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闲谈:阅微草堂笔记
27839100000014

第14章 闲扯《阅微草堂笔记》之十四:李卫自述过江

滦阳消夏录一之第二篇

【原文】

献县令明晟,应山人。尝欲申雪一冤狱,而虑上官不允,疑或未决。儒学门斗有王半仙者,与一狐友,言小休咎多有验,遣往问之。狐正色曰:“明公为民父母,但当论其冤不冤,不当问其允不允。独不记制府李公之言乎?”门斗返报,明为愯然。

因言制府李公卫未达时,尝同一道士渡江。适有与舟子争诟者,道士太息曰:“命在须臾,尚较计数文钱耶!”俄其人为帆脚所扫,堕江死。李公心异之。中流风作,舟欲覆。道士禹步诵咒,风止得济。李公再拜谢更生。道士曰:“适堕江者,命也,吾不能救。公贵人也,遇厄得济,亦命也,吾不能不救。何谢焉?”李公又拜曰:“领师此训,吾终身安命矣。”道士曰:“是不尽然。一身之穷达,当安命,不安命则奔竞排轧,无所不至。不知李林甫、秦桧,即不倾陷善类,亦作宰相,徒自增罪案耳。至国计民生之利害,则不可言命。天地之生才,朝廷之设官,所以补救气数也。身握事权,束手而委命,天地何必生此才,朝廷何必设此官乎?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诸葛武侯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非所逆睹。’此圣贤立命之学,公其识之。”李公谨受教,拜问姓名。道士曰:“言之恐公骇。”下舟行数十步,翳然灭迹。昔在会城,李会曾话是事。不识此狐何以得也。

【译文】

献县县令明晟,应山人。曾经要想申雪一件冤狱,而耽心上司不答应,因而犹疑不决。县学公差有个叫王半仙的,交了一个狐友,谈论些小的吉凶,多半有应验。派他前去询问,狐精正色说:“他尊驾做百姓的父母官,只应当论案件冤与不冤,不应当问上司答应不答应。难道不记得总督李公的话吗?”公差回报,明晟为此感到惊惧。因而谈起总督李公卫没有显达时,曾经同一个道士渡江,恰巧有人同船夫争骂,道士叹息说:“性命在顷刻之间,还计较几文吗?”随即那人被船帆的尾部所扫中,落江而死。李公心里感到惊奇。船到江中间,刮起了风,眼看将要倾覆。道士跛着脚念诵咒语,风停止了,终于渡过了江。李公再三拜谢道士的重生之恩。道士说:“刚才落江的,这是命运,我不能救。您是贵人,遇到困厄得以渡江,也是命运,我不能不救,何必要道谢呢?”李公又下拜说:“领受老师这个训戒,我终身安于命运了。”道士说:“这也不全然如此。一身的困穷显达,应当安于命运,不安于命运就要奔走争斗、排挤倾轧,无所不至。不知道李林甫、秦桧就是不倾轧陷害好人,也要做宰相,他们作恶,只是枉然给自己增加罪状罢了。至于国计民生的利和害,就不可以谈命运。天地的降生人才,朝廷的设置官员,是用来补救气数和运会的。如果一身掌握着事业权力,却袖手听凭命运的安排,那么天地何必降生这个人才,朝廷何必设置这个官职呢?《论语》里看守城门的人说:‘知道不可以而却要去做。’诸葛武侯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败利钝,不是能够预料的。’这是圣贤立身安命的学问,您请记住它。”李公恭敬地接受教训,拜问他的姓名,道士说:“说了恐怕您惊怕。”下船走了几十步,隐灭不见形迹。过去在省城,李公曾经讲起过这件事,不知这个狐精怎么能够得知。

【闲扯文】

这个故事该起个名:李卫自述过江。

李卫近年来多出现在清宫影视剧,从来是个正面人物。历史上的李卫也的确口碑不错,被雍正皇帝赞誉为模范三总督之一,其他二位是田文镜和鄂尔泰。此三位总督无一人是通过科举入仕,李卫的官是买来的,田文镜是监生出身,鄂尔泰系祖上荫蔽得官。

清人入仕为官,途径颇多。除了科举之外,还有从监生和荫祖上军功入仕,前者多为上辈为官的子弟入国子监,后者多为满人入仕捷径,都属于官二代的特权。而没学问,没背景的老百姓怎么办?你得有钱,花钱买官。这个办法就叫捐纳。李卫的官就是这样买来的。

李卫出生于江苏徐州富商人家,家底殷实。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捐资员外郎。当时买一个七品的知县要白银四千六百两,李卫一个五品员外郎也要近万两。电视剧《雍正王朝》里所称李卫从小在雍亲王府里的当差,应是虚构的。花了钱买的官只是一个候补,得等到有缺位再补上。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李卫方到任户部郎中一职。李卫识字不多,那些清流一党不待见他,官二代们也视之为另类。李卫和这些人也不怎么对味。据《小仓山房文集》载,李卫任户部郎中时,管理银库事务。有某位亲王的属下每次收缴的白银都要每千两额外加收十两作为库平银。李卫屡次谏阻都不听,于是在走廊上置一柜,写着“某王赢钱”,写上这是某某亲王的“赢余”,把事情公开化。这让这位亲王十分难堪,只好停止多收。当时的雍亲王雍正皇帝继位前系雍亲王正处于九王夺嫡的漩涡中,急需帮手。康熙皇帝命其向王公大臣催讨欠银,李卫的做法正合其口位。雍亲王遂将李卫笼络进自己的势力中。也许正是读书少,反倒是没那么多面子上的负担,雍正评价他“操守廉洁,勇敢任事”。

雍正皇帝继位后,便立即任命李卫为直隶驿传道,未到任又改任命为云南盐驿道。在盐驿道任上,李卫政绩显著。不久后的雍正二年1724年,李卫升任布政使,主管全省财政税赋,但仍然兼管盐务的职务。雍正三年1725年,李卫被提拔为浙江巡抚,一年后的雍正四年1726年,李卫兼任两浙盐政使。雍正五年1727年李卫升任浙江总督。自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不过十年之间,李卫从一个从五品的员外郎闲职,一路担任各种要职,并最终官居总督,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其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雍正七年1729年,李卫被加封为兵部尚书、太子太傅。雍正十年1732年五月,又被任命为署理刑部尚书。不久后李卫出任直隶总督。李卫被后世称为雍正时期的四近臣之一。雍正批阅李卫奏折中就有这样一句“好事好事!此等事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皇上在臣子面前以文字的形式卖萌,足见君臣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雍正皇帝用人也是不拘一格,其四近臣的另外三位是科举出身的张廷玉,监生出身的田文镜,荫蔽祖上军功的鄂尔泰。唯独李卫学识最浅,知道的官场规矩最少,身居高位后怎么弥补这心理的失衡?只能用命来解释。李林甫、秦桧、诸葛亮,都是命里该成为权臣的,不管是否为非作歹,是否鞠躬尽瘁,而我李卫也是这样的人。手中有权自然要做点大事,是好是坏不重要,唯有忠于皇上才重要。李卫只有这样不断给自己贴金,说服他人,也说服自己,才能继续为官。他这么说,也这么做。杭州西湖有个的“湖山春社”,就是出于李卫之手。当年李卫治理西湖时,修建祠堂,供奉花神和西湖之神,他也将自己和几个老婆全列在里面。那个时候的李卫一门子心思就是要掩盖和弥补买官出身这一舆论遗憾,扯平与官二代和清流们的心理落差,早早列入“仙班”,吆喝着:老子就是当大官的命。该是老天真应了他的要求,雍正皇帝死后不久,他也跟着去了。乾隆三年十月二十二日1738年12月3日,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乾隆帝命按总督例赐予祭葬,谥敏达。

其实,纪晓岚早就看出了这点,说李卫过江的事是“昔在会城,李公曾话是事”,也就是说是他自己吹嘘的。而那个道士的一番教诲倒像是雍正皇帝对李总督的勉励一般。难怪乎,李卫问道士姓名时,道士回答到说出来怕吓着你。这个故事,纪晓岚编的可真是天衣无缝。

不过李卫总体来讲还是个历史的正面人物,不能因为其捐纳出身,而鄙视他。单就为浙江文士争取科举资格一事,足以大书特书。当时,先是浙江人汪景琪著《西征随笔·历代年号论》中,影射雍正年号不吉利,后是礼部侍郎查嗣庭在科举考试中取“维民所止”句为试题所犯下“大不敬”之罪,雍正皇帝下令“停浙江人乡会试。”“维民所止”出自《诗经.玄鸟》,原为宋国君王祭祀商人先祖武丁中兴功业的赞歌。雍正皇帝一看题,“维止”二字不是要砍我雍正的头吗?于是查嗣庭惨死狱中,还被戮尸示众。李卫出任浙江总督后“文告严督,”经常深入文士中,倾听意见,跟踪检查受株连而未定罪文士的情况。对表现好的文士,将其事迹一一记录归档。过了一年,当朝廷派去的观风整俗使王国栋看到这些档案材料后,深为李卫的良苦用心而感动,便和李卫一同上书朝廷“浙江士子感恩悔过,士风丕变,乃命照旧乡会试。”替浙江文士说了许多好话。雍正皇帝一见奏折大喜,很快就下令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第二年殿试的一甲三名,即状元、榜眼、探花都被浙人取得,由此那些科举出身的官员对李卫的印象大为改观。

李卫为官三朝,理盐务,掌刑部、兵部,治理地方多有建树。《清史稿》记载,乾隆皇帝听闻李卫病逝发出感慨:“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革命不问出身,才能选贤善任。粗人未必干不了细活,书生未必礼义廉耻。而今一句流言戏称“村长是打出来的,县长是买出来的,省长是生出来的。”,来路也多,但没有几个是讲规矩讲道理的,讲的多是出身的背景,裙带的关系,拳头的大小。剩下的多数怕死得像明晟一般,雪个冤狱还得求仙问仆。清人龚自珍有诗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天公还应该是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