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七情集
17694500000002

第2章 我的黄山情怀(1)

黄山的美,其突出的表证是独步天下的山水美、是独树一帜的人文美、是独具特色的发展美。

我们个人无法决定自己是否长得漂亮,但是可以选择活得漂亮;我们个人无法改变自己的容貌,但是可以展现自己的笑容;我们个人无法完全决定自己生命的长短,但是可以努力拓展自己生活的宽度;我们个人无法管控別人的言行,但是可以掌握自己的品行;我们个人无法左右天气的晴阴,但是可以掌控自己心情的好坏;我们个人不能准确预测明天,但是可以好好把握今天;我们个人不能事事要求结果,但是可以认真掌握过程;我们个人不能样样顺利,但是可以事事尽力。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这是自然的法则,是事业的需要,也是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在为党和人民工作的50个年头里,组织给了我精心的培养,人民给了我极大的信任,一路走来的同事和挚友给了我鼎力的支持。想起走过的山山水水,思起遇到的人人事事,念起感悟过的点点滴滴,心中总会涌起一种深厚的情怀。因为这份情怀,促使我想再去走走那些梦萦魂绕的地方,再去看看那些曾经并肩前行的老友,再去品品那份在共同奋斗中结下的愈久弥醇的珍贵情谊。

在这众多的情怀中,黄山是我经常想念和牵挂的一个地方,也是我离职后首先来到的地方。在安徽工作期间我曾说过,黄山是安徽最大的精品、最响的品牌、最靓丽的名片、最有标志性的地方;黄山所在地孕育的徽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奇葩。我为大自然造化的黄山大美境界而赞叹,也为这里产生的厚重徽文化而沉迷。黄山不仅是游览、休闲、养生的胜地,更是可以引人思索、促人顿悟、升华心灵的净土。在黄山,思绪潮涌,感慨万千。

○天地之美,美在黄山○

黄山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生态绝佳。千百年来,凝聚天地之美的黄山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客。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游历名山大川后说:“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刘海粟大师一生十上黄山,感慨“黄山是我师,我是黄山友”,传为艺术佳话。我因为工作等关系,曾经多次到过黄山地区,数次登上黄山,每一次都有看不够、悟不透的感觉,每一次都有新的启迪。

登黄山,最让人难忘的当然首推黄山松。黄山松是在黄山独特地貌和气候环境中形成的树种,生长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方,针叶密短,叶色苍翠,树冠扁平,姿态优美雅致,气势古朴浑厚。美丽绝伦、各具形态的黄山松,犹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七十二峰处处点染,给一千多平方公里的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正因有了遍布峰林沟壑的黄山松,于是,山活了,风动了,云涌了,泉响了……连山石也有了灵气。

黄山千松千姿,造型奇特,名松众多,最有名的还是迎客松。她挺立在玉屏峰前狮石旁、文殊洞之上,破石而生,寿逾千年,姿态苍劲。树形平展如盖,侧枝横空斜出,似在展臂迎客,已经成了中华民族对外友好的象征。给我印象很深也很感慨的还有团结松。她诸根盘结,侧干众多,团团簇簇,围抱生长,既同享雨露,枝叶茂盛,又共抗风寒,雄伟挺拔。站在团结松面前,团结的重要性真是不言而喻啊。纵观古往今来,我们都有这样一个体悟,凡是有合力的地方就是有活力的地方,凡是有合力的事业就是有生机的事业,凡是有合力的民族就是有希望的民族。团结出战斗力、生产力、凝聚力,团结利党、利国、利民,团结也是利己的,是有益于个人的心情舒畅和身体健康的。

在安徽工作期间,我和同志们曾一起提炼出“黄山松精神”——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众木成林的团结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广迎四海的开放精神,全心全意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在安徽发展的负重追赶阶段起到了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作用。其实,在黄山松身上还有一种重要的特质,就是顺势而为。黄山松之所以能在岩石夹缝中生存发展,并且千姿百态,正是因为顺应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根据山势、阳光、云雾、风霜而成长。顺势而为方能事半功倍,这也是黄山松昭示的大道。

登黄山,最让人迷恋的可能是黄山泉。徒步登山,常可沿途看到“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的美丽景致。众多不知名的瀑布从山涧喷泄而下,如白练长垂,银河挂落,泉水在岩石上激荡,就像喷珠溅玉一样,十分壮观。自古名山出名泉,黄山最著名的有黄山温泉、百丈泉、鸣弦泉等。黄山温泉水质优良,含有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医疗价值。晚唐诗人杜荀鹤赞曰:“闻有灵汤独去寻,一瓶一钵一兼金”。现在到黄山,可以喝上黄山本地产的矿泉水,仔细品味甘冽醇美,非常惬意。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亲近自然、人之本性。美丽自然,水是至为重要的载体。观黄山泉,我们可以体会到水性的伟大。水性仁爱,滋润万物、生生不息,“善利万物而不争”;水性坚韧,水滴石穿,奔腾到海、百折不回;水性柔和,顺势而为、随物赋形,但又保持自身本色;水性豁达,虚怀若谷、包容一切,可谓大爱无疆。水性通人性,老子推崇“上善若水”,我们今天确实应当提倡以水为镜、以水为师,做事当如此,做人当如是。

登黄山,最让人感到壮观的要数黄山云。“黄山自古云成海,从此云天雨也多”。黄山的云海不但天数多,而且范围广,壮观阔达,变化莫测,因而黄山也有黄海的别称。明代唯一存世的黄山志书就叫《黄海》,清代康熙帝还题写了“黄海仙都”的匾额。在黄山看云海,最好选择冬春季节,雨过天晴的日子,同时要选择理想的位置,如始信峰观北海,玉屏楼观南海,排云亭观西海,白鹅岭观东海,光明顶观天海。登上莲花峰则五海尽在眼底。

眼前飘渺、壮阔的云海,令人思绪万千。世间万物就像黄山的云海一样,变化是永恒的,静止只是特定时段的表现形式。黄山如果缺少了云海的变化,其多姿多彩的独特神韵可能就会打些折扣,欣赏的雅致和兴趣也可能受到影响。正因为如此,近现代很多摄影绘画佳作都热衷于以黄山云海为题材。黄山云海,变与不变,这其中蕴含的辩证法也许值得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去体味。

登黄山,最让人回味的莫过于在黄山之巅品赏黄山茶。好山好水出好茶,黄山毛峰、太平猴魁、祁门红茶皆形美味醇。每次登黄山,都要沿途小坐,一边品茶谈人生,一边论道茶文化。黄山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云雾缭绕,土壤肥沃,森林覆盖率高,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质优的黄山茶。

黄山人对茶道有着深厚的情感,我们对其中“三昧”也有一些感悟。首先是“度”的准确把握,采摘时间要适当,杀青、烘焙时火候要适合,温度过高了茶叶就会烤焦,低了就会氧化、发红。其次是品牌特色的坚守,制作工艺、质量标准、市场定位等,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再次是“有滋有味”的品茗意境,饮茶是黄山人的生活必需和习惯,但只有保持淡定的心境和超然的态度,才能真正悟出茶道。从茶道观人生,度的把握、品行的坚守、心态的平和同样不可或缺,而又很难做到。人生的遗憾往往是选择容易坚持难,选准的却轻易放弃,而错误的又一再延续。在人的一生当中,既要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板有眼地干事,又要有情有义地交往,有德有诚地待人,也要有动有静地健体,有说有笑地生活,这样才能有血有肉地做人,拥得有滋有味的人生。

登黄山,最让人喜爱的则不能不说到黄山猴。安徽的省树是黄山松,省花是黄山杜鹃,这些都是黄山的特色物种。其实,还有一个特色物种就是黄山短尾猴。黄山猴很有灵性,有着丰富的“社会行为”。它们栖息于600~1600米的高山密林之中,经常成群活动在峰林峡谷之间,攀岩登崖,如履平地。来时浩浩荡荡,漫山遍野;去时无影无踪,不知所向。黄山猴等级森严,第一等级为猴王(雄猴),权力至高无上,享有食物优先权、交配权,战时冲锋陷阵,群内威信最高。猴王的产生方式,主要是通过武力征服,竞争上岗,胜者为王,败者为奴。体型健硕、行动敏捷的猴王通过优先的交配权,确保种族的优秀基因得到遗传。猴群数量相对固定,超过一定数量时,猴王会赶走一部分猴子或者杀死淘汰刚出生不久的弱猴,来达到控制猴群数量的目的。同时,黄山猴群体内部关系又较为和谐,猴与猴之间通过理毛、架桥等动作,缓和矛盾,增加亲情,密切关系。黄山猴群之间关系也比较和睦,其领地相对固定,彼此之间互不侵犯。在黄山猴身上,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体现得十分充分。我曾经说过,竞争具有魔力和魅力,最无情却又最有情,看似无情的竞争往往能够带来有情的结果。适度的竞争能带来效率,提高质量,也能够促进合作,增进和谐。

○古今之奇,奇在徽州○

黄山这块神奇的土地,有一个动人的别称——徽州,而这一脉文化就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徽文化。在安徽工作期间,我曾说过要“打好黄山牌、做好徽文章”,其中“做好徽文章”主要指的就是徽文化。每次到黄山,都是一次感受徽文化、学习徽文化的亲近之旅,在青山绿水的闲适中涤荡心灵,在徽文化海洋的遨游中体味人生。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同地区的地域文化各具特色、源远流长,只有数百年历史的徽文化何以立足扬名呢?这与徽文化的特质很有关系。徽文化的聚合度高,“花色品种”齐全。不仅包括独具特色的徽州商帮、徽州宗族、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州文书契约、徽派朴学、徽派版画、徽派篆刻、徽州戏曲、徽州教育、徽州刻书、徽州科技、徽派建筑、徽州四雕、徽州村落和徽州历史人物,而且还包括极有地域色彩的徽州民俗、徽州方言、徽州工艺、徽州茶道和徽菜等。徽文化的鲜活性强,是可以感知体验的文化。古村落里仍然生活着现代人,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活跃其间。所以说,徽文化就在你的眼前,而不是在博物馆里、故纸堆里、遗址坑里。“徜徉其中,岁月与你相伴,文明与你同行”。徽文化的地域性浓,人才辈出。儒家文化在徽州民间得到最广泛的实践,形成徽州文化自己的DNA。徽州不仅出巨贾、鸿儒,而且出大师、名人。《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收集的清朝以前历代名人中,就有800多位徽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