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们的青春与这个世界
28497900000004

第4章 那些追求理想的少年们(1)

第一节:那些生活的对我们的要求和我们对生活的要求

上面的几个场景分别有三个是高中时期的画面,两个大学时期的画面,还有两个是关于进入社会参与工作后的画面,分别表现不同时期我们的生活。高中生活除了考试的压力,没有那么多的烦恼,大学时期已经初步产生了自己生命价值的疑惑,进入社会则会正式直面来自生存艰难的挑战,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在他们在青春期都可能遇到的情形,即便自己没有遇到,也会在周围身上的人见识到。恋爱、未来无疑就是我们的青春的主题。对于大多数刚刚离开校园的人而言,在面临不同于学校生活的真实的生活面前,恋爱显得如此渺小,因为关于生活的一些实际的问题,情侣分被迫分开,这样的情形我们并不少见。

关于生存方式这样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首要位置这样的问题,在人与人之间也是有区别的,这里谈到的区别没有包括自己不能决定的家庭出身背景,生存方式可能跟自己对这个社会最有价值的事物有关,是思维方面所能达到的境地和自己身体的天赋的事物。比如有些人能很好的处理关系,她在一个公司中适合的工作可能是公关部门,有些人身体比较健壮,愿意从事保镖工作,有些人表现出了极强的亲和力,于是也找到跟自己长处相搭配的工作,有些人思维审美能力比较出众,他们可以利用自己这方面的天赋来为自己谋得生存的资本,有些人可能是数学上面的天才,正在研究数学问题,有些人可能对于科学比较有兴趣等等。

可以这样来解释我们的工作和天赋这样的情形,我们每个人所从事的工作都是因为社会对此有需求,若社会对自己的工作没有需求,也不会存在这样一份工作,这也是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对于社会的意义,我们的工作有意义,所以我们能获得收入,可以很好的活下去。若是一个人所能提供的事物不能服务于社会,社会中的人也不会为他的工作买单

是的,这里面最重要的事物是你所能提供的东西,即自己所能提供的工作成果对于这个社会的作用。其实就像前面说的,只要工作是得到了社会主流认可的,必然就是对于社会有用的。

但是,我们的工作除了对于这个社会有着实用性,它还有一项无法忽略的特点,即自己的工作能在多大程度上给自己带来快乐,干着自己的工作的人本身,能从自己的工作中收获多少快乐,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又是另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应该说许多数人的工作是会给他们自己带来快乐的,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我们不能说所有这些对于自己工作的喜欢是一开始就发生的,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他可能开始会很不适应自己的工作,甚至是已经厌倦了自己的工作,并为此而吃尽苦头,是因为迫于一些其他的原因,所以不得不从事那份工作,也就是说,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工作的喜欢往往是对于环境妥协的结果——一开始他只是随波逐流的从事自己当前的工作,由于长期面对着相同的工作和环境,对一切都开始熟悉起来,终于也发现自己的工作需要处理的事情和需要与人处理的关系没有那么难,再加上开始在工作中找到了简单的快乐,跟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于是终于开始喜欢起自己的工作来,我们大部分人对于自己工作的喜欢是这样出现的,这是极正常又合理的,是最一般的规律。

第二节:那些追求理想的少年和他们追求的事物

可是在喜欢自己的工作里面的那么多人当中,还有少数人对于自己的工作是出于真正的热爱,并且这种人很可能在早期就出现那样的势头,这种热爱其实是源于一种内心的激情,他们对于自己的事情是如此执着,以至于离自己的目标稍微有些距离或者在他们还没有找到如何达成自己所愿的时候,会有一种极强的欲望,这种欲望甚至有时候会令他痛苦,这种痛苦源于对那种的事物的执着,是因为自己执着的事物没有给自己想要的回报,他想凭借这个自己特别执着的事物来给自己想要的生存资本,但是这个过程却并不顺利,在执着于自己喜爱的事物的同时,他们也会面临另外一些选择,当他们抛弃其他在别人眼中更顺利的选择仍然执着于自己刚开始选择的事物的时候,这个世界会给他们提供更多的艰难,这种艰难是认识世界的材料,当他们消化了这些材料之后,会令他们变得更加强大,并且也令他们能更顺利的达到自己的目标,这样的人对于自己的执着和激情其实是建立在自己的一种天分上面,这种天分让他们拥有一种可以表达独特的事物的能耐,他们表达一种情感或者真理的同时即在创造某种人文艺术上的作品,这种人文艺术作品是他们承载自己的情感或者真理的载体,这个过程让他们收获对于他们来说最大的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对于每个能创造的人来说也不是同样容易得到的,有些人对于自己作品的要求高得多,故而难以收获那种快乐,他们各自创造的人文艺术作品自然也跟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而且对于人们来说是有极大的治愈作用的的,例如那些绘画天才能在一幅画里面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的东西,而这种表达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对于人们来说是普遍的情感,人类的情感在这幅画里面得到了很好的诠释,人们看到那幅画就想触摸到自己内心的情感一样,通过移情的作用,人们的那种情感就得到表达,这种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就类似于宣泄出了内心的那种情感,让自己免于被那种说不清道不明却又令自己感觉不太舒服的情感得以释放,人文艺术的治愈作用就是这样起作用的。于是那幅画就成了艺术品,有些人天生会作曲、编曲,他们总能自如的驾驭音符,使之组合成的旋律既动听又表达情感,说出了许多人的心里朦胧感受到却又不能表达出来的情感,那些心理学家、伟大的作家、思想家,总能那么犀利的阐述出关于人的规律和他们的想法和行为背后的逻辑。使人们认识到了一些规律,从而能更加从容的应对它们,这就是人文艺术的魅力。

但并不是说那些上年纪的人就没有理想,但是这种理想大多不是建立在某种人文天赋上面的,这样的人大多成为企业家,基于企业的成功和人文艺术的成功是有很大的不一样的,企业的成功需要一定的资源或者掌握着某种关键技术。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人文艺术天赋是一种强力意志,是一种不由自己控制的意愿,这种意愿带着一种非此不可的坚持携带者战胜艰难进而达成所愿的最重要的力量,是最迟在步入社会后的几年,那种非常强的意愿就会表现出来,人们就会付出行动,因为对于人文个人来说,建立在人文天赋上面的事物而是建立在想要自己的生命在平庸的生活中发出更强的光的基础上面,而人文艺术方面的出色则是很大程度上需要人用音符、文字或者图像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的。

大家也一定都注意到了,他们的工作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跟人的情感、理智相关,是一种超越了衣食住行等基本需求的工作,也正是因为超越了衣食住行,因而一般人也对此并没有很高的需求。也许,在他们开始从事自己的工作之前,也有做同样工作的人,他们有的成功了,也有的失败了,这背后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建立在自己无法决定的别人的分辨能力和感知能力之上的,人们有着对应与作品的分辨能力和感知能力之后,才会对于他们中的作品做出反应,他们试图在自己的作品里面表达一些情绪或者一些观点,这类情绪从伦理上面来说可能是错误的,也可能是正确的,可能是道德的,也可能是不道德的,这是跟创作者的具体认知情形相关。创作者们试图让自己作品得到人们的认同,而大家都知道,受众们的分辨能力和感受能力也同样重要——想要人们突破他们自己当前的认知状态去接受一种情绪或者观点,不仅仅跟跟传播渠道相关,即是否有大量的能懂得自己作品的人能接触到自己的作品,并且还跟创作者的如何创作作品有关,即他所使用的表达挂点的方式或者传达出来的具体情形,是否是真的表达了人类的那些普遍的情形,或者创作者的表达方式是不是太晦涩了,大众能否接受,这个世界上并不缺少那种民众不理解,结果反而是真正高才华的作品,但是这样的作品和天才还是太稀缺了,并且这样不被理解的艺术在这个时代应该不大可能存在的,因为这个时代的受众跟世界近代以前时代相比要多得多并且也层面也要广得多。

我们这个时代跟100多年前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在最近100多年内物质生活以及科学方面进步已经超过了它之前所有时间的创造的总和,前面所说的绘画、音乐、思想方面的成就在100多年前的时代并非发展不好,或者说在那个时代,这些学科的发展其实要比这个时代的发展状况要好得多。但是这种好得多也只是在极少数的精英之间流传,即大众对于那些人文作品其实并不了解,也不需要了解。他们的工作并不涉及这些,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纠葛也比较单纯,但是时代已经变了,中国的道德伦理以及西方的信仰全都遭到了科学和经济结构的冲击,被冲击得支离破碎,中国人民初步觉醒,普通大众开始要求自由、民主,自由和民主当然是好事,但是他们在要求自由、民主的时候过于盲目,只知道自由、民主很重要,却不知这些美好概念赖以存在的基础是大众自身的行为方式和想法观念,即********方面的东西,或许他们模模糊糊的知道一些自己的行为和想法观念跟这个国家的富强和自己的自由息息相关,但是在涉及到自己的欲望和具体实践的时候,他们又变得无序又自私了,但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没有是是不自私的,重要的是人的视野能看到多远。不得不说,欲望这种东西是一种双刃剑,它推动人类经济、政治、文化向前发展的同时,却并不一定能让人感受到快乐。究其原因,是我们大多数人的行为偏离了自己的终极目的,我们迷失在过程中而忘了甚至不知道自己最终要什么,做出的决策不够理性,最后造成的结果是伤害自己或者伤害周围的人,有些自己急切想要的东西得到之后却未必能给自己带来想要的快乐。这中间的矛盾之处在于我们无法把握自己的欲望,也不够了解自己,我们自身很多时候是一种蒙昧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