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黄梁三国
18873900000268

第268章 南征安南(四)

周瑜尚能预先料知,诸葛亮早已计算清楚,在甘宁部苦苦支撑的同时,诸葛亮统领大军,集中兵力,猛烈攻打印泰城。印泰城中主力大多跟随元为出城伏击,城中兵力不足十万,支撑不到一个时辰,印泰失陷。

诸葛亮控制住印泰城,留下李严统兵驻守城池,剿灭余军,安抚百姓。让马超、姜维、赵云三将统领三十万骑兵,火速支援甘宁部,自引余兵随后接应。

元为原来计划迅速击溃甘宁部大军,立即返回印泰城,未料甘宁事先听从周瑜警告,做好万全准备,占据山丘,依托地利,顽强防守。元为虽然怒火中烧,但是深知此路兵马皆为汉卒精锐,因此围攻甘宁部之时,广派细作,密切打探诸葛亮主力动向。

诸葛亮统兵攻打印泰城的消息迅速传来,元为计算回军救援已经不及,若是在此等待诸葛亮主力南下,与甘宁部内应外合,恐怕不易抵挡。元为思忖半晌,果断下令大军迅速南撤,退往仰义方向,欲要借助仰义坚城,与中国兵马周旋。

马超、姜维、赵云三将部下全部为汉族精兵,从征伐北胡到驰骋西域,早已熟悉远程奔袭作战,行军速度远远超过元为等人想象。

元为下达撤军命令之后,闻知中国骑兵开始南下支援甘宁部,未到半个时辰,中国骑兵已经追上元为后军,大出元为意料之外。元为统领中军正在南下,闻知后军被中国骑兵缠住,下令中军回头支援。此时甘宁统兵又从后赶来,与马超等合兵一处,将安南后军分割包围,展开猛烈攻击。

赵云部下兵力不多,却是中国最精锐的部队,配有火枪手,杀伤力极强。赵云胆大心细,统领部下来回冲击几次,发现南方征尘滚滚,料知安南主力回军,约束部下列阵应战,派人火速通知姜维、马超、甘宁等。

姜维等部接到赵云急报,屠杀一阵,然后合兵一处,任由安南败兵逃回中军。中国四路兵马摆好兵阵,做好决战准备。元为虽然深沉,但因屡战屡败,心中大不是滋味,见后军损失惨重,不由怒火中烧,明知十余万前军不能及时返回作战,判断中国兵力与己军人数相若,一时头脑发热,指挥兵马上前与中国决战。

中国四路兵马皆为汉族士兵,身经百战,兵力虽然略少,整体战斗力异常强大。两军刚刚接战,元为敏锐感到此战凶多吉少,但是为时已晚,正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元为此时进退维艰,面对中国汉族精兵强悍的战斗力,统兵继续进攻变得异常艰难。若是退兵,亦已经变得非常凶险,若被中国追兵衔尾追击,后果亦不敢想象。

元为最后无可奈何,决定放手一搏,统领重兵展开全面决战。姜维智勇双全,在如此局势之下,担负起全军指挥重任。调集军中巨驽手、赵云部火枪手列于军前,对欲攻上前的安南前军进行有效远程打击。安南兵马攻上前时,巨驽手、火枪手同时后撤,骑兵上前冲击,以攻代守,展开残酷的肉搏战。

大战持续近两个时辰,中国兵马损失两万余,安南兵马损失更是惨重,死伤五万余士兵。元为在阵前指挥作战,心理随着战局发展,显得欲来欲沉重。

诸葛亮统领后军一路上全速急行,到达战场之时,两军正在激烈厮杀。诸葛亮命令庞德、张合两将各自统领十万骑兵,从两侧绕到安南主力身后,配合前军作战,自率余军二十万上前,与姜维等部合兵。

姜维指挥诸路兵马作战,因为其与马超等职级相同,虽然马超等不计名利,毫不为意,但是毕竟名不正言不顺,如今诸葛亮接过指挥大权,姜维顿感如释重负。

诸葛亮登上高处,接过军旗,用旗语指挥中国各军进退。又见元为用兵颇合兵法,进退有序,命令马超、甘宁两将统领部下骑兵冲击安南中军,试图冲散安南军阵,又让严颜、程普等将统领生力军十万,紧紧随于马超、甘宁两军身后,在两军战力稍疲之时,随即顶上前去。

元为中军兵马被中国精兵猛烈冲击,阵形开始散乱,严颜、程普等将在马超、甘宁两部战力将尽之时,统领生力军继续冲击,元为大军抵挡不住,阵形溃散。

诸葛亮见时机已到,命令全军出动,重点攻击中军。此时庞德、张合两路兵马已经到位,从后侧左右两翼杀来,中国诸路大军同时夹攻安南中军,元为部终于崩溃。

元为见势不妙,下令全军撤退,安南士兵奉命撤退,此时兵无战心,正是兵败如山倒。诸葛亮命令马超、姜维两将统领轻骑兵追击元为,其余将领围困安南未及撤退的兵马,分割包围,逐一歼灭。

元为在半途为马超部追上,得亲兵死战,侥幸逃得性命,将到仰义之时,又被周瑜设伏大败,云吉夫人率领兵马出城接应,方才得以返回王都。

安南兵马在这场战役中,除了未曾参战的十余万前军以外,参战主力逃回仰义者,不足十五万,十余万士兵投降,战死者十五六万。

此战已定安南战局,中国兵马虽然损失五万余众,但是安南已无回天之力,仰义已成孤城一座,城中守军不足五十万,面对中国百万大军的进攻,失陷只是时间问题。

诸葛亮用兵,向以攻心为上,借着这次安南大败,反而炫耀军威。仰义守军在主力大败之后,见中国兵马如此精良,不由产生畏战情绪,士气显得异常低落。

诸葛亮分派兵马,围住仰义城四边要路,并未派兵攻打城池,貌欲久困此城。元为统兵固守仰义,城中粮草颇足,足以支撑半年,仰义城池坚固,焦虑之心渐减,信心渐复。

诸葛亮又让马超统领兵马,驱赶周边百姓进入仰义城中,城中百姓欲集欲多。元为初时不明其故,云吉夫人道:“诸葛亮此计甚为毒辣,入城百姓皆为老弱妇孺,对我军整体战斗力丝毫无益,但是却能耗费城中粮草。如此百姓越集越多,城中粮草恐怕支撑时日不长。我等如若不许百姓进城,必遭百姓埋怨,民心若失,国家亡矣。”

元为方才恍然大悟,大会众臣,商议应对之策,元为族弟元大勇道:“中国兵马虽有百万之众,汉族精兵不过三十余万,其余皆为各国降兵。汉族精兵大多集中在北城门,我军集结兵力,选择薄弱环节,出城攻打降兵兵营,或可取胜,重振我军士气。”

云吉夫人道:“诸葛亮用兵如神,兵营环环相扣,一座营寨遇到攻击,附近各营按序救援,若是被其趁机截断归路,恐怕得不偿失。”

云吉夫人颇有威望,此话一出,众将都不敢多言,元为思忖片刻,道:“如此可以让城中壮丁穿上兵甲出城诱敌,若是三门兵马往援,我军主力迅速攻打防守空虚兵营,必然可以成功。”

云吉夫人闻言摇头道:“此事亦有不妥之处,壮丁战力不强,出城作战,无异如驱羊入虎口。诸葛亮部下如姜维、贾诩等皆为足智多谋之士,甘宁、张合、庞德、李严亦是文武全才之将,此计实施之后,迅速会为敌军发觉,因此此计亦多有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