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公版水经注疏
14953700000209

第209章

凿凿言之,盖本他家《后汉书》。乃赵引范《书 秉传》章和二年封美阳,戴即据改,此由不知《传》作章和之误也。《传》云,章和二年,拜征西将军,副车骑将军窦宪,击北匈奴,大破之,封美阳侯。是封美阳侯以击北匈奴之功。考《和帝纪》、《窦宪传》,北伐匈奴,在永元元年,则《秉传》之误无疑。且章和在永元前,何得谓永元元年封彰侯,章和二年封美阳,其误更不待辨。其水又南流注于渭。朱此下杂入渭水,又东径郿坞南至其愚如此共五十三字,全、赵同。戴移前与渭水东径郿县故城南相比次。渭水又东朱又讹作之,全、赵、戴改。洛谷之水,出其南山洛谷。会贞按:《通鉴》魏甘露二年,《注》引此作骆谷。《蜀志 姜维传》、《魏志 曹爽传》并作骆谷。《地形志》,美阳有骆谷。《通典》,美原有骆谷关。《长安志》,洛谷在盩厔县南三十里,有道入洋州。洛谷互见《沔水上》。北流径长城西,魏甘露二年,蜀遣姜维出洛谷,围长城,朱二年作三年,全、赵、戴同。会贞按:《蜀志 后主传》,姜维出骆谷,在延熙二十年,景耀元年还。《姜维传》同。延熙二十年当魏甘露二年,景耀元年当甘露三年,是维于二年出,三年还。此三年为二年之误,今订。又《维传》云,时魏司马望、邓艾皆军于长城。《魏志 艾传》亦云,拒维于长城。维未围长城也。郦氏抄变其文,于情事稍戾。即斯地也。

又北流注于渭。朱脱此句,全、赵、戴同。守敬按:《通鉴》魏甘露二年,《注》引郦《注》有此句,今增。

又东,芒水从南来流注之。

芒水出南山芒谷,朱无山字,赵增云:南下落山字,谓终南山也。宋敏求《长安志》校补。守敬按:

《御览》一百八十五、《通鉴》魏甘露二年《注》引此,并有山字。北流径玉女房,[一九]水侧山际有石室,世谓之玉女房。守敬按:《长安志》,玉女洞在盩厔县南三十里,洞门崇四尺,阔三尺。《盩厔县志》,玉女洞在黑水谷中。芒水又北径盩厔县之竹圃中,守敬按:《史记 货殖传》,渭川千亩竹。《汉志》秦有鄠、杜竹林。《长安志》引《晋地道记》,司竹都尉治鄠县,其园周百里,以供国用。合之汉诏称盩厔芒竹,盖自盩厔东连鄠、杜,皆古司竹地,此句但 芒水径竹圃,乃因汉诏为说耳。《隋志》,盩厔县有司竹园。《元和志》,园在县东十五里。《寰宇记》,在县东十二里。亦第指园之西偏言也。盩厔县详下卷。分为二水。[二〇]全以此四字为重文,守敬按:非也。汉冲帝诏曰:赵云:《日知录》幼主谓之冲帝。《水经注》以孺子婴为冲帝。守敬按:《长安志》引此作汉婴子诏曰。翟义作乱于东,霍鸿负倚盩厔芒竹,守敬按:翟方进少子义为东郡太守,恶王莽居摄,乃举兵。三辅闻翟义起,盗贼并发,霍鸿等自称将军。附见《方进传》,此诏传亦载之。即此也。朱也下有其水分为二流六字。赵、戴同。会贞按:此与上分为二水句复,当是衍文。一水东北为枝流,朱水下衍之字,全、赵同,戴删。会贞按:《长安志》引此无之字,但脱流字。枝流详下卷。一水北流注于渭也。朱《笺》曰:旧本、吴本俱缺此《注》。谢耳伯据宋本补。

校记

[一]「斜水则言出斜谷,不以为出此山」按:杨说非。检《寰宇记》卷百三十三褒城县下实云:「褒水源出此山」,「斜水源并出西北衙岭山」;《寰宇记》卷三十郿县下则云:「斜水出斜谷」。《疏》漏检卷百三十三。

[二]「北历斜谷」按:《郡国志》,武功有斜谷。《注》引《西征赋 注》曰:「褒斜谷,在长安西南,南口褒,北口斜,长百七十里,其水南流。」

[三]「《御览》引作孟玉」按:影宋本《御览》仍作「琰」,不误。张澍辑《诸葛武侯集》,「琰」字存半作「玉」,因避清嘉庆帝讳,刊去其半。

[四]「斜水出衙岭北,至郿注渭」按:《汉志》「岭」下有「山」字,《注》字作「入」。郦氏钞变其文。

[五]「《文选 张衡<西京赋>》、潘岳《西征赋》均作太一」按:此二者非佳证,不必引。《赋》中终南太一为一山,李善《注》已明辨之云:「终南,南山之总名,太一,一山之别号耳。是二山非一山也。」故郦氏引杜预说以明古文之非是。

[六]「不得鼓角鼓,角则疾风雨至」按:《寰宇记》「至」上有「立」字,《御览》、《长安志》十四「至」上有「兼」字。《注》文当作「不得鸣鼓角,鸣鼓角则疾风暴雨兼至」。

[七]「杜彦达」按:《寰宇记》二十七武功县下作「彦达」。

[八]「终如……言矣」按:《大典》本钞脱「其」字,戴盖据《大典》本删。(原文「终如其言矣。戴删其字,非。」今据台北本删「其」字及「戴删其字非」,并增「赵有其字」。)

[九]「《地形志》,美阳有姜嫄庙」按:《地形志》雍州扶风郡有美阳县,无注。岐州武功郡亦有美阳,《注》云:「有岐山、太白山、美原庙。」今标点本校记引温校:「美原疑即姜嫄。」校记云:「杨《疏》于《渭水》篇此条下引《地形志》作姜嫄庙,无说。」

[一〇]「《元和志》,姜嫄祠、后稷祠,并在武功县西南二十二里」按:《元和志》与《长安志》同,武功县下云后稷祠在县西南二十三里,姜嫄祠在县西南二十二里。「并」字误,当删。

[一一]「当为理寝 」按:诸本皆作「寝冤」,惟《大典》本作「侵冤」,作「侵」是也。今据订。戴氏据《大典》本改字不少,独于此未敢,何耶?又《长安志》引此《注》:害良善作「害」字,不作「杀」:亭遂清安作「清晏」。

[一二]「《汉志》,右扶风武功县有淮水祠,疑雍水祠之误」按:今标点本「淮」字校改为「褒」,当据上文。然淮、雍形近易讹,无缘为「褒」字之误,存疑。

[一三]「细核赵本实止四百一十九字,全、戴皆有增加,故字数各异」按:戴氏云:共四百三十七字,近刻脱落,据原本补。今细核《大典》本实四百二十字,其多出之十七字,则戴氏所增而《大典》本所无者也。

[一四]「文帝改镇为岐州」按:《寰宇记》三十凤翔府下文,此「文帝」即孝文帝拓跋宏。

[一五]「雍有五畤……赵云:按此《注》有讹误……此足以释赵氏畦畤在雍之疑矣」按:雍五畤,《封禅书》有明文曰:孝文十三年,「有司议增雍五畤路车各一乘驾被具,西畤畦畤禺车各一乘,禺马四匹驾被具」。据此则西畤、畦畤俱在五畤之列。十五年夏四月,《封禅书》又记:「文帝始郊见雍五畤。」(《郊祀志》则云幸雍郊见五畤,更是在雍之证。)五畤者,秦旧四帝,有白、青、黄、赤。汉高立黑帝祠,命曰北畤。小司马《索隐》云:「四畤,据秦旧而言也。」是也。顾祖禹说可从。

[一六]「盖本当作弥流,郦氏好奇,变称米流也」按:熊说无据。此或名米流川, 在小横水之下,无由远取《邶风》为目,不得以郦氏好奇变称自圆其说,熊《疏》中往往有之,读者当更求其确解。

[一七]「地属杜阳」按:阮校本郑氏《周南召南谱》云:「周召者,《禹贡》雍州岐山之阳地名,今属右扶风美阳县,地形险阻而厚田肥美。」《疏》引《诗谱》未尽依原文。孔氏《正义》云「美阳,本或作杜阳」。按《志》扶风自别有杜阳县,而岐山在美阳,不作在杜阳,作『杜』者误也。《疏》引文未细检。

[一八]「《通典》,美阳治中水乡」按:《通典》无此文。杨氏盖转引《方舆纪要》五十四,美阳城条下有:「杜佑曰,美阳治中水乡,城西即中亭川。」

[一九]「北流径玉女房」按:沈钦韩《疏证》云:苏轼《仙游潭》诗自注云,「中兴寺中有玉女洞,洞中有飞泉,甚甘。」按《名胜志》:五福山在盩厔县东南四十里,越十里为玉女洞。

[二〇]「分为二水」按:全以此四字为重文。杨氏非之。而郦《注》引汉冲帝诏至「即此也」下朱本

有「其水分为二流」六字,熊氏谓与上「分为二水」句复,当是衍文而删之。今按:全氏是而《疏》非也。《注》引汉冲帝诏,所以释上文之竹圃,至「即此也」释竹圃讫。于是接 其水分为二流,文从字顺。虽汉诏为《注》中《注》,但必非全氏而删应有之「其水分为二流」六字,而「分为二水」四字遥隔在前,文气不接。如必欲删此六字,则当移「分为二水」四字于「即此也」之下,究不如删此四字而仍存六字为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