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汉家日月
29613200000334

第334章 周廷儒

崇祯十二年二月十二日,清晨,通州。

在盛大的出征仪式后,周廷儒率领京畿地方官军一部三万人马、陕西三边援军五万人马,号称二十万人,向天津进击。

此次是难得的朝廷官军主动征伐逆虏,一改往日“不动如山”的军事指导精髓,一时京畿轰动。

说是十万人,当然这只是号称,如今明国各地的官军无不是空饷严重,七折八扣的,八万兵册上的官军主力最多有五万实数,里面随行的还有大量民夫、服役百姓运送粮草抬重,形成浩瀚望不到边的军队数目。

如此,这股大军便浩浩荡荡的往天津而去。

如此,这股大军看起来是兵强马壮了,看起来是“新胜”之后,“锐气”不可挡,但是他们行军的速度却是慢如蜗牛,一天才走不到二十里路。

当然,这股精锐王师也是有理由的,因为华北大地,荒废的田地河渠众多,黄土官道到处也是坑坑洼洼,三步一大坑,一步一小坑,大军辎重众多,路途转运不易,拖累了大军的前进脚步。

在行军的路途中,为了表示为国征战的决心,天下兵马总督周廷儒不将中军营帐扎在路过的明国城池内,而是通令大军一路扎营野外,就是他本人也是如此。

自从通州爆炸性的传出大捷的消息后,如有一股飓风平地刮起,京师震动!天下震动!

大捷之事最初让人不敢相信,不过随着诸多渠道的消息传来,最后认定为真。

随着消息的进一步扩散,京畿附近的昌平、密云、顺义、怀柔等地的或兵备大人,或镇守的参将、游击、守备等武官,全都飞速赶来,向周廷儒为贺,向通州各将为贺。

甚至隶属宣府,八竿子打不着关系的延庆兵备副使也从几百里地外飞快的赶来,他带来丰厚的财帛,以为大军庆贺搞劳之意。

对他们的心思,周廷儒当然心知肚明,此次通州官军号称斩首万余级,随便分给他们几十、上百颗,都让他们享用不尽。

尤为来劲的是京畿东南,那些早先在鞑子入关中,失土陷城的文官武将们,本来早已经“失踪”或者“转进”的人,在这个时刻纷纷现身在通州,因为只要周阁老手指缝稍微漏出一点,有了这些军功首级在手,不仅可以保住自己的脑袋,再钻营一下,说不准官场还能进一步!

一时间,整个通州成为了天下瞩目之地,各路牛神蛇鬼齐赴于此,整日的车水马龙,热闹堪比过年。

国朝官场的热闹是不用说了,此次大捷,对方圆几百里的京畿各州县百姓、乡绅来说,他们还真是虔诚的高兴感恩。

原因无他,在这次鞑子入关中,遭受荼毒最严重的就是这些地方,如今这些杀千刀的强盗一举被官军斩杀过万,实实在在的是大快人心!

有鉴于此,有些地方乡绅和百姓更是自发的筹集粮草、肉食,前往通州劳军,似乎往日那凶残的“官军老爷”也变得可爱了。

一时间,天下所有的名望、光环都聚集在周廷儒一人身上,似乎在万马齐喑中,他老周从天而降,赫然成了大明的“中流砥柱”。

周廷儒此次被重任为天马兵马总督,已经是第二次出山。

这个老家伙说起文才倒不是盖的,在万历皇帝四十年,他第一次去参加乡试,就成功中举。于次年,获得了会试第一,智夺会元。过了一个月,他马上参加殿试,再次夺了第一名,成为状元,那时候他才不过是21岁,就少年得志,就在翰林院当了修撰。

在崇祯帝登基后没多久,就破格重用了周廷儒,任命他为礼部右侍郎,那时候他已经35岁,并且做了14年的官,已不是当年那个毛头小儿。

大明官场的文官都是一个尿性,争权夺利,人人争先恐后,生活奢靡,更是相互攀比。

周廷儒此人也可谓是明末文人腐烂的代表。

在政治上,周廷儒擅长的不是为国实心办事,而是玩弄权术,使那些不服从自己的百官罢官,或者是无声地处理掉;在生活作风上,他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贪图酒色,他的恶行受众人唾弃。由于他的家人深受他的影响,也变得横行霸道,受到百姓的指责。

在崇祯初年,周廷儒跟温体仁两个人,为了当上首辅,不惜结成政治联盟,残害忠良,最终的结果是周廷儒当上了首辅。当他掌握一朝权力之后,就开始急切地安插亲信,想要重用自己身边的人,例如孙元华、张廷拱等人都是他的亲属,甚至他还把自己的哥哥周素儒,予以冒牌的锦衣卫身份,并加封为千户之职,最为可笑的是他把自己的亲戚周文郁任命为副总兵,可谓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正因为周廷儒平时那腐朽糜烂的生活,区区朝廷的俸禄又如何够用?于是他指使弟弟周正仪的儿女亲家出面,公然明码标价“七千求词林(翰林官)、五千求科(给事中)、三千求道(监察御史)”进行卖官。

看他日进斗金,东厂眼红了,为了分肥,于是对这种的舞弊行为提出弹劾,吏部中的大佬对于这种手中的好处被凭空挖走也是不满。周廷儒的代言人路迈不得已,便与吏部、东厂签订三方协议,每次选官,由吏部出面送银二万两给厂监,听由该部寻找谋缺的人,从此才相安无事。

各自分肥,皆大欢喜,这就是大明官场。

只是月不常圆,花无百日红,老周再奸也没有温体仁奸诈,他的首辅大位不过是坐了两年,就被温体仁暗算,一脚踢下台。

此次由于前任首辅刘宇亮的昏庸,周廷儒这次居然被皇帝想起,又有了一次东山再起的机会。

如今的周廷儒一心沉迷于再次权力在手带来的快乐,便是老谋深算,思前顾后的,准备挟“通州大捷”的泰山压顶之势,重夺内阁首辅的宝座。

时他“坐镇”在通州,捷报一出,他当年做首辅的时候,都没有这种潮水般前来巴结、庆贺、犒赏的浪潮。

周廷儒似乎一辈子都没听过这么多奉承、谄谀、感激的话语,从那个时候起,他把用来念经退敌的“法华经”奉为至宝,不念经,就没有今天的好处哇!于是他整日介就是红光满面,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一波波前来拜访的人潮也让他收钱收到手软。

尤其让他荣光到巅峰的是,皇上殷殷期盼,希望能趁着通州大捷的锐气,将入寇奴兵一鼓而平。

于是在通州大捷后,周廷儒奉旨入京述职,他带领的少数扈从官军过了卢沟桥,刚到达正阳门之外,就是看见礼部官员密集的在等待,对这只得胜大军的代表进行慰劳。

同时,围观犒劳的京师百姓人山人海。

接下来他就是奉旨进殿拜见崇祯帝,值此举国欢腾之际,当日在紫禁城又大摆庆贺宴席,每个阁臣、朝廷大员都赏赐有酒,君臣大吃庆功酒宴。

如今的大明太需要这场胜利了,在到处丢城失地、百姓生灵涂炭,一败涂地的惨况下,太需要提升军民的士气民心了,所以在清兵还未出关时,朝廷就已经是迫不及待地庆祝大捷,释放压抑己久的情绪。

这样的举动也向天下万民宣示,朝廷还是有能力,有力量的,是正统的,也能保护天下子民不受伤害,大明国运万万载!

不过在这次大捷中,相关的有功人员,礼、吏、兵诸部还在紧张商议,具体该如何封赏,一切还得等驱逐鞑子出关以后再说。

饶是如此,崇祯皇帝为了表示恩宠,独独又在御花园赐宴,招待周廷儒一人。

这让周廷儒激动得不得了,当场伏地落泪,誓言:“···月旬之内立下大功,驱逐鞑虏,告慰圣恩厚望···。”

其实在人心骚动之下,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蓦然让天下无数文武大员蓬**了野望,原来狗鞑子也是能被整旗的歼灭?这么说来,只要官军敢死战,胜利也不是不可能?

眼看着周廷儒凭着“军功”窥视内阁首辅的宝座,再次要登顶,于是一场巨大的风波如今在大明官场涌起。眼下不说周廷儒,其实各地的武将也是蠢蠢欲动,因为在这个时代,只要能打赢鞑子,哪怕是小胜,那带来的名望和利益都是巨大的,更不要说坐等封官进爵了。

官场上,周廷儒就是一个榜样啊!

如此,也就有了通州官军的倾巢而出南击天津之举。

只是,在大军之中,众星捧月的中心人物周廷儒知道,不论是以往,还是将来,都绕不开一个关键的人物,那就是永平参将于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