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我们的青春与这个世界
28497900000022

第22章 我们的成长(7)

结论:那些出格的孩子们

我们再回到那些行为比较出格的孩子,老师眼中行为出格的孩子可能是在老师看来成绩不错属于可造之材的那种,一般这样的孩子只要行为有一点点出格,老师知道了就会管,比如看课外书,但是孩子本身可能会避开老师偷偷看,老师并不知道。还有那种行为比较恶劣的——那种孩子通常不愿意学习,他的行为可能已经不道德了,已经触犯到班规校规甚至违法了,即便是为了其他被打扰的孩子的利益考虑,老师也会管。无论是那些学习好的还是学习不怎么好的,他们的行为或者能被老师用强力手段管束好或者管束不好,但是管束不好的孩子总是存在的,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依然有在偷偷看课外书,那些恶劣的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的不遵循老师的管束教诲,做着自认为拉风的事情,恶劣的孩子显然已经被老师放弃了,对于那些偷偷看课外书的好学生,老师可能在心中对于他们的未来有另一种更高的猜测。一般而言,这些出格的孩子,他们属于那种精力充沛的人,精力不够充沛的学生是没有那么强的意志的,他们大多很快被驯服,一心一意的将心思放到学习上面,会很快的安静下来,成为规矩的学生,所以那些让老师头疼的都是些精力充沛的孩子。那些成绩不太差又屡教不改喜欢看书的孩子也一定在内心承受着巨大的压力。通常一个孩子对于外界的瞬间的反应是自己推测的可能承担的后果和内心那一刻被事物刺激到的强力的非正面的感受的综合结果。若是自己需要承担的后果相比于自己此刻的感受更让他感到难以接受,那么理智就会让他放弃挑战规则,会忍下此刻的委屈,同样,若是相反的情形,他就会爆发,挑战当前的规则,从而让老师家长头疼。

可是作为一个孩子,他如何判断自己即将承担的后果呢,就是用自己的思维结合自己的经验推测自己的行为可能让老师父母对自己做出什么可能的事情,并且把这个事情跟自己所能承受的父母老师对自己的指责或者自己对自己的指责相对比,自身的行为是自己想要得到最终的行动指南,这是个人意志的问题,即自己想要做什么。

上面的整个过程在脑海里面进行,通常只是一瞬间的结果,一般对一个孩子而言,他的思维能力没有那么强,所得到的经验也没有那么完备,所谓的自己的行为会引起老师、家长的什么反应——因为他们的周遭只有父母和老师对他们有影响,这个反应即是父母和老师可能会对自己做什么事情,这个事情给自己造成的影响只是关于自身安全的这样的简单问题,因为他们接触到的世界太狭隘了,此时只能考虑到安全这样的简单的问题,比如自己的行为可能会被家长骂一顿或者打一顿,或者只是说两句就好了,对自身造成的影响只是自己对于父母对自己行为的习惯程度,要么可能非常害怕家长的某种程度的责罚,要么已经习以为常了,一个孩子可能都不能忍受父母的呵斥,于是他就很乖,也许这个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责骂,他的行为于是比较出格,而若是父母对其行为不怎么过问,那么他心中的行为标准可能会跟常人区别比较大。说到底他们这个时候愿意做的是关于学习之外的事情,事情在伦理角度来说不会多么严重,放到整个社会上来说不见得是很坏很恶劣的事情,不足以判刑,可能会有小范围的打架斗殴,偷偷背着老师家长进娱乐场所,偷偷的看课外书籍,公然在学校外面打同学等等,他们体内的欲望还没有完全觉醒,而这件事情所能最后给老师和家长带来的影响则不在暂时还不能被他的大脑考虑到,他们也考虑不到那些问题,因为视野还没有到达那个地步,而家长和老师也会原谅他们。比如一个孩子被老师要求把一些密封材料带给家长,然后这个孩子因为担心里面的密封材料是老师给自己父母打的关于自己的小报告,于是拆开密封材料,但是密封材料却因此弄脏或者遗失,导致完全不能用了,作为一个孩子而言,这也可以是被原谅的。一个孩子所能考虑到的安全问题,自然不仅仅是可能的体罚,还有认同问题,即内心的所感受到的安全,周围人的目光以及关于一些自己已有的东西的持续拥有等等,有更多积极的关注的孩子会给孩子塑造趋向于他自身感受到的安全的环境。这个和平的环境以及积极的关注最初是父母给予的。因此,若是这个孩子的父母对于自己的孩子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和好的榜样,那么在此次反抗规则的行为中,这个孩子自然不希望获得自身安全的感受被破坏到特别坏的程度,即他不希望被老师训斥或者被家长惩罚或者让老师和家长失望,自己的情形包括自己所拥有的承担后果的能力即能够忍受到父母和家长对于自己的责罚达到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