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大宋武英传
17688600000592

第592章 早朝太极殿

月隐星消,整个夜空雾蒙蒙的一片。

重华宫内外灯火通明,大批内侍、宦官往来奔跑,指引着百官下马落轿,前往太极殿。

更有无数殿卫骑兵高举火把,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站满了大街小巷,将包括南北两宫的大半个京城都严密控制起来。除了有官阶品秩在身的大小官员前往重华宫参加早朝,其余人等则一律不得离开家门半步,违者严惩不贷。

看此情形,即便对朝廷政事最为漠不关心的贩夫走卒,也能感觉得到即将有大事发生,更别提那些一直参与其中的文武百官了。一时间,京城传言四起,人心惶惶。

妙丹生彻夜未眠,直到四更初刻仍在太尉王正青府上议事,准备率玉笏门人联合李党,于早朝集体发难,逼迫皇帝禅位。当殿卫士兵拍开他的大门时,他也是刚刚回到家中不久。

突然得知早朝整整提前了一个时辰,地点也改成了重华宫,他心中不由咯噔一声。

“这位军爷,重华宫乃太皇太后静修之地,为何将早朝设置于此?”他一边让家丁取出朝服换上,一边冲领头的小校拱手道,“好像不合例制吧?”

小校略带不耐道:“五官正大人,圣上何处早朝,是我等应该妄议的吗?”

“这……”妙丹生还待开口,便见小校皱着眉头摆了摆手,立刻有几个如狼似虎的殿卫士兵半一拥而上,将他推半请,塞进了轿里。

“出事了?好事还是坏事?皇后娘娘回京了吗?还是嘉王赵扩动手了?为何连王太尉事先也没得到一点消息?一会儿早朝开始,还按不按约定起事?”

一路上,妙丹生不停地胡思乱想,却越想越觉得忐忑不安。

好容易熬到重华宫将近,他掀帘望去,目光所及之处全是行色匆匆的官员。无论官职大小、品秩高低,身边都或多或少跟着几个殿卫士兵,片刻不离左右。

他明白,所有人如今都早已同他一样,被严密监视了起来,不过唯一让他感到欣慰的是,被监视的有李后党羽,也有赵扩一党,不分彼此。

“也许我杞人忧天了,还是等等再说吧,反正就算发难,也轮不到我这个芝麻小官首先开口。”他看了眼自己身上的绿衣朝服,苦笑一声钻出轿子,汇入到了急步入宫的人群之中。

依官阶品秩,得以进入太极殿的至少要在五品以上,而他只是一个区区正八品的太史局五官正,只能停步太极殿的玉石阶下遥听政事。

这正是他为何苦笑的原因,也是他每每借酒浇愁,忿忿不平的原因之一。

看着一个个地位远不如自己的玉笏门人打身边越过,拾阶而上,他这个玉笏门长老便羞愧地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但官场就是这样,管你什么长老、门主,只要你官小,就只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喝风。

妙丹生长叹口气,躬下了始终挺直的腰杆,袖中那块从不离身的玉笏令,竟突然感觉像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浑身难受,连偶尔经过的同僚冲他打招呼,也都视而不见。

负责接引的内侍将官员们送到太极殿外便自行离去了,随着汇聚在殿内殿外的官员越来越多,不少相熟的官员便三三两两凑到一起小声议论起来,话题无非是在猜测早朝内容。

妙丹生无意寻人攀谈,兀自袖手呆立,在百官之中更显得他形单影只。就当他无所适从之际,有人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林长老,随我入殿吧。”

妙丹生的本名叫林清泉,但从来只有关系密切的人才知道,他微微抬起头,看到了同为玉笏门人的赵汝愚。

刹那间,他的眼睛湿润了,声音也有些沙哑:“赵……赵大人,下官品秩卑微,无圣上昭传,怎敢僭越登殿?”

“今日所议之事关乎你我,太皇太后已有特旨,准你上殿参政。林大人,你能得太皇太后如此赏识,飞黄腾达指日可待啊!”赵汝愚把住妙丹生的手臂,语气极为亲热。

感受到周围投来惊诧、羡慕的目光,妙丹生心头的阴郁顿时一扫而空。他重新挺起胸抬起头,跟着赵汝愚迈步进入太极殿,站在了身着朱色、紫色和绯色朝服的重臣之间。

他环视左右,发现自己这一身绿色的官衣原来并不扎眼:“赵大人,不知今日早朝,所议何事?”

“林大人,一会儿太皇太后临朝,希望你能畅所欲言。”赵汝愚并不详言,只是颔首微笑,便径直去了百官前列。

目送赵汝愚走远,妙丹生回想着赵汝愚那意味深长的眼神,心中又不由自主地躁动起来:“自从我得了玉笏令,赵汝愚便与我形同陌路,今日之举难道有什么深意?”

他瞥了一眼御阶旁的王正青,又暗忖道:“曾听王太尉提及昨夜子时刺杀嘉王,莫非嘉王真的出事了?赵汝愚骤失依靠,难道想改投皇后娘娘,所以才故意示好于我么?若真如此,真是天助我该出人头地啊!”

念及于此,他强捺激动,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模样,静静等待朝议开始。

不多时,百官聚齐,随着内侍春福尖利的嗓音大喊:“恭迎太皇太后临朝!”韩侂胄和关礼一左一右,搀扶着太皇太后吴氏缓缓走进了大殿。

群臣忙跪倒参拜,山呼道:“太皇太后千岁千岁千千岁!”

“诸位大人免礼平身吧。”太皇太后端坐珠帘之后,笑呵呵地说道,“早朝时辰未到,老身却将诸位请来,搅了诸位的清梦,可莫要记恨老身啊。”

群臣又忙躬身行礼,连称不敢。王正青满脸堆笑道:“太皇太后体恤臣工,乃臣等之福,然初夏方至,春寒未尽,还望太皇太后保重凤体。”

太皇太后摆摆手,轻咳一声道:“劳王大人惦记,闲话就不多说了,圣上痼疾在身无力亲政,前些日子写下手谕,欲觅新君,诸位可曾知晓?”

群臣相互看看,均默不作声,无人点头也无人摇头,王正青眉头微促,缓缓收敛了笑容。

见状,太皇太后脸色一沉,哼声道:“赵大人,这是怎么回事?”

“回太皇太后,确有此事。”赵汝愚出班道,“圣上亲笔写有手谕,交于留相,臣和韩大人也均已见过。只因太上皇新丧,还未正式知会众位大人。”

“就算未正式知会,诸位也该有所耳闻吧?”太皇太后沉声道,“既是如此,老身当为我大宋择一新君,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群臣齐声高呼:“愿听太皇太后圣裁!”

明显对群臣的态度极为不满,太皇太后冷冷道:“我大宋祖训,后宫不得干政!然而圣上沉疴已久,加之太上皇驾崩,老身垂帘听政已是不得已而为之,怎能再妄指新君?”

说着重重一顿龙头拐杖,扫视百官道:“诸位都是朝中股肱之臣,食君之禄、担君之忧,平时各司其职、独善其行便罢了,但今日事关江山社稷,谁也休想置身事外!有何人选不妨直言。”

闻言,群臣不敢再继续保持沉默,纷纷与身边的同僚交头接耳起来,不过大多只是在猜测太皇太后的真正用意。

妙丹生想着赵汝愚对他说过的话,又思及太皇太后没有直接钦点嘉王赵扩继位,心中料定果真出了意外,顿时热血上涌,便要进前保举皇后李凤娘。

然而脚步方动,却听一人抢先道:“臣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