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在中国做生意必读的18条理念书和123个案例
15570100000024

第24章 理念兼并收购,做强做大(2)

1988年,国务院下令对在港的中资公司进行整顿。在这期间,荣智健积极寻找机会以实现香港中信的借壳上市,很快泰富发展进入他的视野。泰富发展的前身是冯景禧旗下的新景丰,股权曾两度易手,目前是曹光彪的永新企业占50.7%控制性股权,而当时曹氏正为港龙航空弄得焦头烂额,有意将泰富作壳出售,双方一拍即合。

1990年1月,荣智健在香港商界巨子李嘉诚、郭鹤年的帮助下,聘请百富勤为财务顾问,与曹光彪私下洽商之后,中信宣布正式全面收购泰富,以每股1.2港元收购全体股东的股份,并将泰富发展易名为中信泰富,荣智健任董事长兼总经理。

然后经过复杂的换股增股,到1991年6月,泰富发行新股集资25.1亿港元,其股权变化为:中信490A,、郭鹤年20%、李嘉诚和曹光彪均为5%,其余为公众股东。这一年,中信泰富盈利3.33亿港元,业绩不俗。

中信泰富上市以后,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展开了大规模的资本运作,发展成为集投资与管理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司。其中收购大型商行恒昌是其上市后的第一战。

恒昌的业务实体为大昌贸易行,于1946年由恒生银行元老何善衡、梁球瑶、何添、林烦炎等人创立,经过数十年发展,已成为香港的大型综合性贸易公司,经营范围除传统的粮油贸易外,还代理化妆品、数个品牌家电音响、数个日本名牌汽车、建筑装修材料的销售。其中以汽车贸易最引人瞩目,它拥有7家汽车行,占全港汽车销量的四成。虽然恒昌、大昌均未上市,规模及效益却绝不比蓝筹股公司逊色。

1990年7月,荣智健联合香港众多富豪成立收购恒昌的旗舰GREATSTGIE公司,其中中信泰富占有36%的股份,经过近一个月的极其艰难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到当年10月22日,已获得97%恒昌股权,收购获得了成功。之后,sTGLE股东按权益分配恒昌股份,占36%的中信泰富为首席大股东,荣智健出任恒昌主席,行政总裁为前联交所行政总裁袁天凡。1992年1月13日,除中泰及荣智健外,李嘉诚、郭鹤年、郑裕彤、百富勤、何添家族、洗为坚、冯梁宝琛等7名股东宣布将所持的恒昌股份售予中泰。收购完成后,中泰及荣智健共持有恒昌97.12%股权,恒昌成为中信泰富全资附属公司。

从这两次收购可以看出,荣智健收购得以成功,有两点经验可以借鉴:一是抓住收购的最佳时机。荣智位收购泰富发展则正是其有意作壳出售。而在收购恒昌时,正是备信收购恒昌失败之时,一旦选准收购对象之后,收购的时机掌握成为关键。二是强强联合,增强收购实力。荣智健在收购时经常会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如在收购恒昌时,就有林秀峰兄弟的竞争。在这个时候,荣智健均倚靠香港的几位大富家帮助,与他们联合极大增强其竞购能力。

1989年6月5日,香港股市骤然下挫,香港恒生指数狂跌581点,跌幅达21.57%,许多工商人士对香港未来的信心不足,纷纷抽走资金或转移资产,香港的经济金融形势异常严峻。这时,有一家公司却陷入到进退维谷的困境中,那就是香港电讯有限公司。

香港电讯有限责任公司,是香港名声在外的英资企业,英国大东电报局是它最大的股东。香港电讯于1988年2月1日在香港上市,当日就膨胀至650亿市值的公司,超过香港首席财团汇丰银行而雄踞香港最大上市公司之首。

就这样一家巨无霸级别的公司,在当时的环境下也束手无策。因为其他公司外迁,可以重新开张,照旧经营,而香港电讯一搬离香港,它所有的客户却不可能随之搬出香港追随而去。这样它历经百年打下的电讯江山都将失去。香港电讯大股东急得似热锅上的蚂蚁,最后终于坚持不住,决定忍痛出卖股权。荣智健闻讯香港电讯要出卖股权,马上意识到参与香港电讯的机会来了。

荣智健马上召开董事局会议商议收购事宜,诸董事对香港未来的局势亦如荣智健一样信心百倍,当场通过收购决议。荣智健的收购意向,让香港电讯的大股东们喜出望外。香港电讯董事局迅速作出了同意的决议,他们担心荣智健变卦,随即以书面形式通知他,以示自己的郑重。

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份,需要100亿港元,资金的问题马上摆在了荣智健前面。荣智健断然提出中信香港公司内部自有资金20亿港元,差额两手来解决,一方面发行lO亿港元5年期的香港电讯认股权证和2.24亿美元(约17.5亿港元)的零息债券;另一方面向银行贷款54亿港元。几经周折后,超额完成了收购香港电讯的融资安排。中信香港以每股作价4.55港元,斥资103亿港元完成了收购香港电讯20%的股权。

中信香港收购香港电讯部分股份的巨大成功,震动了香港。荣智健此次收购使得中信香港~举成为香港最大上市公司香港电讯的第二大股东,还直接进入了香港的电讯事业,而且中信香港总资产一夜之间跃至200亿。

经过长达10个月的周旋,引起香港和内地广泛关注的中信泰富向母公司中信北京收购资产的行动,终于有了说法。该集团11月9日在香港发布公告称,该项收购得到了中国有关当局的批准,收购的资产主要是重组后的中信国安总公司50%,权益,而中信国安又拥有国内A股上市公司中信国安信息(0839)69.8%的股权和北京国际大厦100%的权益。这项收购使作为外资的中信泰富间接进入了国内仍为开放禁区的有线电视网络,具体说就是持有了中信国安信息34.9%的股权。

2004年10月,中信泰富通过收购湖北新冶钢公司95%权益,收购A股上市公司大冶特钢58%权益。大冶特钢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的纯特钢生产企业之一,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如汽车、化工、石油、航天航空、航海等行业提供特殊用途的优质钢材,年产量也达到173万吨。这次收购也标志着荣智健掌舵的中信泰富已将资本触角伸向了内地钢铁产业。

荣智健的爱好一一不断投资、收购,依赖强有力的融资能力来完成庞大的项目计划,再重组、分拆、出售,获得投资收益。其不断推动利润增长,高派息政策,吸引投资者,维持股价稳定在20元以上,以应对购并需要的配股融资需求。而且涉足的电力、航空、基建、信息、特种钢铁、物业、销售及分销,没有一个亏损,个个有钱赚。

目前香港中信除了国泰航空的12.5%股份、香港电讯的20%股权之外,还拥有港龙航空的38.3%、香港东区海底隧道的23.5%、澳门电讯的20%、亚洲卫星(行情论坛)公司的33%、和记传讯的2%、百富勤集团的9%、嘉华银行的74%的股权,另外还有约10亿港元的房地产、一个约30万吨的船队,还在内地江苏和内蒙等地投资4至5亿美元建设发电厂,集团资产总值接近200亿港元。

【感悟中华商魂】

资产经营是加法,资本运营是乘法。荣智健执掌的香港中信通过一系列的资本运营成就了今天的辉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运营是企业经营战略的根本性变革,成功的资本运营可使资本得到迅速扩张、有效积聚和最优配置。

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史蒂格勒曾说过:纵观世界上著名的大企业、大公司,没有一家不是在某个时候以某种方式通过资本运营发展起来的,也没有哪一家是单纯依靠企业自身利润的积累发展起来的。资本运营,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一种更高层次的经营,它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各种途径进行管理,可以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对资产结构进行动态调整,从而与产品经营并行互补,实现企业资产增值、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

东盛科技:“买“出一个药业王国

2004年9月,国内著名的秘方药生产厂家云南白药集团的重组有了结果,由东盛集团和中国医药集团合资组建的中国医药工业公司(东盛集团占49%股权)

以增资扩股的形式重组云药集团,持股50%。而东盛集团的郭家学出任新的云药集团的董事长,让他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医药行业的风云人物。重组完成后,郭家学宣布5年之内将不再收购,而是专心于整合,这标志着东盛集团的兼并收购告一段落,东盛集团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回顾东盛集团的发展历程,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国内著名的大药企,兼并收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正是由于抓住时机,通过兼并收购抢在市场变化的前面完成了产业布局,才使东盛集团能迅速的发展壮大,才能有了今天的成就。

西安东盛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12月25日,成立伊始,东盛集团就把兼并收购作为公司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1996年12月,东盛兼并国有企业陕西卫东制药厂,进入高科技制药领域,这是东盛集团的第一次收购活动。

1999年,东盛集团西征,通过买同仁铝业的壳实现上市,同仁铝业也更名为东盛科技。在此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东盛科技先是将旗下的电解铝资产与陕西东盛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制药资产进行置换,使东盛科技成为以生物制药为主营业务的上市公司,接着又以东盛科技作为收购主体,实施了一系列的收购计划,初步完成了在医药行业的布局。

作为国家定点的毒药、麻醉药生产基地的青海制药集团,其具有的资源垄断和国家统购的行业优势地位无人可及,东盛对其心仪不已。因为东盛认为控制资源意味着控制市场,垄断的市场在给东盛带来垄断利润的同时也会提高东盛已有的医药产业的竞争力。2000年8月,集团旗下的东盛科技出资7000万元认购青海制药集团52.90%的股权,并达成了投资2.6亿元人民币,持有其80%股权的协议。东盛作为民营企业灵活的机制及高效的医药销售网络优势,和青海制药集团的资源与产业垄断经营的优势成功实现了强强联合,为东盛进一步做大做强医药行业获得了又一个制高点。

东盛通过收购青海制药并增资扩股,目前已全面进入中国麻醉药的原料市场。郭家学的另一个得意之作是、收购了山西广誉远。广誉远距今已有462年的历史,其前身广盛药店比北京的同仁堂和杭州的胡庆余堂还分别早128年和333年,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民间药店。成功收购广誉远不仅使东盛旗下又增加了一个古老的金字招牌,拥有了龟龄集、定坤丹等非常独特的产品,而且还借此进入了中药领域,为以后的全面发展打下了基础。

虽然东盛在收购了青海制药后形成了一定的行业优势,但是在此之前,东盛自己的医药产品都是处方药,根据国家规定处方药是不能进行广告宣传,所以其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受到相当大的限制。而且随着国家医疗改革的不断加快,非处方药也纳入了医疗保险的范畴,而且非处方药(OTC)可以进入药店销售,还可以做广告宣传,蕴涵着巨大的市场空间。我国2001年OTc市场销售额达到230亿元,根据O0Tc发展的规律2005年OTc市场达将达到600亿的规模,其发展的潜力非常大。基于此方面的原因,东盛集团将下一步扩张的目标对准了Orrc药的生产厂家。

江苏启东盖天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是我国医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其名下的OTc产品“白加黑”是国内著名感冒药,“盖天力”是补钙药的先驱,处方药“金克”是建国以来少有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但是由于体制的原因,曾经创造辉煌的盖天力公司在2000年步入了历史最低点,生产和销售举步维艰。2000年11月6日,东盛科技与盖天力制药成功强强联合,实现了东盛科技与启东盖天力在资本优势和产品品质、网络优势和品牌效应的两大嫁接,为东盛科技进入OTC市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紧接着,2000年11月15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关于暂停使用和销售含苯丙醇胺的药品制剂的通知》,即著名的“PPA”事件。国内原来的感冒药第一品牌“康泰克”无可奈何花落去,“白加黑”东山再起,重新夺回国内第一市场份额,东盛收购盖天力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多赢局面。2001年“白加黑”实现销售2.4亿元、盖天力实现销售1.08亿元。

潜江制药(600568)是1999年新上市的国内最大最专业的眼科药生产企业,由于大股东国有企业的体制局限,其进入资本市场幕集的3.2亿元资金并没有给企业带来业务的发展,上市公司虽然控制了大量的优势资源,却没有给企业带来应有的利润、,早就盯上潜江制药的东盛集团趁机卷士重来,东盛认为潜江制药的主要问题是销售网络的低效率,对OTc产品的开发力度不够,而这几项恰恰是东盛的优势所在。所以东盛认为通过和潜江制药的优势互补,利用东盛现有的销售网络可以做大潜江制药现有产品的销售,利用东盛的OTC市场的优势可以做强潜江制药,是东盛理想的收购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