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大宋武英传
17688600000594

第594章 大唐之武后

赵晋虽然长年镇守藩镇,但在京城之中、朝堂之上,早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抛开此人皇室宗亲的身份不提,单是这几年除乱平叛、数立战功,便已威名远扬。更何况自从嘉王出逃以来,赵晋之名更是被李后党羽屡屡提及,王正青又岂会不知此人的厉害?

他见赵晋突然冒嘉王之名出现在朝堂之上,担心会对皇后不利,忙起身奏道:“太皇太后切莫听他一派胡言、危言耸听,此人身为外官,又无诏擅自入京,还当堂大放厥词,实乃居心叵测!臣恳请太皇太后治赵晋……”

不等他说完,赵晋已抢言道:“王太尉,你如此迫不及待地跳将出来,莫非被赵某戳中了软肋?”。

“本官不明白你的话。”王正青死死盯着赵晋,眼中几乎喷出火来。

“不明白?不明白就老老实实退回去继续听,赵某会给你个明白!”赵晋怒目圆睁,令王正青不敢直视。

见状,他冷哼一声,冲太皇太后道:“嘉王殿下屡遭奸党迫害,几番生死攸关,臣有幸得与嘉王殿下同生共死、杀贼除寇,结为生死之交。不久前殿下曾密信于臣,称京中有变,急盼来救,臣日夜兼程,但还是慢了一步,殿下他……他……”

太皇太后脸色大变,急声追问道:“嘉王……扩儿,扩儿出什么事了?”

“殿下他……”赵晋神情悲切,抽泣数声道,“昨夜除服祭礼结束以后,殿下在回府途中遭到大批刺客袭击,不幸遇害了!”

闻言,群臣皆大惊失色,纷纷看向赵汝愚和王正青二人。

太皇太后“啊哟”一声跌坐在凤椅之上,老泪纵横,韩侂胄和关礼跑过去又是掐人中,又是拍后心,好容易才缓过气来。

甩开关礼的手,太皇太后颤声道:“你……你可知是什么人干的?”

“臣……”赵晋欲言又止,拿眼直瞥赵汝愚。

太皇太后察言观色,转而质问赵汝愚,赵汝愚忙道:“枢密院已接传报,因朝议提前,尚未来得及下派人手调查。”

“皇嗣被害关你枢密院何事!”太皇太后急得手中拐杖连连顿地,嘶声道,“宗正寺呢?刑部呢?”

宗正寺卿庞鹤与刑部尚书京镗慌忙离班跪倒,口呼有罪。

太皇太后怒道:“还愣着作甚?快去查!凡涉案人等一律重办,绝不姑息!对了,吏部侍郎彭龟年呢?你是嘉王府直讲,你也去监办此案,快去!”

三人领旨正要离去,韩侂胄突然道:“太皇太后息怒,嘉王遇害虽乃国之殇桀,然当务之急仍应先立新君,以防乱上加乱,使宵小之辈得以趁势作祸。”

太皇太后愣了愣,拍案道:“一派胡言!挺儿早夭,圣上只有扩儿这唯一骨血,竟又死于歹人之手。你不思缉拿元凶首恶,却要执意册立什么新君,简直大逆不道!”

说着说着,她忽然捶胸顿足,哭道:“扩儿,我的好孙儿啊!你怎么就这么走了呢,可疼死太奶奶了!”

韩侂胄突遭严斥,依旧面不改色,长揖至地,大声道:“臣死不足惜,但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太皇太后若只顾悲怜私情,无意国祚稳固,纵将臣碎尸万段,臣亦死不瞑目!”

太皇太后又哭了一会儿,才抹着眼泪道:“诸位大臣也是这么认为的?”

群臣派系不一,各怀心思,此时却不约而同地点了点头,李党听闻嘉王果然被杀,更是个个摩拳擦掌、蠢蠢欲动。

太皇太后深吸口气,叹道:“也罢,嘉王一事就交由新君处理吧,诸位胸有成竹,莫非已有合适人选?”

王正青方才已失一策,正自懊恼不已,见太皇太后发话,感觉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当即奏道:“臣斗胆举荐一人。”

从赵晋冒名上殿到韩侂胄出面压下缉凶,妙丹生已隐约感到不妥,无奈他与王正青相距甚远,无法警言提醒,只得任其说下去。

只听王正青大声道:“太上皇驾崩,圣上痼疾缠身不能理政,嘉王又遭不测,实乃天下痛事,哀呼!悲呼!然而正如韩大人所言,家不可一日无主、国不可一日无君,固臣有此一荐。”

太皇太后显然未从悲痛之中恢复过来,有些无精打采道:“王大人这么快便有了新的人选?说来听听。”

“太皇太后容禀。”王正青略作停顿,环视大殿道,“皇帝者,国祚也!帝明则国昌,帝聩则国衰。我大宋于国为重,牢记贤者为帝,多有禅让之举,然美璧微瑕、白圭之玷,历来仅在赵氏宗亲之间内禅,无法真正秉奉三皇之贤、五帝之德。因此,臣举荐当今皇后李氏,效仿大唐之武后、大周之圣神皇帝,为我大宋新君!”

话音甫落,太极殿内立时乱成了一锅粥,他的这番言辞终于点燃了李党与朝党的导火索,双方大臣各执己见、相互攻伐,一时间吵得不可开交。

看到几个脾气火爆的武将竟然撸起袍袖就要动手,太皇太后急忙将龙头拐杖顿得地面“咚咚”作响,厉斥道:“住口!都给老身住口!你们是想气死老身不成?”

然而即便如此,也根本无济于事,群臣依然吵闹不休,直到关礼请出镇殿金瓜才渐渐平息下去。

太皇太后气急败坏,顿着拐杖骂道:“朝堂之上竟然如此吵闹厮打,市井泼皮一般,成何体统?还配自称读书人吗!若是传扬出去,就不怕天下人嗤笑?”

说罢,又冷哼一声坐回凤椅,阴沉着脸道:“王大人之言,老身也是始料未及,你们有何异议大可出班陈奏,老身自当洗耳恭听。”

今日朝议可谓是风云莫测、瞬息万变,群臣纷纷左右观望,试图从同僚眼中参透一丝端倪。

妙丹生见赵汝愚正看向自己,眼神之中满是鼓励,于是暗一咬牙,横跨一步道:“王大人所言,于国大幸、于民大幸,臣附议!”

与此同时,又有十几位大臣出列附议,均是早朝之前在王正青府上议事的李后死党。

妙丹生不由暗自庆幸自己的当机立断,不然稍有怠慢,这拥立之功可就要拱手送人了,至于方才的疑惑忧虑,天大的功劳摆在面前,谁还顾得上细细思量?

太皇太后神情凝重,缓缓扫视群臣,最后将目光停在了妙丹生身上,轻笑道:“今日还真是热闹啊,连八品官都上殿掺和了。这重华宫太极殿,难道真的要变成菜市场了吗?”

妙丹生一张老脸羞得红中透紫,躬身道:“臣虽位卑言轻,但从不敢将国家兴衰、朝廷荣辱抛之脑后,今日僭越登堂、厚颜进谏,亦想尽绵薄之力,望太皇太后恕罪。”

“你直言敢谏,何罪之有?大宋立国之初,便广开言路,你能如此,足见赤胆忠心!”太皇太后笑道,“还有没有其他人附议?”

如此一来,李后党羽仿佛得到了极大的鼓舞,又有不少官员出列,就连殿外那些五品以下的官员也随之哗啦啦跪倒了一大片,高呼附议。

看到应者如云,王正青得意道:“若非事出仓促,还会有许多地方大员以及五边将军附臣所荐,若太皇太后应允,明后两日便会有奏札陆续送至。”

太皇太后一直微笑不语,直到没有人继续表明立场,才吁声道:“看来皇后李氏乃是众望所归啊,想不到我大宋也要有一位女皇帝了,真可喜可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