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思考致富(智慧生存丛书)
2748700000100

第100章 走出逆境成就梦想(1)

爱默生说过,一个人应该学会探测、观察自我内心深处闪耀的光辉,这些光辉远甚于诗人和圣者头顶的光环。然而,要想发现和利用这璀璨的光辉,你就不能惧怕失败与挫折,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人总是在失意与受挫时才会停下来想一想;在一帆风顺的时候,往往忘却了大脑思考的功能。有的人害怕失败,不敢向新的课题挑战。他们总是跟在别人后面工作,这样既犯不了大错误,又很安全。现在有很多“不迟到、不休息、不干活”的“三不主义”职员,其中的第三“不”并不是懒惰的意思,而是不去冒险,不去探索新问题。长此以往,一个人就无法成长,无法进步;一个单位就没有生气;一个组织就会逐渐衰退。总之,一切都将走下坡路。无论滑雪还是滑冰,没有一个人一开始就能滑得非常好,谁都是经过训练后才逐渐熟练的。那些害怕跌跤,而且不肯努力练习的人,绝不可能成为佼佼者。

俄国诗人普希金曾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对失败来说没有伟人。在失败面前都是凡人。”换句话说,那些能够充分利用失败的人才是伟人。日本著名科学家系川英夫说:“只有能认真总结考试失败的人,才能成为秀才。”“考试成绩总是不错的人,很难真正成长。”每一次失败之后,都能根据自己的不足找出正确方法的人,不仅不会冉犯同样的错误,而且能把失败作为前进的阶梯向上攀登。那些考试成绩一直很好的人,总觉得非常安心,而一旦觉醒过来,他们才发现自己已经远远落在别人的后面。

在人的一生中,谁都难免失败。能够不畏失败并克服困难的人才是真正的伟人。只有这种人才能变不利为有利,才能率领周围的人渡过难关,获得期望已久的成功。逆境之中必定埋藏成功的种子。失败是向成功跨近的一步;错误是取得成功的组成部分;挫折是成功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如果你总不犯错误,那就意味着你并未踏上成功之路;如果你不曾遭遇挫折,那就说明你距离真正的成功还很遥远。门关上了,应该把它视为一种新的力量的源泉而非一种失败,它会把你内心最优秀的部分激发出来。那些乐观进取、有能力对抗险境的人,把“此门关,彼门则开”这句睿语奉为前进的动力;而那些受到打击后一蹶不振的人,终生都将是失败者。记住,那些非己所能控制的力量,或许会让机会告终,但就是它们也许会为你带来更加美好的事物。人固然都乐于接受顺境而不欢迎逆境,但是,逆境也可以砥砺人生,增长人的才干,使人通过消除障碍和不良情绪得到新的突破和发展,心理达到更高层次的平衡;而顺境,则往往使人怀安丧志,一事无成。

人生的精彩需要美丽的画笔

在客观思考之后,我们最好养成一种认为事物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好的思维习惯。这不仅能消除我们心中的烦恼,而且能使我们的人生充满光明。,因此可以说,这种能使人处于一种积极状态中的思考方法,能使人获得最大的幸福。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日本作家吉川英治说:“没有黑夜就没有黎明。”如果我们能忍耐住逆境中的困苦,光明和希望一定会如期而至。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惨无人道的纳粹集中营里,犹太人的生命就如风中残烛,随时都有熄灭的可能。但是,有的犹太人仍然相信纳粹一定会被打败,明天是无限光明的,而且还鼓励同伴坚持下去。这种思想的确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但有些人生活在和平年代,却会因为稍稍遇到一点麻烦就失去信心而悲观厌世。这是非常愚蠢的。人应当是积极的,无论什么时候都应当向好的方面去思考。

被人们称为音乐之圣的贝多芬到了晚年,两耳完全失聪。这对于音乐家来说,就等于是被判了死刑。但贝多芬却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下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顽强地向厄运发起攻击。正是由于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才使得他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为世人留下了绝世佳作——《第九交响曲》。伟人往往都是在逆境中依靠自己的顽强意志来改变命运并获得成就的,逆境比说教更能使人有所收获。

公元前657年,晋国君主晋献公听信夫人骊姬谗言,逼死太子申生,逼公子重耳出逃在外。重耳立志回国继位,振兴家园。后来,他在齐国娶了妻子,又接受了齐桓公馈赠的20辆马车,很感满足。其妻见状,痛心疾首,劝勉他:“行也!怀与安,实败名!”意思是,您且行动吧,满足现状是会毁灭一个人的前途的!重耳从此振作起来,几年后回国夺回王位。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引申出“怀安丧志”这个成语,告诫人们:迷恋享受、苟且偷安,就会变成碌碌无为的庸人。

利兹·史密斯是当今影视剧专栏作家的领衔人物,也是电视圈的重要角色。她将自己专栏作家生涯的开始归功于被炒鱿鱼:我今天能成为一名成功的专栏作家,要归功于艾森豪威尔时代的不景气。也就是说,有在全国广播公司(NBc)做了5年制作人,然后被炒鱿鱼的情况,才让我展开另一条道路。当时我只想在娱乐圈做事,但又急需一份工作,我就去找我的一位朋友、经济人格格利亚·萨菲尔。他将我引见给了伊格尔·卡西尼,那时他在“纽约派学会”美国19世纪上半叶活跃于纽约的一个作家组织,名称取自华盛顿·欧文1980年出版的小说《纽约外史》——编者注)为赫斯特报纸写专栏,正需要一名助手。于是我就去替卡西尼_T作,从头开始学写专栏。5年后,我自己也成为一名成功的自由撰稿人。1974年,《纽约日报》(NewYorkDailyNews)的迈克·欧尼尔力邀我去工作,为他写专栏。如此往返了两年,1976年我终于加入这家日报。所以说,如果没有50年代的不景气,没有当时的失业悲伤,今天就不会是这个样子。

没有人会喜欢被炒鱿鱼,但不管你身在何处,只要不气馁,你终将会带给自己一些机遇与希望。在看似山穷水尽的时候,动动脑筋,想一想,人生中的一扇门关上了,但这是不是命运对你另有安排的信号?是不是在你的脚下正有一条意想不到的路在等着你去走呢?你对一项事业的希冀与渴望或许会骤然而止,但闭门羹或许能开启另一扇门呢?黛安娜是一位心理学家,同时也是著名的作家。她的经历也说明了人并非都能一帆风顺。

她说,在我大学毕业时,我特别想成为一名教师。当时加州教师供过于求,但我认为自己的竞争力还是一流的。我已经在我首选的州里某学校完成了教学的两项规定,那里也刚好有一个空缺的教师职位。虽然已经有了250多个申请者,可年轻气盛的我还是信誓旦旦地要拿到这一职位。经过多轮的面试,只剩下两人进入了最后的决赛,而我是其中之一,当时我想这个位置是非我莫属了。但结局很残酷,我落选了,我梦想得到的离我远去了。当时的心情很糟糕,真是万念俱灰。我只能重新回到学校,耐心攻读心理学学位,这使我走到了今天,干这一行我还真是如鱼得水。世界就是如此会拿我们凡夫俗子开玩笑!

从不及格到疯狂英语。李扬扬名于疯狂英语,他那特溜特溜的英语真的令你着迷,翻一翻当今学英语的学生的抽屉,看一看有几人没买过傻李扬的疯狂英语?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当初可是个英语不及格的学生呢!李扬不止一次地宣称,自己学英语和最后创办疯狂英语的劲头正是来自于他当初的不足60的考分。看着别人满分的成绩,他不服啊!也就是这股不服的劲头带他走到了今天。在艰苦的补习过程中,他找到了一种近乎疯狂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方法的指导下,他真的学好了英语。为了对那些普天下曾与他一起受制于英语的难兄难姐、难弟难妹们给予“同为天涯沦落人”的帮助,他将他的独特方法提炼成今天的疯狂英语。

从英语一塌糊涂到创办新东方。知道俞敏洪吧?北京海淀的一大儒款,著名的留学教育辅导学校新东方学校的创办者和校长。俞敏洪的故事我是听他自己亲口所说。俞校长出生于江苏省江阴县的长江大堤边,农村落后的教育不可能为他提供多好的条件。在第一次高考中,他名落孙山,不仅是没考上大学,成绩还相当低,特别是英语成绩只有三四十分。但败北归来的年少的俞敏洪并没有灰心,他决定从头再来。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开始了他奇特的英语学习生涯和历程。他开始一篇一篇地背高中英语课文,时至20年后,他还能将高中教科书上的英语课文倒背如流。正是那一年的倒背如流把他带进了北大英语系,从而开启了他不平凡的英语人生。为什么说他不平凡呢?在出国潮中,北大的俞敏洪当然也要小试身手,可命运又拿他开涮!怎么?他考TOFEL还可以,但他考GRE却费了劲。在GRE的逻辑和数学测试中,他真是一败涂地。没有GRE怎么出国呀?再考!在新东方的课堂上,他说他将GRE习题做了几十遍。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拿到了一个像样的成绩。如果不是他特倒霉的话,我们今天也就无缘于俞敏洪了,如果他也只是一个普通的留洋学生,也没什么特别的。你猜他又怎么了?遭遇美国大使馆拒绝签证,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可三次还是不行!中国有句俗语“事不过三”,俞敏洪信了!可是,你能理解他当时的心情吗?那份GRE成绩可是他硬拼出来的呀!不出国,这份成绩无疑也就作废了!在一段休整过后,他想到了用自己的教训来帮助别人,办一所专门进行留学培训的语言学校。在条件极为艰苦的情况下,他开始了他的知识产业创业生涯。新东方从建校走到今天,他流下了数不清的汗水。新东方帮助多少人圆了留学梦呀!可这是建产在俞敏洪一次次受挫基础上的。

诗必穷而后工

任何创造都是痛苦的,科学的入口处就如同地狱的入口处。文学创作尤其如此,文学丰碑的基石是伟大作家经受各种磨难和挫折的命运。从古今中外各位文学大师的生命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伟人往往都是痛苦的。

俄罗斯文学之父普希金公开发表的第一篇诗作是《致诗友》,这就是被后人所称誉的普希金的文学创作宣言。在诗作中,普希金宣告自己选择了当作家的生活道路:“我的命运已经注定,告诉你,我选择了七弦琴。”他深知当作家要逾越许多悬崖陡壁、叠嶂险峰,也深知作家的生活是贫寒而艰难的,“赤身而来,又赤身走进坟墓”,“命运既不给他们大理石的宫殿,也不给他们把金条装满铁箱:地下的陋室、高楼顶上的碓房——这就是他们辉煌的宫殿和居室”,“他们的生活是一串痛苦”。他悲叹那些逢场作戏、取悦于达官贵人的作家“有多少书刚一出生就死掉”,“没有人看那些胡话”;讽刺那些口是心非的伪善作家像“年老的牧师”,“在教堂里传道”;批评那些轻浮的诗人“挥笔乱涂,浪费纸张”;否定贵族作家将诗歌当成上流社会娱乐和消遣的文字游戏。普希金确定了自己严肃的创作态度,提出作家的神圣职责是“既有健全的理性,又给我们以指导”。他认为,诗并非外形的东西,“即使会押韵,并非就是诗人”;好的诗不“那么容易写成”,创作是高级的精神活动,要经历感情的激动,经历“思索与痛苦”。

普希金的创作宣言揭示了伟大作家命运的奥秘。正如法国艺术史家恩斯特·格罗塞所言,差不多每一部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都不是要投合而是要反抗流行的好尚”;也如俄国伟大作家托尔斯泰所言,作家“命中注定永远是要感到痛苦和做出自我牺牲的”。鸟瞰一下世界文学史,就会发现,从但丁及其《神曲》到卡夫卡及其《变形记》,从托尔斯泰及其《复活》到高尔基及其《母亲》,从马克·吐温及其《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到温莱塞及其《美国的悲剧》,从紫式部及其《源氏物语》到普列姆昌德及其《戈丹》,从屈原及其《离骚》到鲁迅及其《阿Q正传》,这些古今中外的伟大作家及其杰作莫不如此。

这里,让我们品味一番用全部生命为历史谱写悲歌的中国汉代的太史公——司马迁的沧桑一生。

历史会永远记住这一年——公元前99年,雄才大略而富有浪漫精神的汉武帝在位已经42年了,老英雄已经到了垂暮之时。在他治理下的大汉帝国正如日中天,却也到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的临界极限。此时的司马迁正踌躇满志于《史}己》的编撰,虽已历经6年艰辛,可还是“草创未就”。不幸的是,这年发生了“李陵事件”,司马迁因为在皇帝面前替李陵说了几句好话而惨遭横祸。武帝怀疑他是在拐弯抹角地攻击自己,于是,立即把这个太热心、太正义、太多情、太好奇爱才的司马迁交付给狱吏了。吏议的结果,司马迁得了“诬上”(欺骗皇上)的死罪。按例是可以拿钱赎罪的,但司马迁“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而周围的朋友又无人相助,“左右亲近不为一言”,渴望人间温暖的司马迁只好“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第二年,暴戾的汉武帝再将他处以腐刑。在他生活的年代,像宫廷太监一样地受了宫刑乃是人生的奇耻大辱。他多次想到死亡,的确,在这种情况下,死比活更容易。但他确信自己不是怕死之人,他深知,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勉励自己不要受此大辱。痛苦中他想到君子“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想到自己准备多年并已经开始创作的那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还“草创未就”。在承受肉体和精神上无以复加的侮辱和摧残的同时,他顽强地发愤著书,完成了一部流传千古的伟大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