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致富(智慧生存丛书)
2748700000099

第99章 挫折是完美人生的点缀与标志(3)

蜉蝣交尾产卵后,过不了几天就会死去。因此,人们称它为“梦幻式”生命的代表。但是,仔细一想,人的一生与宇宙相比,又何尝不是短暂、可怜的呢?这样看来,人与蜉蝣只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了”。如果,把地球的45亿年当作一年来计算,人类只不过是12月31日夜里ll点55分才出现的。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他的一生就如“白驹过隙”一样短暂了。英国的大诗人雪莱说:“人生一瞬,死也一瞬。”因此,人生的快乐、苦恼、成功、失败,只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既然这样,我们又何必愁眉不展、叹息不已呢?

正因为人生只是弹指一挥间的事情,我们才更要好好地利用这短暂而又非常重要的时间,争取为自己和后人留下奋斗的业绩。那些真正理解人生短暂的人,会对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都非常珍惜。假如你知道你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一天,你一定不会坐等生命的终结。无论一天是多么短暂,你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认真生活,而不管上帝赐予你怎样的生活内容,是欢笑还是泪水,是痛苦忧愁还是成功喜悦,你都认为自己应该去好好品味。实际上,我们应该经常这样想一想,这也许会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意义。

有人说,一日就是一生。如果你以为人生是漫长的,总是休息的话,恐怕你的一生就会在休息当中度过。德国作家帕鲁尔这样说过:人生就像一册读物。愚蠢的人很快就读完了,而聪明的人却还在认真地慢慢阅读。因为,聪明的人知道,人生只有一次。”萧伯纳说:“人生最初的40年是正文,后40年是注释。”巴尔扎克说:“人生是一本怎样读也读不完的书。”如果你能支配瞬间的话,你就一定能支配整个人生。

成语中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话,一深入森林中,尽管我们眼前都是树,却无法看到森林的全貌,无法了解森林到底占有多大的空间。当你正处于困境和苦难中时,你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呢?一时间的不安、烦躁甚至绝望,可能摧毁你多年来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你的思想可能就只停留在那个时点上,在牛角尖中徘徊。人生原本就是这样,应在二元对立中追求均衡和获得永恒,所以,即使是在极端困难的时刻,我们也要客观地去看待人生的森林,而不是局限于一个个黑暗的人生拐角。用人造地球卫星观察地球表面,人们立刻会发现许多他们在地球上所无法看到的问题。例如,地球是椭圆的,而非圆的;地表正在遭受严重的摧残,有的局部地区正在变成沙漠。更有意思的是用人造卫星来观察地球的话,就好像站在高层次的角度来观察地球一样,它只看到地球的整体状况,而看不到具体的国家和国界。人生的复杂不是一眼就能望穿的,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反反复复地去观察,然后才得出你的结论。正生活于困苦中的人就更应当如此,跳出你的圈子,站出来看一看人生,它自有它的精彩!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由于我们处于失败与挫折的中心,是悲剧的主人公,我们往往会失去清醒的头脑,会被失败所左右。这就需要我们有乐观的精神,去从容地反观自身,审视挫折。尽管脸上的泪水还未干,但千万不要拒绝眼前呈现的精彩。我们应如同孩童一样,适时地感受人生,该哭的时候可以哭,但该笑的时候就更要开怀地大笑。人生需要多一点的率真和坦诚,少一点的伪装和含蓄,这样,我们才可以在痛中感受到快乐,在快乐中感受着痛。人生说到底,就是在快乐中痛着,在痛中快乐着,一句话,痛并快乐着。

所以说,客观世界本身,是无所谓什么成与败的。失败与成功,是人们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人们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的一种评价。凡是人的认识,把握、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本质和客观规律,谓之成功;否则,即谓之失败。失败和成功,同世界上任何事物一样,是两极相通、互相联系和互相转化的。正确认识成败的辩证法,可以在失败和成功面前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优秀的科学家、发明家,在他们充满荆棘的科学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炼出许多关于失败和成功之间辩证关系的思想,它曾卓有成效地指导了科学家的实践活动。

科学史便是一部成败史。当我们把科学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去考察时,就会发现,其中不仅有丰富多彩的辉煌成果,而且包含着难以数计的失败和挫折的印记。这后一部分,是更深刻、更富有启发性的,同样也是丰富多彩的。华罗庚在谈到科学史时说:“不要认为科学研究是一帆风顺的,一搞就成功。一切发明创造都是经过许多失败的经历而后成功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因为有失败,才有史可言。对科学史是这样,对于从事科学活动的人来说,也是这样。法拉第曾说:“就是最成功的科学家,在他每10个希望和初步结论中,能实现的也不到一个。”威廉·汤姆生,一生发表了600多篇学术论文,获70种发明品的专利,得到250多个学校和团体的荣誉头衔,但当他回顾50余年在科学研究中的奋斗时,竟用“失败”一词来形容自己一生的事业,这既是汤姆生的自知和伟大,也是他对个人事业史中最发人深省部分的总结。巴甫洛夫说,试验上的失败,可能会成为发现的开端。李政道说,在科学上,要得到正确的东西。总要先犯很多错误,如果你能把所有的错误都犯过以后,那最后得到的就是正确的结果了。钱学森说,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的结果的高座。

所以,在现实的生活中,你不能如你所愿地去追求什么尽善尽美。你为什么非得要把什么事情都做好?谁又在给你打分呢?关于尽善尽美,温斯顿·丘吉尔曾讲过一句著名的话,这句话表明总想取得成功的心理会使你陷入何种惰性之中。“唯尽善尽美者为上”,这句格言的含义就是两个字:瘫痪。是的,事事追求完善,都要拼命做好,这会使你自己陷入瘫痪。也许在生活中,你可以确定一些自己真的想尽力做好的事情。但就大多数情况而言,尽力做好或仅仅是好好地做,这种心理本身便是阻碍你做事的障碍。不要让尽善尽美主义妨碍你参加愉快的活动,而仅仅成为一个旁观者。你可以试着将“尽力做好”改成“去做”。

尽善尽美主义意味着惰性。如果你为自己制定尽善尽美的标准,那么你便不会去尝试其他任何事情,也不会有多大作为,因为尽善尽美这一概念并不适用于人,它也许只适用于上帝。作为一个凡人,你不必以这个标准来衡量自己的行为。

你如果有孩子,不应要求他事事都努力做好,因为这种要求会使小孩产生精神瘫痪和怨恨情绪。相反,你可以和孩子们谈谈他们似乎最喜欢的那些事情,并可鼓励他们在这些方面努力(而不是尽力)去做好。至于其他活动,“去做”要比“尽力做好”更为重要。例如,应该教小孩打排球,而不是使他们站在一旁说“我不行”。只要孩子喜欢,就应该鼓励他去滑雪、唱歌、画画、跳舞等,而不是仅仅因为他们可能做不好某件事情就干脆不让他们去做。不要让孩子们去竞争、去努力甚至尽力做好,相反,在孩子们感兴趣的那些活动方面培养他们的自尊、自豪和兴趣。

如果你总是将自己的价值与成败等同起来,必然感到自己是毫无价值的。想一想托马斯·爱迪生。如果他以某项工作的成败来衡量他的自我价值,那么他在第一次试验失败后就会认输,就会宣布自己是个失败的探索者,并停止用电灯照亮世界的努力。然而,他并没有认输,失败是成功之母,它可以激励人们去努力,去探索。如果失败指出了成功的方向,人们甚至可将其视为成功。正如一位作家说的那样:“我最近修改了一些名言,其中之一便是将‘一事成功,事事顺利’改为‘一事成功,事事失败’,因为我们从成功中学不到任何东西。唯一给我们以教益的便是失败。成功仅仅是坚定了我们的信念。”

想想看,没有失败,我们就什么也学不到,然而,我们已经学会将成功视为唯一可以接受的衡量标准。我们往往避免进行可能会失败的活动,惧怕未知因素的一个主要方面是害怕失败。人们往往不做没有成功把握的任何事情。这样,害怕失败就意味着既惧怕未知,也惧怕由于没有“尽力做好”引起的别人对你有不好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