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丝绸之路(中册)
2960600000058

第58章 西域美女(1)

赛义德在见过国王后回到家里,高兴地对钱丰父子道:“赛里斯的国策是有吸引力的国策,就是好!两位王子和我见到陛下,在讲了大唐的特殊国策后,国王很高兴,也在反思大食,认为也该出台相应的国策。如今是有吸引力的国策,大食、波斯、天竺等国的穆斯林信众纷纷前往贵国去经商、定居。”钱丰道:“这是一件大好事啊!”

赛义德道:“确实是大好事。目前,已有大量的穆斯林为了连接西段丝路,决定居住在西域。这样一来,西域就成了东来西往的中转地,有利于丝路的全线贯通和文化的繁荣。”钱丰道:“好!不知我兄长高仙芝现在何处?”赛义德道:“他是驸马,国王对他很欣赏,每日留在身边交谈。不过,他明天就要回安西上任了。”

自大唐出台对穆斯林国家的国策后,波斯、大食、天竺等国的穆斯林前往大唐经商定居,娶妻生子,繁衍生息,于是就有了“土生蕃客”。在安西居住的穆斯林,自称回讫人,也叫回鹘人,为连接丝路作出了重大贡献。到后来,他们的子孙又迁居到全国各地,出现了大分散、小集聚的局面。特别是宁夏、青海、陕西、甘肃等地,因为是丝路的必经之地,穆斯林信众甚多。

王维在钟南山赏景,忽听身后有人叫自己,一转身见是储光羲,高兴地道:“是光羲兄啊,怎么在这?”储光羲道:“自贬为冯翊县尉,后又转汜水、安宜做县尉,仕宦很不得意,因此隐居终南山别业。”王维道:“上我家去!”储光羲高兴地道:“好!故交相遇,这是天大的喜事。”忽见野田有黄雀跳跃觅食,灵感一起,便吟出了《野田黄雀行》:

啧啧野田雀,不知躯体微。

闲穿深蒿里,争食复争飞。

穷老一颓舍,枣多桑树稀。

无枣犹可食,无桑何以衣。

萧条空仓暮,相引时来归。

斜路岂不捷,渚田岂不肥。

水长路且坏,恻恻与心违。

王维道:“好诗!此诗是兄台的代表作!”储光羲道:“其实此诗还有诸多不满意处。哎,不说这个了,听说你举荐王之涣成功了?”王维叹着气道:“算不得成功。也许大唐的文人本来就多,陛下仍给了他一个小官。过去他为官,本来官就不大,加上有人诬陷攻击,他便愤然辞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

储光羲道:“是啊!据说他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珪爵,酷嗜闲放。在家过了十五年闲散自由的生活。后来他的亲友觉得他这样沉于下层不是办法,便纷纷劝他入仕,他都没应。”王维忙道:“是的,在凉州时,我也劝他入仕,他答应了,这才举荐给陛下,封了文安郡文安县尉。我担心,依着之涣兄的脾性,一旦不如意,可能会二次归隐。”

苏莱曼陪着钱丰父子在大食街巷选购珠宝、香料、毛皮,忽然道:“我想也随你们父子再走一次丝路。”钱丰道:“那好!我们是老朋友,能结伴同行当然是好事。”钱万贯道:“要不您把萨费尔也带上?”苏莱曼道:“行啊!这些日子你们小哥俩已建立了感情,昨晚他还嚷嚷着要去长安。”钱万贯道:“太好了,这样我们一路就不寂寞了。”

夜晚,武惠妃在宫里看着李护国问:“知道钱万贯吗?”李护国观察着武惠妃的反应道:“知道,是不是钱满柜之孙、王元宝外孙?”武惠妃忙道:“对,就是他,你帮本宫打听一下,他到了哪里?”李护国道:“娘娘,其实您也知道他是陛下的私生子,所以奴才一直关注他。前不久,奴才得知他和他父亲走丝路了。如果不出意外,应该是返回的时候。”

武惠妃闻听大惊,来回走了几步,又坐了下来喝茶。李护国观察着她,见她坐着想事,忙近前道:“娘娘有什么事,尽管交付于奴才。”武惠妃想了想道:“此人的存在对本宫不利。你想个办法制造假象,就说他被土匪杀了,明白吗?”李护国道:“明白,可他总会回来的?”武惠妃道:“如果回来,必须让他死掉!”

苏莱曼父子和钱丰父子带着伙计及货物走出边境,钱丰道:“据说于阗是产玉的神奇之地,不知你们可愿意去看看玉的产地?”苏莱曼道:“好啊!过去我走了几次丝路,都是至大宛,越葱岭东行至疏勒,然后到姑墨、龟兹,这次我们走南道。”钱万贯道:“南道咋走?”

苏莱曼道:“前边的这段线路基本相同,只是在越过葱岭后至大宛,穿过疏勒到莎车、皮山,就可到达于阗。于阗之南是昆仑山,据说于阗人常喝昆仑山的雪水,吃昆仑山下的葡萄、核桃、巴旦木,长寿的人很多,像一百多岁的老人到处都能看到。至于八十岁以上的老人,那就多不胜数。”钱丰惊喜地道:“太好了!想必那里的人长寿,与吃喝有关?”

叙礼雅道:“这是肯定的,但也不完全。最关键的,那里南阻昆仑山,又毗邻塔克拉玛干沙漠,故而人人清心寡欲,与世无争。听一位走丝路的商人说,那年他经过于阗,见一位百岁老人在与一位少女结婚,第三年他从长安回来时,那少女竟然生了一个儿子。商人不相信孩子是百岁老人的,但那少妇发誓说,绝对是老人的孩子。”

钱丰内心为之一动道:“看来,那真是一块神奇的地方。”苏莱曼道:“是的,我一直有个愿望,想在那里无忧无虑地住上一段时间。”钱丰道:“好啊!人生难得几日闲。这次我们既然能到那里,可以先住上半月。佛教有句话道:天下事了犹未了,何不以不了了之?”萨费尔高兴地道:“太好了!那我就和万贯去昆仑山上找玉。”

在长安饭馆,董海疑惑地看着李护国问:“找我有事吗?”李护国道:“听说你认识钱丰?”董海道:“是的,上次经过沙州敦煌险些送命,就是他们父子救了我。”李护国叹着气道:“可你知道吗?我有个朋友从丝路回来,说他们刚到沙州,就被一伙土匪杀了。”董海大惊道:“不会吧?”李护国道:“哎呀,我们也算是熟人了,我怎么会骗你?”

董海觉得钱丰是自己的救命恩人,俗话说“受人点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就当把这个消息告诉他的家人,于是来到钱丰家,将消息告诉王淑娟,王淑娟吃惊地道:“是真的?”董海道:“是真的,他们父子都死在了敦煌。”王淑娟一阵眩晕,昏倒在地上。李护国也连夜赶到武惠妃那儿道:“娘娘,到了明天,钱家就是哭声一片。”

李护国走后,武惠妃对翡翠、凤凤道:“白天我没惩治你们,是看在公主面上,如今公主不肯见杨洄,都是因为钱万贯。看来她什么时候不见他,什么时候不搭理杨洄。如果她想出去见,必须本宫同意!”翡翠道:“娘娘的意思是……”武惠妃道:“也许早点见到他,那时就好说话了。”凤凤道:“这两天公主总是幻想着钱万贯已经回来,老嚷着要去看。”

武惠妃不露声色地道:“这样吧,你们拿着本宫的令牌陪她出宫。”两个宫女不敢不遵,立刻道:“遵命!”武惠妃道:“不过要对公主说,令牌是你们偷的。”两个宫女胆战心惊地道:“不敢!”武惠妃威严地道:“就这样说!”两个宫女不明其意,试探着问:“那娘娘您……”武惠妃道:“放心!娘娘不会追究你们。”

开元十七年,张说的官运再次降临。李隆基在宫殿上道:“近日,有几位大臣联合上奏,认为张说功绩卓著。经朕认定,张说果然不负朕之所望,除了修撰《三教珠英》、主持改撰《开元五礼仪注》外,还主持编撰《大唐六典》。又奉朕命与他人类集要事,为诸王子习读而编写《初学记》三十卷,主要内容有诗词、文赋、表奏、碑文、墓志等,因此朕再拜张说为集贤院学士。”

张说立刻跪倒道:“谢主隆恩!”李隆基道:“平身!”张说起身奏道:“陛下,裴光庭品行端正,能力非凡,乃大唐栋梁之材,臣建议委以重任。”李隆基道:“说说他的情况。”张说道:“他幼年丧父,其母库狄氏被女皇召进皇宫为御正,极受宠信。因此裴光庭被累次提拔,官至太常丞。后因是武三思女婿,曾一度受牵累贬为郢州司马。开元初,升任兵部郎中。不过他为人沉默寡言,不善交游,初被提拔时,一般人往往认为他不能胜任,但他由于勤于职守,成绩显著,受到大家的推崇。”

李隆基点着头道:“是啊!尤其是开元十三年,朕准备去泰山举行封禅大典。你认为天子东巡,京师空虚,担心西北境外各族入侵,要求加强边防,于是召来裴光庭商议。裴光庭认为这样做名与封禅实相悖,大为不妥。你十分赞同,于是向朕奏明采纳了裴光庭的意见。泰山封禅归来,裴光庭被提升为兵部侍郎。不过,你知道他的家世吗?”

张说道:“裴氏自古以来是三晋望族,也是声势显赫的名门巨族。自秦汉以来,历朝均盛,至隋唐而盛极,豪杰俊迈,名卿贤相,摩肩接踵,辉耀前史,茂郁如林,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其家族人物之盛,德业文章之隆,堪称绝无仅有。”韩休道:“对,裴氏家族公侯一门,冠裳不绝。”李隆基道:“《易经》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恶之家,必有余殃。裴门代代积德,自然鸿运当顶。既然如此,朕就升裴光庭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李隆基看了一眼众臣,又道:“最近,世界各国的商贾、官员都到大唐,国事疲于应酬。经朕静心慎思,由张说代源乾曜为尚书左丞相。”张说上任时,李隆基特命有司供帐,奏音乐,具酒馔,并作御诗以叙此事,仪式热烈而隆重。不久,李隆基又以修撰谒陵仪注有功为由,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其长子张均为中书舍人,次子张垍娶宁亲公主,拜驸马都尉。荣宠极至,莫与为比。

钱丰父子和苏莱曼父子的商队进入于阗,由于规模宏大,很多人都很震撼,故而奔走相告,不少人赶在路边当作稀奇事围着观看。钱万贯见这里的姑娘特别漂亮,服饰色彩艳丽,她们挤在一起说笑时成了一道风景线,因此边走边看着这些姑娘们。钱丰则看着那些一个个胡子花白的老人,感到这又是其他地方没有的风景,边走边向老人们致意。

一位老人上前作礼道:“各位远道而来的尊客,你们这是走丝路吗?”钱丰也忙还礼道:“正是,老人家,您有八十岁高龄了吧?看起来,您非常健朗?”老人自豪地捋着胡须道:“我已一百一十四岁了。”钱丰吃惊地道:“真是高寿啊!”老人道:“我们于阗,百岁老人并不稀奇啊!”钱丰道:“老人家,该怎么称呼您?”老人道:“我叫夏热帕特·热合曼。”

钱丰道:“哎呀,这么长,您又说得快,记不住,我就叫您老人家吧?”夏热帕特·热合曼道:“只是你叫我老人家,像我这样的老人家多不胜数,总不能都叫老人家吧?我看这样,叫我夏热帕特就行。”钱丰道:“好!我们住在您家行吗?”夏热帕特高兴地道:“行!”这时很多人围了过来,夏热帕特作了介绍,原来这些人都是夏热帕特的儿子、孙子、曾孙子、曾孙女。

钱万贯看着一个漂亮的少女问:“你叫什么?”少女笑着作礼道:“我是他的曾孙女——艾特古丽,哥哥你呢?”钱万贯见她的眼睛最是迷人,也忙报了名字,夏热帕特道:“走吧,前边是我家,到我家去吧。”艾特古丽道:“对!都到我家去做客。”说着头前带路,边走边还看着钱万贯。来到艾特古丽家里后,钱万贯看着美丽动人的艾特古丽问:“你告诉我,你们这里的玉是不是很多?”

艾特古丽道:“这关键是要看缘分,也即有没有玉缘。这里的玉最为有名,在很早很早以前,昆仑山下的先民就发现了玉,并作为瑰宝和友谊媒介向东西方运送和进行广泛交流,形成了玉运输通道——玉石之路,即丝绸之路的前身。如果你有玉缘,可以在昆仑山上发现山料,在河床里捡到籽料。”钱万贯感到字眼新奇,忙道:“籽料?什么是籽料?”

艾特古丽道:“籽料也叫做水料,它是由山料经冰川的不断裂解崩落,地震风化或雨季被洪水冲入河道,并受河水的长期碰撞冲刷侵蚀,经千万年、甚至上亿年的冲刷所形成。籽玉因被水长年浸泡、冲刷、打磨,质地细糯、滋润、密度大,具有玉液之光泽,所以籽玉为玉中之珍品。”钱万贯问:“哪条河里有籽玉?”

艾特古丽道:“白玉河。”钱万贯道:“白玉河?是因有白玉而起的河名吗?”艾特古丽道:“是的,此河源于昆仑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后与喀拉喀什河汇合成和阗河,河流有支流,河里产白玉、青玉和墨玉。拣玉主要在中游,而上游因地势险恶,很难到达。”钱万贯道:“你带我去捡玉好吗?”艾特古丽道:“好啊!后天晚上正好是月圆之夜,是捡玉的最佳时节。”

芙蓉园里,咸宜公主无精打采地道:“我总觉得钱万贯回来了。”翡翠道:“既这样去看看?”咸宜公主高兴地道:“好啊!”忽又犯愁道:“可母亲藏掉了令牌,我们怎么出去?”凤凤道:“不要紧,奴婢已经偷到了令牌,娘娘还不知道。”咸宜公主道:“哎呀,太好了!”

在惠妃宫里,武惠妃看着李护国道:“你派人一定要保护好公主的安全。”李护国忙道:“放心,绝不让她出半点差错!”翡翠、凤凤陪着咸宜公主来到钱丰家,见进出的人都带悲痛之色,忙上前问:“谁死了?”正巧郭媛经过,看了她们一眼道:“是我哥哥和侄子被土匪杀了。”咸宜公主吃惊地道:“是钱万贯吗?”不远处,李护国带着护卫正在一堵墙后偷看……

在钱丰家门口,郭媛打量着咸宜公主道:“这么说你认识万贯?”咸宜公主摇着头道:“不认识,我想知道他真死了吗?”郭媛有些生气,看着她道:“听你说的,他若不出意外,谁愿意他死?”咸宜公主道:“误会了,我想看看他的遗体,可以吗?”郭媛道:“他们父子死在了沙州,这么远的路哪能带回遗体?”

咸宜公主转身要走,王淑娟出来道:“等等,”因见她们三人停住,便立刻走上前道:“请问你们从哪里来?”翡翠道:“我们是宫里的。”王淑娟打量着她们道:“有事吗?”咸宜公主慌乱地道:“没事。”转身走了。王淑娟看着她们的背影,没有多想,又悲哭起来。

咸宜公主走到街上哀叹着道:“他怎么这样?”翡翠道:“其实也好,要不后面的事很麻烦。”咸宜公主猛地一愣道:“什么麻烦?”翡翠道:“如果他还活着,您见了他肯定要非他不嫁。要是那样,必然会抗旨。到那时,不仅您的结果难以预料,我们两个也难保性命。”

咸宜公主刚要发火,无意间一回头看见了李护国。李护国立刻与众护卫躲闪在一边,咸宜公主心想:“他怎么鬼鬼祟祟的?”凤凤转过身来问:“公主殿下怎么了?”咸宜公主没有回答,只是沉着脸道:“说实话,令牌真的是你们偷的?”翡翠犹豫着道:“这……”

咸宜公主不悦地道:“到底是怎么回事?”凤凤忙道:“公主殿下,看在您救我们的份上,那奴婢就说实话吧,是娘娘给了令牌,要我们这样做。”咸宜公主立刻干脆地道:“去钱万贯家!”来到钱万贯家里,咸宜公主看着王淑娟道:“告诉我,是谁说万贯死了?”王淑娟实说道:“一个商人。”咸宜公主道:“您以前见过他吗?”

王淑娟道:“没有。”咸宜公主当即说道:“死讯有假!”王淑娟擦去泪水道:“为什么?”咸宜公主说出自己的判断后走了。钱媛道:“嫂子,我觉得咸宜公主说得对,我哥和万贯都没死!您想,为何咸宜公主会来这里?看样子,他是喜欢上了万贯。也许陛下不便明着阻拦,所以就设计说是他们死了。”王淑娟道:“对呀,来报讯的人,我从来没见过。”

在武惠妃宫里,李林甫看着武惠妃道:“娘娘,您今天怎么如此高兴?”武惠妃笑道:“你不知道啊,咸宜受宫女影响,居然喜欢陛下的私生子钱万贯,我正为此事犯愁,结果钱万贯死了,你说这不是喜事吗?”李林甫道:“好!这样一来,公主殿下就只能嫁杨大人了。”武惠妃道:“本宫也不瞒你,这是个假消息,关键是钱丰父子必须真的死掉。”

李林甫纳闷地道:“臣不明白,只要说钱万贯是陛下的私生子就行,为何要花这么大的气力?”武惠妃道:“她若不信,必然闹得沸沸扬扬,陛下知道必然龙颜大怒!”话音刚落,李护国从门外跑了进来道:“娘娘,大事不好!”武惠妃忙问:“何事惊慌?”李护国道:“公主殿下怀疑钱万贯没死,已和翡翠、凤凤向丝路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