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丝绸之路(下册)
2960500000088

第88章 马嵬之变(3)

在安庆绪住所,安庆绪正在烦恼,史思明进来一看,便故意问:“哟,贤侄为何叹气?”安庆绪起身见礼道:“父皇本来立我为储,现在却对庆恩好,我担心被废。”史思明挑拨道:“被废是肯定的,关键是你要想开。”安庆绪情绪激动地道:“想开?我怎么能想开?被废的太子,从古到今有几个是能活的?”史思明道:“是啊!其实叔叔也很担心。”

二十

夜晚,在洛阳的一个隐秘之地,安庆绪没有立刻作出反应,只是看着坐在对面的严庄、李猪儿的表情,因见他们手足局促、身心紧张,但又期盼着自己表态,明白他们是希望摆脱灾难,但又怕暴露意图后当下有难,因此显得战战兢兢地道:“这么说你们真愿意追随我?”严庄、李猪儿异口同声道:“当然愿意。”安庆绪道:“好!事成后你们就是功臣。”

严庄、李猪儿大喜,便商量了一个办法。李猪儿像平常那样进入安禄山居所,没有谁疑心,一切就像是自然正常的事。他见寝室无人,便偷走安禄山的佩刀。半夜,安庆绪、严庄、李猪儿探视四周,见无人留意,便向安禄山的寝室靠近。门口的侍卫见是严庄和安庆绪,谁也不敢动,于是严庄、安庆绪持刀立在帐外,李猪儿却手持大刀进去。

李猪儿直入帐内,见安禄山已睡着,便举刀对准安禄山的腹部猛砍一刀。安禄山受疼,尖叫一声忙去摸刀,可哪里还摸得着?气急败坏地摇着帐竿高喊:“抓贼!”在喊叫声中,很快死于非命。这时安庆绪进来,当即在床下挖一个数尺深坑,用毡子裹着安禄山连夜埋在坑中,安庆绪诫令道:“严加保密!”

二十一

在洛阳宫外,严庄对部下宣告道:“陛下病危,诏立安庆绪为太子,军国大事皆由太子办理!”半天后,安庆绪穿着龙袍坐上龙座,看着金殿下的百官道:“父皇不幸去世。按父皇的遗嘱,由本太子接替龙位。自即日起,尊父皇为太上皇。”文武百官立刻跪倒道:“万岁,万岁,万万岁!”安庆绪道:“太上皇去世,先行发丧!”

李辅国进了灵武皇宫,见肃宗李亨正与众臣商议军情,便道:“陛下!永王造反后闯关夺卡,占领不少城池。在攻打丹阳时失败,他的幕僚李白自丹阳南逃时,被抓获搏入寻阳狱中。”李亨道:“可恼!聪明人竟然干愚蠢!”李辅国道:“聪明一世,糊涂一时。臣建议将他杀了。”李亨道:“不,他年事已高,可先关着。”李辅国道:“严武作战有勇有谋,讨伐叛贼功绩卓著,臣建议任给事中。”李亨道:“准奏!”

二十二

宗洁来到御史中丞相府门口,对门卫道:“我是李白之妻,要求见大人?”门卫猛地愣了一下道:“李白之妻?”然后打量着她道:“你认识我们大人吗?”宗洁道:“当然认识,大人是我家李白的好友。”门卫疑惑地道:“那好,你先等着,我去通报。”不一会儿,门卫出来道:“大人请你进去。”

李白自寻阳发配夜郎时,已经五十八岁,妻弟宗嫌道:“姐夫是聪明人,怎么能做这事?”李白道:“国家有难,匹夫有责!”宗嫌道:“你都倒霉了,怎么还不觉醒?”李白因李璘案下狱发配夜郎时,宗洁多次施救,从此两人没再见面。李白很喜欢最后一个妻子宗洁,曾做诗《自代内赠》,表达对妻子的深切思念。

史载: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避居庐山。那时,他的胸中始终存在着退隐与济世两种矛盾的思想。永王李璘恰在此时出师东巡,李白应邀入幕。李白入幕后,思想激进,力劝永王勤王灭贼,而对于政治上的无远见,他也作过自我检讨。同在江南的萧颖士、孔巢文、刘晏也曾被永王所邀而拒不参加,以此免祸,李白在这点上显然不及他们。

永王不久即败北,李白也因之被系浔阳狱。这时,崔涣宣慰江南,收罗人才。李白上诗求救,夫人宗氏也为他啼泣求援。将吴兵三千军驻扎在浔阳的宋若思,把李白从监牢中解救出来,并让他参加了幕府。李白成为宋若思的幕僚,为宋写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望能得到朝廷任用,但不知何故,反被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冬,李白由浔阳道前往流放之所—夜郎。因为所判的罪是长流,即将一去不返,而李白此时已届暮年,“夜郎万里道,西上令人老”,不由更觉忧伤。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李白行至巫山,朝廷因关中遭遇大旱,宣布大赦,规定死者从流,流以下完全赦免。这样,李白经长期辗转流离,终于获得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发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的心情。

李白到了江夏,由于老友良宰正在做太守,李白便逗留下来。乾元二年,李白应友人之邀,再次与被谪贬的贾至泛舟赏月于洞庭之上,发思古之幽情,赋诗抒怀。不久他回到宣城、金陵旧游之地,有两年多的时间往来于两地之间,仍然依人为生。有一天,他忽然想到玉真公主,因心潮来血,便决定前往敬亭山。

在金陵王元宝住所,大家都很关心时局,每天除了说话,就是出去打听消息。这天王元宝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高兴地道:“太好了!我刚一出门,就听到大街上很多人在说,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即位,他们内部已混乱了。”王淑娟道:“如此说来,叛军的尾巴长不了。”

二十三

在灵武皇宫,李辅国对李亨道:“陛下!臣闻安禄山在洛阳已死,其子安庆绪登基后,文武百官怀疑安禄山之死与他有关。虽然百官对安禄山并不满意,但对安庆绪也不服气。”李亨道:“依你之见呢?”李辅国道:“陛下,这是一个最佳时机啊!如今叛军军心涣散,正可一鼓作气收复长安。”李亨道:“好!就令郭子仪和李光弼,尽快收复长安。”

在史思明家里,月月看着要出门的史朝义道:“孩子,你不是答应为娘,说是要杀恶魔为娘报仇,为何这么久了不下手?”史朝义转过身来,走到月月跟前道:“杀他容易,但怎么脱身?要杀他,必须两全其美。”月月叹息了一声,无声地走了出去。史朝义的妻子纳兰道:“你真想杀了父亲?”史朝义道:“胡说什么?他再怎样还是我爹,哪有儿子杀爹爹的?”

纳兰不解地道:“可你为啥答应她?”史朝义道:“你懂什么呀?若不答应,她不是要自杀?”纳兰道:“可爹爹不喜欢你。他对你很冷淡,大概就是因为娘的关系。既然答应了,你就该为娘报仇。”史朝义道:“可是报仇之后,娘就该走了。最关键的,你难道没看出,爹爹图谋的是皇位。等他得到皇位,那时就学安庆绪!”

在宣慰使府中,宗洁看着宣慰使哭求道:“请看在他曾是您的好友份上,救救他吧。”宣慰使崔涣叹着气道:“真想不明白,他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怎么聪明人做糊涂事?”想了想又道:“也罢,正好我到江南收罗人才,我当救他。”宗洁道:“多谢大人!”崔涣道:“这样吧,可让他做宋若思军幕,掌军中文书事务,随宋若思同至武昌。”

二十四

在洛阳宫里,安庆绪看着百官道:“郭子仪和李光弼带兵前来攻打长安,谁愿迎敌?”武将们一个个低头,皆不作声。安庆绪将目光落在史思明身上,高声道:“史大人!你为何不说话?”史思明道:“陛下吩咐就是!”安庆绪道:“令你带兵五万,尽快赶赴长安保卫。”史思明极不情愿地道:“遵旨!”

宋若思与李白走在一起,宋若思道:“李白啊,这次的教训太深刻。你邀约加盟永王的几人,为何他们不参加?说明他们比你有头脑。”李白叹着气道:“是啊,连李隆基都已认可,我们又何必添乱?”宋若思道:“说对了!江山是李隆基的,他传位谁都是合理的。人家认可,意味着传位,以后要多长脑子。”

二十五

在洛阳宫殿里,众臣正在上奏国事,忽然降臣伍思禹从殿外进来后,惊慌失措地道:“陛下,那史思明离开洛阳后,并没有去长安退敌,而是带着家人并五万兵马屯住于范阳。本来他占有十三郡,有兵八万,如今已有十三万了。”安庆绪大惊失色道:“他这是拥兵自重,不听调遣啊!”

降臣戴洪波道:“是的,他内部已经分裂了。”伍思禹道:“目前,东都洛阳已有唐军攻打,长安更是危在旦夕。”安庆绪道:“放弃洛阳,退保邺郡!”伍思禹道:“那史思明分裂,该怎么办?”安庆绪道:“派阿史那承庆、安守忠、李立节带五千骑兵赶到范阳,以征兵为名察看情况,准备偷袭。”

二十六

在大食宫殿,出使大唐的使节进来后,对哈里发施礼道:“陛下!如今赛里斯国已经四分五裂,内部战事不止,丝路已无法走了。”哈里发叹着气道:“可怕的战争,何时才能平息啊!”在邺郡街,伍思禹道:“陛下!经四处征兵,蔡希德、田承嗣、武令珣等先后投奔,又得到了六万人。”安庆绪道:“好!带这六万人奔赴洛阳!”

在范阳府,史朝义从外面进来道:“爹爹,安庆绪派了几人前来。”史思明道:“一定是不怀好意。”史朝义道:“那怎么办?”史思明道:“来人!”立时外面进来一人,史思明道:“在营帐之外设好埋伏。”在长安城外,李光弼对郭子仪道:“元帅,我们既然包围了长安,我想进城去看看情形?”郭子仪道:“你要小心。”

二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