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七情集
17694500000003

第3章 我的黄山情怀(2)

说起徽文化,最直观的印象是徽派建筑,徽派建筑也是徽文化最具标志性的符号。黄山大地,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而我印象最深的是阳春三月:到处桃红柳绿、山花烂漫,绿树荫下掩映三两民房、油菜丛中镶嵌几处粉墙黛瓦,散发出浓浓的徽风徽韵,仿佛一幅幅山水画卷。行进在黄山地区,随处望去,一座座徽州乡村、一幢幢徽派民居,是那么安详静谧,刹那间就有了“采菊东篱、鸡犬相闻”的韵律。我查阅了相关资料,徽派建筑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她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是中国封建后期汉文化圈中成熟的建筑流派,主要体现在古村落、古民居、古祠堂、古庙宇、古牌坊、古塔、古桥、路亭和徽派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并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全方位考量徽派建筑,在社会属性上讲究“天人合一、聚族而居”,在自然属性上坚持“山水为伴、随形就势”,在宏观布局上突出“错落有致、富有韵律”,在微观设计上强调“粉墙黛瓦、外简内繁”,在营造技法上注重“梁架简练、装饰精美”。置身其间,遐思无尽,厚重的徽州历史在这里凝结,当代徽州文明的律动也在这里展示。我想,徽州的古今之奇,不仅在于徽派建筑的奇绝奇美,更在于当代徽州人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敬重敬畏。

说起徽文化,不能不说到徽商,徽商是徽文化内在的经济支撑。没有徽商的支撑,徽文化是走不远的。历史表明,经济繁荣催生文化繁荣,文化又总是伴随经济发展而生发并反作用于经济社会。徽文化的兴盛,同样如此。徽商获得成功后大多回乡建宅邸、置田产、办书院、修族谱,进而推动了文化发展。徽商,起源于唐宋甚至更早,鼎盛于明清,并称雄明清商界300年,赢得“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之誉。在江苏工作期间,我去过南京高淳县的一条老街,号称“金陵第一街”,她的繁荣就得益于徽州商人的崛起。徽州商人带着黄山的山货顺流而下来到高淳,将商船、竹筏、木排等停靠在官溪河岸交易,时间久了河岸就成了街市。这里至今保留着浓郁的徽派风情,经年日久的大小店铺,斑驳沧桑的石板路,徽派特有的马头墙,依稀可见当年徽商富甲一方的荣耀。不仅是在南京,在全国尤其是江浙沪等地,保留着很多的徽派建筑、徽派园林和徽州习俗,一座建筑背后就是一个徽商传奇、一个风俗背后就是一段财富故事。其实,徽商的崛起乃是时势倒逼。徽州地狭人稠、不足以供,徽州人不得不外出经商以谋生计。正如流传徽州当地的俗谚所说——“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道出了徽商的由来。

源自深山僻壤的徽商如何能“流寓四方”,在市场大潮的搏击中百年不败?对比过那个时期晋、闽、浙等其他商帮,可以看出徽商的明显特点:徽商讲究政商和融,注重与政府修好、赢得政府支持,明成化以后又拿到盐业经营权并快速雄起,这是徽商成功的政治条件;徽商讲究诚信经营,注重诚信为本、以义取利,恪守“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的传统伦理,这对千百年来的中国商道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徽商讲究抱团经营,注重利用地缘和血缘关系形成商帮,相互提携、彼此合作,凡是徽商活动的地方都建有会馆、公所、义园、旅享堂、思恭堂等交流场所,某些方面比今天的商会、行业协会更有竞争优势;徽商讲究“贾而好儒”,以儒术饰贾事,注重学习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并成功运用到经商中,以此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徽商的这些开放、诚信、坚韧、吃苦的品质,如今依然闪闪发光。我想,徽州的古今之奇,不仅在于徽州商人曾经的辉煌,更在于这种辉煌背后所蕴含的精神力量。

说起徽文化,更不能不感佩徽州人,徽文化是徽州人创造并通过徽州人来体现、来拓展、来升华的。文化,由人化文,又以文化人。在徽州,一言一行、一事一物、一亭一阁、一砖一瓦,都是有门道、有说道、有文化的。在徽州人家里的正堂条案上,总会看到中间摆放一座钟,钟的一边摆放一个花瓶,另一边摆放一面镜子,寓意“终生平静”(钟声瓶镜)。一个小小的细节,蕴含这么美好的文化,是何等的智慧!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吃的,有徽菜;住的,有徽派建筑;看的,有新安画派、徽派盆景;听的,有徽剧和傩剧;读的,有“程朱理学”、戴震国学;欣赏的,有徽州“四雕”、徽派篆刻、徽派版画;把玩的,有徽墨、歙砚、罗盘;如果生病了,还有新安医学来伺候。这些都是从物质形态考量的,堪称多彩多姿。如果从精神形态看,则更是精湛精粹。读书的,有“几百年人家无非积善,第一等好事只是读书”的训导;经商的,有“贾而好儒、贾而诚信、贾而报国”的理念;为官的,有“作退一步想”的劝诫;治国,推崇“国家少一点,人民多一点”;齐家,强调“快乐每从辛苦得,便宜多自吃苦来”;修身,警示人们要“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则止,毕生无耻”;立业,启迪世人“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廉政,告诫官员要“洁身奉献,居官廉明”;还有邻里关系,倡导“我爱邻居邻爱我、鱼傍水活水傍鱼”。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还是精神形态的,无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密切相关,都值得我们大力传承和弘扬。

我曾在黄山一个小山村墙上看到一段话,其中一句“操之在我”,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生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我们个人无法决定自己是否长得漂亮,但是可以选择活得漂亮;我们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是可以展现自己的笑容;我们个人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但是可以努力拓展自己生活的宽度;我们个人无法管控别人的言行,但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品行;我们个人无法左右天气的晴阴,但是可以掌控自己心情的好坏;我们个人不能准确预测明天,但是可以好好把握今天;我们个人不能事事要求结果,但是可以认真掌握过程;我们个人不能样样顺利,但是可以事事尽力。我想,徽州的古今之奇,不仅在于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在于创造这脉文明的徽州人的那种睿智、包容、勤劳、善良,这不就是我们伟大民族精神的一个缩影吗?!

徽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值得细细体味的很多很多,而贯穿其中的核心与灵魂又是什么呢?我觉得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可以凝练为“和合”二字。在凝望徽派建筑的思索之中,在倾听徽商传奇的感动之中,在感悟徽州文明的赞叹之中,时时处处让人感受着“和合”的文化精髓。“和合”是处世之道,也是做人的原则。“和合”思想融铸于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融汇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进步。中国人最讲究“和合”,始终倡导人心要和善,夫妻要和好,家庭要和睦,生活要和美,工作要和顺,社会要和谐,外交要和平,遇困要和舟共济,经商要和气生财,说话态度要和蔼,有了矛盾要和缓,和缓不行要和谈。吃饭要和羹,“和羹之美在于合异”,各种调料科学组合才味道鲜美;穿衣要和谐,各种颜色科学搭配才具美感;唱歌要和声,不同的音律协同才悦耳动听。在徽州一个古祠堂里,我看到这样四幅雕刻的木板图案:第一幅是荷花与一对螃蟹画在一起叫“和谐”,第二幅是荷花与一对鸳鸯画在一起叫“和美”,第三幅是荷花与一对龙虾画在一起叫“和顺”,第四幅是荷花与一对青蛙画在一起叫“和鸣”。徽州人创造并不断丰富徽文化,使之能够屹立于中华文化之林,其核心是不是就在于崇尚“和合”的真谛使然?后来世人敬畏徽文化,其灵魂是不是就在于崇尚“和合”的精神传承?北京故宫是中华传统文化集大成的地方,她的三大核心殿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都有和字。太和意蕴天地祥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和意寓中庸平和,是人与人的和谐;保和意指平顺安康,是人自己身心的和谐。徽州的“和合”文化与此不谋而合,并且有别具一格、别具智慧的演绎,可谓概括了天、地、人之大道。如今我们弘扬徽文化,加强徽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崇尚“和合”的理念在和谐社会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广泛实践。

○传承保护,永续大美○

人生的岁月很长,长到有太多的人生感悟、心声流露、生活真谛需要慢慢去回望和梳理;人生的岁月又很短,短到有太多的文化、风物、人情来不及认真反复地去咀嚼和品味。黄山的景色、生物、文化恰恰又是如此的神美、神奇和独特,在黄山之巅、在新安之畔,在府衙之内、在古村之中,春花的绚烂,夏绿的浓艳,秋色的斑斓,冬雪的空灵,无不令人豁然开朗、心旷神怡,无不令人对大自然的造化和先人们的睿智倍加敬畏。我时常在想,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虽然只是匆匆过客,但每一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印记。先人们为我们留下大美的黄山和厚重的徽文化,我们一定要精心呵护,善加利用,使之永续传承下去。

多年来,坐拥大美的黄山人,从未放松对美的追求。他们注重科学管理和保护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注重寻求保护与开发的平衡,实现在保护中有序开发、在开发中进行更好的保护,形成了具有黄山特点特质特色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发展道路。时隔多年,再次登上黄山,既看到了越来越美的黄山景致,也看到了不断提升的保护管理水平。在松树“癌症”——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上,在森林火灾的防范上,在古树名木“一树一策”的个性化保护管理上,在游步道建设上,在科学调控进山流量上,黄山作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都走在前列,不仅是神奇之山、生态之山、文化之山,也是安全之山、卫生之山、科学管理之山。

奔腾不息、含韵千年的新安江,是黄山人民的母亲河、生命河,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成就了徽商的辉煌,见证了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也寄托着黄山乃至下游人民美好希望。为了保护好这一江清水,黄山人民大举移民,搬迁企业,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保护母亲河的步伐从未停歇,力度从未减弱。在国家有关部委及皖浙两省的共同努力下,全国首个跨省流域的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正式实施。黄山人以此为契机,举全市之力,努力把新安江进一步打造成为彰显绿色优势的生态之江、体现时代特征的开放之江、推动皖浙共同科学发展的繁荣之江、增进上下游人民福祉的富庶之江。其情也真、其言也切、其行也力。

黄山拥有脱俗不凡的雅致乡村。这里不是文化荒漠,而是长期受到徽文化浸润和滋养的诗书之乡;不是黄土高坡,而是处处青山碧水环绕的生态之乡;不是残砖砾瓦,而是到处遍布着古村落、古民居的文物之乡;不是稻菽麦浪,而是大量出产优质茶叶、茶油、菊花等的山珍之乡;不是偏于一隅,而是随着大交通的改善能够通江达海、面向全球的开放之乡。那种山水环绕的风物、那种粉墙黛瓦的风情、那种炊烟袅袅的风华,是黄山独有的韵味和意境,也是黄山人一直坚守的精神家园。这么珍贵的文化遗存,这么丰富的建筑宝库,传承保护是第一位的。

黄山市近年推出“百村千幢”古民居保护利用工程,对价值较高的古村落、古民居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并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等植入市场因素、增加经济收益,进而以此反哺遗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西递、宏村就是其中的典范,可谓是守住了古村落、古民居的“筋、骨、肉”,传承了徽州文化的“精、气、神”。但坚守不等于保守。黄山在实施“百村千幢”工程的基础上又启动改徽建徽工作,对重要干道沿线、景区和节点周边的建筑推行外部风格徽派化,从而构成了一道道新徽派的靓丽风景。黄山“保护第一、特色取胜、夯实基础、协调发展、民生优先”的发展思路已越来越清晰,举措也十分有力。黄山这些注重保持乡村特色的好做法,在我国面上的新农村建设中也可以借鉴;徽文化乃至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有益理念,在现代中国仍大有用武之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必须并行,道德的力量应该在神州大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黄山的美,其突出的表征是独步天下的山水美、是独树一帜的人文美、是独具特色的发展美。与青山绿水相依、与历史文化相融、与政策机遇相会,人心思进、愿景可期,黄山一定会更美丽,一定会成为安徽乃至中国版图上最耀眼的板块之一。美到深处始自然,情至真时自无华。写下这些记忆和感悟,谨表达对黄山的深厚情怀、对祖国的美好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