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血铺的路
22006400000013

第13章 七、热血洒国土,英雄无泪流!05

英军惨败,52岁的英国驻华全权公使与商务总监、侵华总司令砵甸乍爵士(清朝译名为璞鼎查)恼羞成怒,誓不罢休,挥拳嚎叫道:“我要血洗岱山,杀死郑鼎臣!”

三月七日,英军舰队集中近万人海军陆战队精锐兵力,经过周密的计划,志在复仇,专攻岱山郑鼎臣部。

英军这次一上来,就不惜血本,猛烈炮击,英舰船快炮猛,兵力雄厚,舰载大炮一百多门,打得铺天盖地,炸得郑鼎臣部抬不起头,炮停,郑鼎臣即率部反击,英军陆战队纷纷扑上山,陆战队员个个是精锐,郑鼎臣虽有杀父之仇,与英军不共戴天,郑鼎臣等水勇虽然勇敢,然而只有1000多人,是英军的1/6,郑鼎臣没有后援,独力难力,战败,郑鼎臣挥泪撤退。

三月二十九日,耆英到达杭州,立即对奕经说:

“见好就收吧,否则,打下去,吃亏的还是咱们,现在缩手,面子上还过得去,如果打败了,再缩手,代价更大。”

耆英的话,动摇了还残存一丝想战的奕经。

奕经于是与耆英合流,相勾结准备议和。四月四日,英军舰队闯入钱塘江,准备进攻杭州,奕经、刘韵珂急派伊里布乘小船前往求和。四月九日,英军攻占乍浦。

1842年6月,英军几十艘军舰驶向吴淞口处的长江水面,早已做好备战的江南提督(军衔:从一品)、老将陈化成,率部坚守炮台,陈化成,乃是一代名将,福建同安人,精武技,时年已经66岁,头发胡须已白,不分寒暑,深入军营,与士卒同甘苦,积极备战,切实加强防守力量,时刻准备着打击来犯之敌。

正当英军要进攻吴淞口,而接裕谦上任的两江总督(总督为文官,正二品)牛鉴,却告诫部下(那时武将归文官管)江南提督(提督为武官,从一品)陈化成:

“洋人来了,我们不能打,关天培和洋人打得多厉害,虎门还是失守了。”

牛鉴,甘肃武威县人,出身贫寒,嘉庆十九年(1814年)进士,34岁时进京赶考,家徒四壁,没有盘缠,就一边讨饭一边赶路。眼看要迟到了,牛鉴也无可奈何,进入河南后,在好心人的资助下,才乘马车及时赶到了北京考试,中了进士,为这件事,牛鉴对河南人民终身感恩戴德。道光十九年八月被授河南巡抚,到职后,他立即整顿吏治。凡是文武官员的德、能、勤、绩都亲自考察,还要听取百姓的反映,然后据实填写年终考评,分别呈请奖罚,决不徇私。道光二十一年六月,陕州万锦滩一段黄河连续涨水,不到两天水位涨到9尺6寸,省城开封万分危急。牛鉴一边亲自指挥抗汛,一边派人雇船带上钱钞和大饼赈灾。六月十六日,黄河在三十一堡段南岸决口,河水直逼省城开封北门,、牛鉴赶到决口现场调集官民抢筑河堤。第二天,大水围了开封,城外一片汪洋大海,全城商人罢市,不法分子乘机抢劫。牛鉴不顾自身安危,驾小舟抵城下,攀绳越城,弄得一身灰头灰脸,牛鉴将首恶分子斩首示众,并张榜民事约法,打击勒索灾民的奸商,他又命官员、绅士在城内分段抗洪,责任到人,发动绅士,买芦席、干粮,救济流离失所的难民。七月初十,倾盆大雨下了一通宵,100多尺高的浪头倾泄而下,开封西门洪水几乎与城一平。牛鉴率文武官员购买砖石分段筑堤,并设法疏通水路。十九日深夜,西北城陷,大水进城,人心惶惶,流言四起,牛鉴伏地痛哭,为民祈祷。百姓深受感动,1万多名市民自发集结起来,运料筑城。**人民自动组成一队,分路抢险。根据当地人的经验,一过白露节,水势就会减退。这一天适逢白露,人心逐渐安定。忽然皇帝诏命搬迁省会。牛鉴奏称,危城得保缘于“人心维系”,一旦迁省,官绅皆逃,百姓定会遭殃。道光帝采纳了他的意见,降旨让他们继续保护好开封。于是,牛鉴和群众一起,同舟共济,修筑堤坝,增高加厚。不几天,洪水平息,黄河归道,抗洪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是牛鉴一功,口碑甚好。

雅片战争打响,便与耆英、奕经等人相呼应,见裕谦等人死去,妄想议和,竟无视道光帝“竭力严防”谕旨,主张求和,陈化成坚决反对,当面对牛鉴说:

“人人都有一死,为国而死,死又有何妨!”

牛鉴又劝陈化成不要打,牛鉴虽然饱读诗书,陈化成对牛鉴在洋人面前软弱怕事,极为看不起,怒道:

“国乱当头,即然总督大人不敢应战,我陈化成只有以死保吴淞口了!”

陈化成摔袖而去。

陈化成率部防守在东西两炮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6月)农历五月初八日,英军70多艘战船浩浩荡荡开来,对吴淞口军事要塞,发动大规模的攻击,英军用舰载炮,猛烈炮击中国炮台,陈化成官兵上下一心,奋勇抵抗,正面阻击,两翼迂回,打退了英军第一次猛攻。此时,提督陈化成指挥守军奋勇抵抗,击沉英军火轮船3艘、三桅船1艘,击断三桅船高桅一段,打死打伤英军近400人,清军取得初步胜利。

牛鉴听说陈化成打赢了,立马大喊随从:

“嗨!嗨嗨!快到东炮台,我们打赢了,我要亲自坐镇!”

牛鉴摆起谱来,排着仪仗,坐着八抬大轿,上东炮台观战,此时英军调整以后,发起了第二次进攻,英军统帅璞鼎查见中国方面大队人马的仪仗队出现在东炮台,一定是大官来了,令大炮朝仪仗大轿猛轰,一颗炮弹把牛鉴大轿掀起半边,炸死炸伤一堆人,把正洋洋自得、尽想美事的牛鉴,被掀翻在地,牛鉴尤如惊天劈雷,魂飞魄散,爬起来就跑,钻进乱哄哄人群,甩掉顶戴花翎朝服,从牺牲的士兵身上扒下衣服披在身上套,只顾自己逃命去了。

镇守东炮台的清军见总督拚命逃奔,总督随从官员逃奔了,把守吴淞东炮台的参将(正三品)崔吉瑞、游击(从三品)董永靖和防守宝山城西北的徐州总兵(正二品)王志元也跟着溃逃,东炮台所有的清军,竟一哄而散跑了,于是全军大乱。

陈化成扼守的西炮台,成了孤军作战。

在西炮台的陈化成却稳住了阵脚,面对西炮台的官兵们,陈化成挥拳大喊:

“弟兄们,前面是我们的敌人,后面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姐妹,我们当兵的人怎么办?”

“杀洋鬼子!誓死保卫祖国!誓死保卫家乡!”将士们高呼。

“一品大员都不怕死,我们怕什么?和洋鬼子拼到底!”

“杀一个够本,杀两个赚一个!”

“拼了!拼了!”

群情振奋。

陈化成说:“好!不愧为中国军人,今天我们死,也要死在炮台上,中国军人在外国军人面前不是孬种,我们一定与洋鬼子拚到底!一定要打出中国军人的威风!”

“杀洋鬼子!”

“誓死保卫国家!”

“誓死保卫家乡!”

将士们高呼。

西炮台全体官兵,见66岁的一品大员——老将军陈化成如此,年青的军人,个个不好意思做孬种,雄心**,同仇敌恺,奋勇抗敌。然而,牛鉴逃跑,东炮台溃散,不但兵力锐减,而且西炮台失去侧面屏障,英军则能集中所有的兵力,专攻西炮台。同时,许多炮弹是买英国人的,有不少是里面填的是沙土,打不响。

情况越来越糟!

陈化成拉开牺牲的炮手,亲自操炮,瞄准一艘英舰,拉燃引信,可惜炮弹在炮膛里爆炸了,炮筒崩裂,陈化成的脸、胸均被炸伤,眉毛胡子都成了血色,英军从后面冲了上来,陈化成挥舞大刀砍向的敌人,他一连劈死了3个身材高大英兵,待要扑向第4个敌人时,一颗炮弹在他面前爆炸了,老英雄被炸得粉身碎骨,血肉横飞,尸骨无存,士兵们见提督大人战死,群情激奋,扑向敌人,高喊:

“为陈大人报仇,杀呀!”

清军官兵与高大的英国官兵开始了肉搏大战,西炮台的清军,直至全部战死,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悲壮爱国之歌。

英军虽然胜利,占领了西炮台,也付出了惨重代价。

战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事后牛鉴对左右说:“我告诫陈化成不要打,他不听,唉!落得如此下场”。

英军攻下吴淞口,伤亡惨重,恼羞成怒,沿长江索江而上,烧杀掠抢**,无恶不作,把繁华美丽的水乡烧成一片片废墟。

1842年6月19日,英军攻陷吴淞(今上海)后,1842年7月5日,英军战舰12艘,轮船10艘,运输船51艘,其中海军陆战队7000人,组成强大的舰队,从上海出发,直扑镇江,计划攻下镇压江、靖江,进而闯入长江,主要是以进攻江浙地区为重点,妄图控制长江下游的航道,截断清政府的漕粮供应,以谋夺更多的权利。

镇江为长江钥匙,南京门户,漕运咽喉。

镇江危急!

指挥镇江保卫战的是副都统(军衔:正二品,相当于副军长)满人海龄,满洲镶白旗人,郭洛罗氏,长得身高面白,相貌堂堂,正义凛然,1841年初任京口(今镇江)副都统。得知英军强大的舰队蜂拥而来,有几千名侵略军进犯镇江,两江总督牛鉴闻风逃遁,躲进南京城。海龄是职业军官,毫不怯懦,亲率八旗兵(八旗兵、旗兵,即满族贵族兵,装备精良,区别于绿营汉族兵)1000人及青州旗兵600人守城,共计1600人,城外还有齐慎、刘允孝率领的2700人清军。中国军队火炮很少,就是镇江八旗兵火炮也是极少,只有2门,不过,八旗兵全部配备的是火枪。

1842年7月18日,英军封锁镇江运河入口处,英军开始攻城。

英军仅参加攻城的海军陆战队就有6905人,英军占绝对优势。战斗开始后,英海军组织火力猛轰城外清军,驻守城外的齐慎、刘允孝所部2000清军,缺少掩护,也没有任何反击手段,及及可危,海龄见城外形势危机,急忙将城内兵力分调415人出城增援,但是,齐慎、刘允孝惧敌,也不组织反击,只挨揍,不出拳,很快溃散,逃奔新丰,城内只剩1185人。镇江总共4300人,此时已经跑了3115人。

齐慎、刘允孝率众跑了,英军就开始集中兵力攻城。

城墙上的清军缺少火炮掩护,但视死如归,火枪成排成排的向侵略者射击,英军用云梯攻城,被守城清军痛击。随后英军组织火力轰击城墙,城内驻军虽然只有1185人,但他们是驻防在此的京口八旗,他们在这里安家已经200多年,他们背后是父母、兄弟姐妹,所以,他们以1185人敌英国海军陆战队6905人,拼死节节阻击。

英军见城内抵抗力非常强烈,

急忙组织小船沿水路攻击镇江西门,遭到城墙上清军2门火炮的有效轰击,狼狈退出。

海龄率守军,殊死抵抗2天2夜,毙伤英军160多人。

21日,气急败坏的英军,利用火力优势,从北、西、南三个方向突入城内,海龄率守军一直坚持巷战,寸土不让,坚守镇江达7天之久,杀死英军180多人。直至城陷,海龄将军同全家人一起**殉国。至此,副都统海龄及所部全部战死,镇江最终失守。城内清军的伤亡率达30%。镇江的火力兵力远远不及虎门,城墙坚固远远不及厦门,战前动员远远不及定海,准备周密远远不及浙东,但是此役英军有189人毙命,780多人受伤,3人失踪,英军损失惨重。

这是八旗兵打得最漂亮、最悲壮的一仗。

“如果这些侵略者到处都遭到同样的抵抗,他们绝对到不了南京。”远在德国的恩格斯评价中国镇江抗战说,这是伟大的恩格斯,对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副都统海龄部镇江守军,英勇反击英侵略者的赞扬。

事后,道光皇帝下诏将副都统海龄入祀京师昭忠祠,还在镇江建立专祠,并赐谥“昭节”。

英军进了镇江,进行报复屠城,肆无忌惮地**杀掠抢,繁华的镇江,到处血雨腥风,无室不空,无家不破。

一天,道光皇帝,派大臣审问英军俘虏,竟然问道:

“英国到底有多大个的地方?”

“与俄罗斯是不是接壤?”

众大臣很多人也不知所以然,恰此时,广东按察使的徐继畲进京晋见,上朝候听,徐继畲听道光皇帝的话,中英交战两年了,中国皇帝还不知道英国在何方。哭笑不得,上前将英国的国情一一奏述:

“皇上,英国也是一个岛国,英国也不与俄罗斯接壤,英国走水路到中国有2万4千里。”

徐继畲顿了顿,犹豫了几秒,接着说:

英国名字来自于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组成,是一个位于欧洲西北面大不列颠群岛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始于英格兰王国,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的主体是英格兰,故简称英国,英国也就是英格兰王国的简称。英格兰1536年与威尔士合并,1707年与苏格兰合并,1801年与爱尔兰合并,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其统治的大英帝国跨越全球,成为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首都伦敦是欧洲最大和全球最为领先的城市之一,英国人向来以勇气、礼貌、担当的“绅士道”自诩。

英伦三岛是指英格兰(England)、苏格兰(Scotland)和威尔士(Wales),由于北爱尔兰(NorthernIreland)位于爱尔兰岛,其余众多岛屿面积过小,所以不包括在内。英联邦成员共53个,分别为:英国、安提瓜和巴布达、澳大利亚、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伯利兹、博茨瓦纳、文莱、喀麦隆、加拿大、塞浦路斯、多米尼加联邦、冈比亚、加纳、格林纳达、圭亚那、印度、牙买加、肯尼亚、基里巴斯、南非、莱索托、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耳他、毛里求斯、莫桑比克、纳米比亚、瑙鲁、新西兰、尼日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圣基茨与尼维斯、圣卢西亚、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萨摩亚、塞舌尔、塞拉利昂、新加坡、所罗门群岛、斯里兰卡、斯威士兰、坦桑尼亚、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图瓦卢、乌干达、瓦努阿图、赞比亚、巴基斯坦、卢旺达。除英国外,其他的基本是英国的殖民地国家。

英国本土与法兰西、普鲁士隔着英吉利海峡,英国人口主要是英国白人。

大英帝国指由英国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领、殖民地、领地、托管地和保护国共同构成的大帝国,是有史以来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和最大的环球殖民帝国。英帝国现在是鼎盛时期,大约有4到5亿人口,占当时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领土约3367万平方千米,占到了世界陆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英帝国继16世纪的西班牙王国之后,被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帝国的形成是300年来贸易、移民与武力征服的结果,期间也有和平的商业和外交活动。”

徐继畲觉得应当给皇上讲清楚英国与俄罗斯,于是说道:

“皇上,俄罗斯,又叫俄罗斯帝国,从1546年至今,已历时200多年,简称俄国、帝俄,通称沙俄,1546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称沙皇,沙皇俄国诞生。1613年,开创罗曼诺夫王朝。1721年,彼得大帝与瑞典王国进行北方战争胜利,俄罗斯参政院授予俄国沙皇“俄罗斯皇帝”头衔,俄国成为正式意义上帝国。后领土不断扩张成为全球帝国,长期多管闲事,到处插足。西部包括芬兰、波兰,与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罗马尼亚接壤。南部与奥斯曼帝国、波斯、阿富汗、中国、朝鲜接壤。东部包括阿拉斯加,与日本隔海相望。在罗曼诺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经开始使用“沙皇”的称号,自留里克王朝起首都为莫斯科,1712年后迁至圣彼得堡(彼得格勒)直到现在。”

徐继畲顿一顿,继续说:

“俄罗斯人的祖先为东斯拉夫人罗斯部族。公元15世纪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莫斯科大公国。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为“沙皇”,其国号称俄国。16—17世纪,伏尔加河流域、乌拉尔和西伯利亚各族先后加入俄罗斯,使它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17世纪中期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为统一的国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亲政。经过1700—1721年的北方战争,俄罗斯得到了通往波罗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罗斯从内陆国变为濒海国。17世纪它击溃了波兰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彼得一世(彼得大帝)改国号为俄罗斯帝国。1812年俄罗斯消灭了入侵的拿破仑军队。1861年废除农奴制。1825年12月贵族革命者在彼得堡举行起义(即十二月党人起义),被镇压。”

徐继畲口若悬河,说得简明清晰,道光皇帝听了徐继畲的上奏,大喜,说:

“当年唐王有学士李白回外国文字书,我朝也有知英国等外邦的按察使的徐继畲,好!”

道光皇帝这才知道,现在的中国,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最大国家,也不是什么天朝。英国也不与俄罗斯接壤,英国走水路到中国有2万4千里,英国十分强大,道光皇帝开始更加沮丧起来。

从此,道光皇帝很是喜欢徐继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