是待价而沽呢?因为如果诸葛亮是个真隐士,大可遁入名山大川,隐入白云深处,远离尘嚣,何必只跑到离襄阳十几公里的地方“隐居”?他的所作所为和“终南捷径”的典故有的一拼。

其次他大力自比于管仲、乐毅,以此来宣扬自己的名声。管仲,乐毅是汉家历史上的名相、名将,所以诸葛亮这种闷骚就不用多说了。

再看诸葛亮的人脉,他的业师,即为当时荆州的儒学代表人物司马德操,可谓当世大儒。

再看他结交的朋友如庞统、徐庶、孟建、石韬、庞山民、崔州平等一批当时杰出的风云人物。他们互相拜访、频繁交往、互通信息、集思广益,交换政治见解,交流思想心得,相互切磋、相互砥砺、相得益彰。

再看当时诸葛亮的大姐就经叔父作主,嫁给了蒯祺。蒯家是襄阳最有势力的大族之一。

二姐又嫁给了当时最有声望的名士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

诸葛亮的人脉广阔是外人难以想象的,所以他一手尽掌握人间信息,社会变革,时代风云了然在胸。

没有如此的丰富情报讯息,以后他又何来著名的“隆中对”?

眼下黄梨关的野路子虽然比不得当年诸葛亮的底蕴,不过在这三人之中可谓是翘楚。

于望如今设立幕府之事,已经被外界消息灵通人士打探的清清楚楚。

幕府,在明代早已经不是新鲜玩意。事实上汉家的“幕府”从汉、唐以来就出现了,并不是明代特有的。也就是常说的“开府”,“入幕”。

比如,唐代李世民在武德四年,被高祖李渊封为天策上将,开府。这就是著名的“天策府”由来。

在大明的制度里,“幕府”其实主要是指出征统帅的最高指挥机关,相当于司令部或者最高指挥部;其次或者是国家高级军、政大员的参谋机构。

有了这样的制度,其实就算不打战,大明各官员到地方任后,大都设立幕僚,政务大部分还是依靠属下幕僚做事,文官武将皆是如此。

所以这种朝廷默许的潜规则在明清时发展得淋漓尽致,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绍兴师爷大行天下。

如今于望官封龙虎将军,虽然没有得到皇帝的明面恩典,被允许“开府治事”。但是他自顾自的开“幕府”,旁人也指责不得。

其实在外界揣测中,于望设立幕府,大力招收幕僚,这事再正常不过。

如今的于望在外人看来,已经不再是治理一州一城之地的卑微小武将,而是镇守整个永平府的“军门”,这期间公务案犊繁杂,没有幕僚协助,单靠他自己,是不可能治理得开的。

然而,如今于望的幕府又是与众不同。

在于望的制度里,幕府署僚一切的军事、政治、经济、社会活动必须服从于最高统治者,那最高统治者自然非他本人莫属。

甚至于望还自由任免下属官员,大喇喇的制定实行大批新的法律政策,犹如国中之国。

在永平府的地盘中,往年朝廷所谓的文贵武贱,以文制武的种种治国传统全部崩溃。

这事实上是军人干政,武家政治的一种典型表现。于望通过设立幕府,进行“永平”统治,因为他掌握了军权,所以在名义上他是大明朝廷册封的一地总兵,实际上是“挟武力以令地方”。

在永平一地,于望这个龙虎将军和大明其他地方的总兵在意义和实际权利方面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千言万语,一句话,于望如今就是永平府的实际最高“铁腕”统治者,至于地盘里朝廷其他派驻的各类官员基本上都被剥夺了行政权力,他们所能做的也只是“洗洗睡吧”。

如今于望的幕府职能越是被有心人揣摩,这些人就越是心惊,只不过这些人都是人精,一提起于望的幕府,平时各人都是讳莫如深,从不多言。

在这次于望将军召开了全体会议后,本土自负有点才华,有点“斤两”的人都是热切的关注于望大力招收幕僚的政策。

尤其是那些旧派的官绅文人,在他们看来,整个汉家军体系不折不扣是泥腿子暴发户,要知道,如今于望体系最高的文政首席主官肖先生也不过是区区秀才功名而已。

很多人都是暗暗排比,就肖先生那点小才都能重用,那自己这些识文断字,精通四书五经,八股文章沾手即来的文人岂不都是龙虎将军眼中的宝贝?

如今于望的威望在永平如日中天,他老人家旗下的汉家军赫赫战功,横推一切强敌。

他老人家政治资源雄厚,外有内阁诸臣争先拉拢,听闻内还有大太监王承恩的照拂,既然王承恩都照拂了,那么圣上的心思由可而知。

如此官场不倒翁的人物,这让整个永平府各处文人,尤其是那些破落文人都是蠢蠢欲动。

在他们看来,这机不可失,只要今天能搭上汉家军体系的这条大船,以后定可使自己飞黄腾达。

就算“急红眼”的人太多,这些破落文人挤不进幕府,但是最不济,为自家寻个铁饭碗也是好的。

此事就有先例,在于望就任乐亭操守的时候,就全面扩招吏书司的人马,当时肖先生为了求得“人才”,甚至还花了重金在青楼请客吃饭。

当时肖先生“求贤若渴”的名声是传出去了,只不过当时于望所谓的招才,给予的不过是低贱的吏员身份,这在当时很有一批人是不屑去的,因为这太“掉分”了。

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年,当年自矜身份,不肯放下身段的人早就悔的肠子都青了。这些年,随着于望逐步发达,从一个乐亭操守窜到永平总兵尊位,这期间整个开平中屯卫大开发,汉家军旗下吏书司在整个滦州、开平、滦南等诸地设立屯堡,当时肯下放身段去求职的落魄文人不仅谋得了一个稳定的铁饭碗,如今更是要派出地方治理,成为当地的头面人物了。

这已经不是有一份稳定丰厚的收入,除了能养家糊口,这些吏员如今可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官”了!

这样的身份,不要说让许多文人破落户甚是羡慕,就是那些有家有底的乡绅也是眼红了。

当今乱世,天灾不断,土地兼并,战乱如麻,整个天下的明眼人虽然不懂什么是“森林法则”,但是大鱼吃小鱼还是懂的。

在这个世道,就算是普通的一些文人乡绅中,旦夕祸福,破产破家的人从来不缺少。

在这样的乱世,寻个安身立命的地方是多么艰难?

龙虎将军别的不说,光就说汉家军那赫赫威名,这地盘不啻于是铁打的,以后肯定是没有什么外来强盗、官兵敢来骚扰,甚至是淫威赫赫的清兵也是退避三舍。

如此太平安定的地段,简直是天下人所梦寐以求的!

当年的略一犹豫,这已经让许多人后悔莫及。

但是···,现在机会又来了。

传闻这次大将军全面扩充幕僚人马,大力扩展吏书司的职能,更要在整个永平府设立大规模的屯堡,不论民政、军政、商政、工政···,只要你能想到的行业都是全面并举。

嗅觉敏锐的很多人都是觉得一股前所未有的变革大潮就要来了,这也是很多走投无路的人投入其中的最后一把机会。

黄梨关已经得知,就在十来天前,不知怎么的,整个永平府各地的官绅都是蠢蠢欲动,开平各有司部门前突然变得门庭若市,其中各司主官的家里,更是求见的人挤破门槛,送礼结交的人马排成了长长的的队伍。

其中就算是级别小一点的吏员,也是拜访的人不断,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

早年一些对这些低级吏员嗤之以鼻的“好友”、“同窗”也是纷纷从不知道哪个旮旯冒了出来,他们使劲的要走门路,听说如今的汉家军体系只要有挂名的吏员都是数钱数到手抽筋,做梦做到傻笑醒。

对于这种不可理喻的现象,黄梨关除了着急之余,更多的却是唾弃:他娘的,说起战略眼光,说起文才武略,咱老黄可是比那些杂碎高了不止十个等级!

都说傻人有傻福,这些人眼皮子浅的不行,光就眼红眼前的利益,就足以让他们如狂蜂浪蝶般的死命奔着蜜糖而去,看着他们现在“舍身亡命”的表现,要知道这“蜜糖”也可能真是致命的毒药呢!

对于这些急吼吼的使出浑身解数去钻营,想要投奔龙虎将军的人,黄梨关对此只能嫉恨的破口大骂:当真是瞎猫逮到死老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