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人人都能成功(智慧生存丛书)
2751000000113

第113章 要学会动态平衡(1)

制度不能移植,凡是移植的制度都活不了。制度是本土生根长出来的,大家都觉得有需要,慢慢就形成了制度。

但制度要常常修改。在此,我把日本人的“夕阳日落法”介绍给大家。为什么叫“夕阳日落法”?因为太阳会下山,制度怎么不会改呢?我觉得这个观点很好。我们定了一个制度以后,要说明:本办法以一年为限,期满作用自动消失。

新加坡就是这样做的,这个办法的作用是,从今天开始到明年的今天,制度会自动失效。这样会令很多人紧张,就逼着大家提前3个月拿出新办法来,或者大家重新讨论,看一看原有的制度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修改一下。我们一直在讲渐变,局部修改了就不用动手去改革;渐变,就不用突变。一套制度定下来,三五年不改,我保证它行不通,最后就要突变,那时候一革新,就会造成很大的矛盾,甚至是混乱。

对此,有人会心存疑虑:如果一个制度每年都要变的话,大家会不会有临时性的心态呢?不必担心。如果大家讨论认为不要变,那就不要变了;认为要变,修改一点点就行了。这就叫做动态平衡。

观察开车的人,你会发现虽然公路很直,但是司机的方向盘在动,为了好看吗?并不好看啊。那么,路那么直,司机动什么呢?不动,车子就出去了。也就是说,路再直,方向盘还是要动的,动一动,车就笔直了,你要把方向盘握死了不动,车子就出去了。

好的制度关键在于执行

制度是很可爱的,但是它本身没有什么作用,关键是要执行得好。有些中国人的制度观念很可怕,制度是什么?就是“置他人于死地,度自己上天堂”。

上车就系安全带是很自然的事。美国人为了通过这个制度抗争了许久。“我干吗要系安全带,干吗!”你说“为了安全”,他会讲:“安全是我的事,不用你担心呀,我高兴系就系,我不高兴系就不系。”最后法律通过一定要系,他们就系了。

而我们当中有些人则是,你说要系也是你自己的事,你说不系也是你自己的事。大家各有一套。有人干脆只系一半,系给交警看,警察过去,松开放掉,来了赶快系上。你能把他怎么样?

如果你真正去了解他们,你就知道把西方那一套活生生地安在他们头上没有效。我的办法很简单,安全带系不系是你自己说了算数,但是,凡是系安全带的人,将来出什么意外公司全部赔;凡是系一半的,全部自己处理,自己负责。他乖乖地系。要让他心甘情愿地系,而不是规定要系,否则他会反感:为什么非得要我系?我才懒得理你。

像这种情形,各位管理者真的要想一想,制度是需要的,但是不要太仰赖制度。

很多事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价值观。你认为当老板的要言出必行,但到最后你是孤家寡人一个。很多总经理在职的时候,很多人怕他,服服帖帖,因为他是总经理。但只要他一退休或者调动了,他马上变成了“总不理”——没有人理他。

我最有兴趣的就是陪着一些老人回到原单位,有的人一回到原单位,很多人老远跟他打呼,我就称赞他:“你很成功。”有的人一到原单位,所有人一看见他就躲,我就反问他说:“你是怎么干的?你是失败的。”

一个人待人好不好,不是在职的时候能观察出来的,而是在他离开以后。所以,一个人要留下一点儿“去思”,就是去了以后人家会想念。你在职人家怕你,那是利害关系,没有感情。这就从另一方面说明这个人在职的时候,大家是不是真的信服他。

中国历史上的法家都死得很惨,李斯五马分尸……没有一个法家是完整的善终。为什么?因为法家不是我们的主流。法家是什么样子?言出必行,没有打折扣的;以身作则,铁面无私。这就是法家的形象。但最后呢?都是作法自毙,商鞅到最后就是被自己定的法害死了。

历史的教训是要看一看的。中国很重视法,但是法深入下去还要有理,你看我们讲“合法”时,一定讲“合理合法”,我们很少仅仅讲“合法”。很多学法律的人要彻底去想:一个人如果只怕违法,这个人的人格有问题;一个人只要合法,什么事情都敢做,这个人就没有道德。

我们最近在辩论,在校园里面的公共场合能不能公开接吻。接吻的人说,我没有违法呀。但是,是不是没有违法你就可以做呢公众会批评你的。

中国人为什么讲道德?就是因为在行为约束方面,法律差得很远,要用道德来弥补法律的不足。现在很多人不是这样,他理解片面了:只要不违法,任何事情都可以做。我们说,这个人是没有良心的,这个人的道德标准太低了。

执行制度要有软件相配合

要想让你的管理工作井井有条就必须有一个合理的制度,制度一制定就要坚持执行下去,可制度是很僵化的东西,必须要有很多软件去配合它才有用。

规定大家上班不能迟到,有用吗?没有用。我辅导的公司从来没有人迟到过,我只用一招就够了。

我告诉老总:“如果你的部质6:30上班,你就6:00上班。”果然,所有的经理乖乖地早早都到齐了。

老总说:“你们这么早来干吗?”经理们第二天到得更早。假如老总说:“你就应该这么早来。”那么,经理们第二天准迟到。

其实,部属的心里很清楚:老板看到自己了,老板知道自己是勤奋的。

只要部门经理7:00到的,科长在7:30之前就都到了,所有的人都到齐了。老板就问我:“我这样还撑得住吗?”我说:“没有问题,等到大家都按部就班上轨道了,你回家睡觉就可以了。你把大家带到正轨上面去,你完全没有事儿,在不在是一样的。”

员工8:00上班,他一定要奋斗到下午5:00,所以他不能太早上班,他很辛苦,越是干部越是要早来晚走,全世界都一样。

在美国,有的CEO早上4:00就上班,因为4:00的时候,路上车不挤、很顺,停车位也很宽松。停好车后,他就开始想,今天要找这个人谈什么,跟另一个人谈什么。一看到某人未来,就找他谈,谈到他按部就班去做事,CEO就没事了,他可以去打高尔夫,可以去睡觉。这才叫作会当CEO。跟大家一起挤车子、打乱仗、匆匆忙忙、不想事情,这不是好的CEO。

方法不是制度,是制度外的事情制度是帮助我们把有形的规范好,但是在制度之外还有软件,要靠我们去运作。这就是中国式的管理——很多东西是无形的。中国式的管理非常人性化,会让每个人都没有压力,都非常愉快,这是西方人那一套做不到的。

干部、员工有的时候可能会压力会大如果什么都比较清楚的话,大家就按照清楚的东西去做;如果什么都不清楚,又要做好,可能心理压力会大一些。

老板不高兴了,他告诉你:“今天这桌子没擦干净。”你赶紧去把它擦干净了,这很简单。但是如果老板很不高兴,他又不告诉你,你把整个屋子都打扫完,也有可能他是因为院子不干净而生气,你怎么能知道呢?

这里面隐含着一个哲学道理:当我们认为清楚的时候,可能经常是看错了;当什么都不清楚的时候,可能又是非常清楚的。

不要认为你什么都知道我常常讲,干部一脚踩进来,一个老板猜得到他会说什么话,知道他要谈什么,才是个好老板。而一旦等他开口,你就很难跟他沟通了。

生产科长一进门,老板马上知道他要谈加班费的问题,因为他一直觉得加班费不高。等他一开口,你再跟他谈很难,不同意会让他很没面子,同意又会增加开支。老板就要在他未开口之前,看看有谁在场,正好总务科长在,那是老天爷帮忙。老板就开始骂总务科长:“你这个家伙不想想看,你整天花公司的钱,你还在啰嗦,你看人家生产科,没有花公司的钱,都在尽心尽力地做,加班费那么低,没有人讲话,你讲什么?”然后转过身来再问那个生产科长:

“有事吗?”他一定说“没有”。

这件事情就处理了,很简单。但是老板一定要知道这个干部在想什么,要说什么。

如果总务科长不在,总还有别人在。如果真是没有人在,这个忙别人帮不上,老板就赶快拨电话,骂得更凶:“你这个家伙乱来,你看现在生产科长在我这儿,他很委屈你知道吗?部属天天抱怨加班费那么低,他都好言相劝,为公司大局,哪像你!”生产科长一听就走了。

这一招很厉害,但不要常常用,否则就没有人信你这套了。这还没完,等人走了以后你就要开始想办法如何调整,这样才行。所以,我们的办法是整体配套的。

这样做对老板也不轻松,对他的要求是很高的,绝对要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一个企业总共不过六七个部门,每一个部门有什么事情都要很清楚。作为一个CEO,公司里面最近哪一个部门有什么事情,你心里要很清楚,这样,一看脸色就知道部属要干什么了。

打个比方。先生在外面干了坏事回到家来,太太不用问就知道,因为他整个的行为都不一样了。这个叫做直觉,即第六感,第六感是非常管用的。

我们不要太相信五官的感觉,五官的感觉常常在骗我们。我们“亲耳听到的”,听错了;我们“亲眼看见的”,看错了;科学家说“我们是在做实验”,但整个过程都错了。有形的东西有时是非常不可靠的,其实就是要用心去体会。现在一家公司分好几个地方,连人都看不到,一定要能够遥控——不是指通信技术的遥控,而是管理上的遥控。

处理问题的玄机非常多,需要我们在处理事情之前做非常周密的准备和思虑。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让法治代替人治

美国土木建筑业大王比达·吉威特成功的关键在于他那独特的经营哲学:“倘若可以多赚1美元,只要有这种机会,我绝对不放弃。”他有一种近似天才的先见,当一件事尚未来临,他便能预见它将在何时发生;他还有一种严肃而实际的人事管理专长。比达·吉威特作为经营者,能够制定很巧妙的人事政策,激发手下的才能和工作热情,因此工作效率非常高,人人愿为他奋斗。

1950年前后,比达·吉威特在同一时间拿下了两项工程。一项是俄亥俄州建设原子炉,一项是在怀俄明州建设克林利马堤防工程。在这两项大小难易不同的工程同时中标且同时进行施工的情况下,比达·吉威特便表现出他那独特的用人专长。

土木建筑工程师一般都有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越面对困难的情况,越能提起工作兴趣,干起来越能发挥所长。何况对于原子炉建设,既能体现出站在时代的尖端,又含有国家意义,因此他们的情绪的确都非常高昂。而对于堤防工程,大家无不认为是举手间的小事,觉得干起来不够过瘾。比达·吉威特对于这两项工程的进行情况,时刻关注着,并且根据从事堤防工程的技术人员在工作中的实际表现,随时调配他们去从事原子炉工程。相反的,对于在从事原子炉工程方面能力表现较差的,便送去干堤防工程。这种人事管理办法实施的结果,使得每个从业人员竞争意识大大增强,个个争先,也使得这两项工程保质保量很快完工。

比达·吉威特在用人方面表现出来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所经营的事业上,自己并不亲自参与,始终只指示做法,然后把一切完全托付给实际负责人,至于工作效果,更能迅速地给予评价,丝毫不放松,这就是他的一贯作风。

作为领导者,应当以有效的手段保证规章制度得以贯彻落实,注意宣传,而不要以为这些规则谁都知道。规章制度有什么碍于情面而不方便宣布的,要及早解决,别等到出了什么后果再去亡羊补牢,恐怕那时已来不及了。

合理对待“破窗理论”

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一位心理学教授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将两辆外形完全相同的汽车停放在相同的环境里,其中一辆车的引擎盖和车窗都是打开的,车牌也被摘掉;而另一辆则封闭如常,原样保持不动。打开的那辆车在三天之内就被人破坏得面目全非,而另一辆车则完好无损。后来,他把剩下的那辆车的窗户上打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于是有人便提出了著名的“破窗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从完好无损到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乃至车内的东西全部丢失,仅仅源于窗户上的一个小洞!这就是实事。

“破窗理论”在社会管理和企业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运用到企业中就是要迅速将有污垢或受损的公共设施恢复原貌,从而使工作场所清洁整齐,营造出一个舒爽有序的工作氛围。在这样一种积极暗示下,久而久之,人人都遵守规则,认真工作。实践证明,这种工作现场的整洁对于保障企业的产品质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有好多企业定了制度,但制度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却是工作中的一个顽症。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总有第一个怀有侥幸心理的人破之。领导者破,为普通群众打开了第一个“缺口”,群起效之,“缺口”便会越来越大,最终成了一纸空文;普通群众破,领导干部不及时采取有力的措施制止,则其他人就会得到一种暗示性的纵容,久而久之,再完善的规章制度也必将重复“破窗”之辙。

所以,领导者在维护制度上起着重要的示范和督促作用,也是解决“制度不制”这一顽疾的关键。

首先,领导者要带头遵纪。按说,对领导而言,这是一条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和职业操守。但领导带头违纪的现象并不鲜见。譬如个别领导把岗位当成资本、把职务当成特权,总认为制度是要求别人的,在制度面前自己是“裁判”,不能混同于一般人。假若领导要持这种态度,那些制度岂有不“破”之理?要知道,领导带头遵章守制,不仅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觉悟、一种美德。

其次,领导要严格遵纪。领导者就是管理者,只有以认真的负责态度抓管理,才能保障规章制度的有效执行。放松了管理,有反映不问,知道了不管,有问题不查,查出了不处理,一个单位就不会有好的作风、好的风气,一方面自己指挥越来越不灵,越干越不好干;另一方面积小错成大错,早晚会出问题。

第三,广大员工认真守纪。制度不仅仅是“制”人的,更是保护人的。从实际情况看,近些年我们出现的问题和案件,许多就是出在基层,出在操作层,出在一般员工身上。回过头看,案件的发生都是不严格执行制度的结果。如某支行营业所出纳员挪用资金,其作案长达五年而不被人发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岗位失去了制约,失去制约必然诱发违法犯罪,并最终酿成“一人作案、株连一片”的恶果。所以广大员工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认真自觉执行好各项规章制度的同时,不给任何别有用心的人留有空子。

我们在加强企业管理和完善内控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危害并全力加以制止,构建人人自觉遵章守纪的良好内控环境。

(1)要树立“违章无小事”的观念,增强“护窗”的自觉性,养成按章办事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