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牛撇捺文集·民族情怀(卷一)
17501800000017

第17章 归来兮“明白”

聪明与糊涂孰好?古来就有争议。清代七品芝麻官郑板桥石破天惊,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难得糊涂”的口号,并把它写成条幅,盖上官印,不但作为座右铭保存,而且传给了后世。怪人怪语和那怪字体,成了后人的墨宝和一些人的处世之道。

清人曾否将“难得糊涂”四字予以印行,或辗转传抄,藏之箱底,挂于墙上,欣赏玩味,互相警省,恕本人历史文化功底不深,无从考稽。但争议颇大之四个字于今日流行起来,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春节期间,上朋友家串门,大部分家里挂着条一米五长,三十公分宽,印刷精良的横幅——“难得糊涂”。细细端详,与在下那幅出自一个模子。有的人家桌上摆着刻有此四字的石头或其他器物。这景象,令人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同道如此之多,不知该喜,还是该忧。

糊涂本不好,人类该活得明明白白,并不断使自己对社会、对人生、对自然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仍人类社会前进的原发动因和必然结果。虽然“明白难”的感慨并未成为世纪之叹,未印成条幅,但“明白难”,那是尽人皆知的。否则,人们为何要上十几年的学,又为何提倡终身受教育呢。这道理似乎再浅显不过了。也有人劝导过青年,腹中空空,谈何糊涂;要求明白,不可颓废。此言大抵不差。

但你不糊涂又如何?与喜好郑板桥那四个字的友人谈及,大都这般感慨。党风不正、社会风气不正;赌博、卖淫、拐卖人口等丑恶现象沉渣泛起;物价飞涨,人们虽无衣食之虞,却有生活下降之忧。我们的政治优势正在逐步失去,我们还有什么念及此,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忧心如焚。于是,人们说,人们喊,甚至“骂娘”。呼吁转变党风,加快改革步伐,抑制通货膨胀。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

中国今后怎么发展,众人心中无数;改革遇到难题如何解决,含含混混,并不很透明。于是乎,耐心差者,意志稍欠坚强者便有一种无可奈何感。天下兴衰,国之大事,“肉食者谋之”,匹夫何责!此念一生,郑板桥的名言洛阳纸贵。

难得糊涂,糊涂难得。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人们虽然把“难得糊涂”挂在墙上,幻想着能有陶渊明“种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逸情,但现代社会,谁又能隐得起来,心里又怎能“糊涂”得了呢?内心的苦痛焦灼,当是陶潜板桥之辈所不能比拟的。但愿这种充满矛盾、焦虑、苦痛的困惑期早早过去,郑板桥的条幅早早失宠。

归来兮“明白”。

(载1989年3月24日《宁夏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