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现实农民企业家
14031500000049

第49章 摆局

孙建平第二天就去县里,跟陈卫星两个人踩一辆自行车,轮流着骑。

江南垟的田野,一片的葱茏,充满无限的生机。这片广袤的土地,延伸着他们童年以来的所有美好记忆。

只是,他不再爬到大树杈上看田野落日与村庄炊烟,也不会在收割后的野地里奔跑放风筝,更不会傻呆呆地坐在田头梦想着戚美丽的倩影。

原野风起处,孙建平与陈卫星火急火燎地踩着自行车,一路穿过一个个村庄,往着县城奔去。现在他心中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要在生意的河流里捉条大鱼。

两人到了县城以后,并没有去第二分厂找赵卫国,而是直接就跑县府大院找工商企业管理局的沈局长。

县府大门口的两个警卫,记得孙建平,一见到他到来,就打招呼:“孙模范,又来办事啊!登记一下,就进去吧。”

“有没有看到工商局的沈局长啊?”孙建平象是见了熟人般地打招呼,“我就找他办事!”

警卫说:“你来的不巧,我看到他开着老吉普车早上就出去了!还没回来!”

孙建平看看大门口,笑道:“吉普车是往左边,还是往右边开啊!”

警卫笑道:“这个左右也有用啊!我看到他是往右边街道拐的弯。”

“谢啦!那就先不进门了!我到街上看能不能碰到他!”孙建平拉了陈卫星,骑上自行车就往右边的街上冲过去。

他知道工业局与农业局都往右走,有可能这沈局长跑工业局或是农业局去了。

正兴冲冲地来到工业局的临街门口,却看到宋厂长拿着公文包,推着眼镜架从里边出来。孙建平喘着气,笑道:“宋厂长,你这是在迎接我呀!怎么会知道我来这儿!”

宋厂长说:“来得正好。这不我正向郭局长和沈局长汇报了第二分厂的事,他还提起你,让我捎话约你见个面呢!嘿嘿,我还没出门就撞上你,吉星高照啊!”

孙建平一听两位局长在楼上,毫不客气地就往里走,宋厂长忙转身在前头带路。

其实呢,宋厂长早上来向郭局长汇报第二分厂是怎么回事时,郭局长就约了沈局长,一起听老宋把情况说个清楚。现在两位局长正在喝茶聊天,谈论如何以县副食品厂下设两个分厂成功为例,弄个县里乡镇企业改革的大提案。

只所以找乡镇企业下手呢,原因很简单,大部分乡镇企业都处于半关闭状态,而企业性质靠不上真正的地方小国营,只能属于乡镇集体性质。可是乡镇企业的领导,又都不觉得自已是乡镇集体,而是带着国营的味道,因为有乡镇的政府部门撑着门面。

乡镇企业领导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只要靠着求着政府,企业就能讨点活干,就能讨点好处,有个基本的活法,实质就是靠国家。而且乡镇企业的领导干部编制,大多是事业编制。这样就更难搞清企业的性质了。

这种定性与事实的关系,也正是需要厘清的时候,县局也正头痛得紧。

财政很吃紧,贫困县的帽子还戴着呢!又搞一批乡镇企业想吃点公粮,那岂不是拖国家的后腿嘛。

怎么样把乡镇企业剥离出去,政府扶持,但让其自身自灭,这是县里多次开会定的调。也是郭局与沈局他们,努力争辩得到的结果。

剥离是个大难题,会受到很多人的反对,主要是关系到大批乡镇企业领导与职工的切身利益问题。

要把事情解决好,方案是定了一大堆,但都容易引起矛盾冲突,所以一直没有一个完整的方案,一个有说服力的方案。

现在,他们看到了救命稻草。

那就是县副食品厂,这个带有地方国营性质的亏损企业,人员从最初的五十多号人,到现在留下的十多号人,本应逐步关门。现在经孙建平一捣鼓,总厂变成下设二个分厂,扭亏为盈,利润节节攀升,不但起死回生,而且更为强健。

这个成功先例,就是推广的范本,就是救命稻草。乡镇企业的乱摊子,这回看来可以收拾得齐整,不但可以活下来,而且能为国家创更多的利税。

郭局长与沈局长都想到一处去了,他们准备找孙建平谈谈,主要是看看这站在生产第一线的年青人到底是怎么想的,是不是有更多不一样的想法。

刚才送走宋厂长后,两人正聊着给宋厂长的捎话,那孙建平会不会来县里,如果不来就找他去。

“郭局长、沈局长,我又返回来了!”宋厂长大大咧咧地推着郭局长办公室的门,也不敲就进去了,“你们要的人我带来了嘛!”

“呀,说曹操,曹操就到!”郭局长与沈局长从沙发上站起来,觉得不可思议,怀疑这老宋是不是来汇报的时候,就是带着沈建平一起来的,只是让他在楼下候着。

孙建平解释说,自已起大早,一路从球山村跑过来的。自已也不是曹操,见笑了,顶多是个臭禆将。

“比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来了!正好商量!”沈局长很是客气,提了开水瓶要倒茶。宋厂长见了忙着接过来,给两位局长重新加水,又倒了三杯水,孙建平、陈卫星与自个儿各一杯。

重新坐定后,郭局长道:“建平啊,你一大早往县城跑,该不是找我有事相求吧!”

“郭局长真是诸葛亮,一猜就知道孙建平找您办事来了!”陈卫星怯怯地插话。

“真找我啊,先说你的事吧。”郭局长端着茶怀,一副悠闲的样子,他现在一点也不急,想找什么人,就来什么人,方便得很嘛。

孙建平先看了一眼沈局长,恭敬地道:“托两位局长的福,我的副食品分厂,就着麻雀店生意,现在是双班倒地生产啊,利润非常稳定!看来交机器折旧与管理税费什么的,都不打紧。”

沈局长笑道:“建平,这不又开了第二分厂嘛!老宋说也是你的主意,是不是?”

“正是,我从省城回来,刚到球山村呢,他把第二分厂的工人都招收好了。”宋厂长忙着应话,他想第二分厂这个决定,万一有个闪失,也好脱离这层关系,自已其实是个局外人。

孙建平紧张地呷了口茶水,笑道:“第二分厂,是我同学签的协议,跟我的一模一样,不违反县里的意思吧?”

郭局长拿眼瞧着三个人,平静地道:“有问题,你那第二分厂也是双班倒,我们去厂里查过了。这么忙碌生产出来的糕点,量很大哦!到底销到哪里去了?”

“两位领导,我是负责第二分厂销售的。不瞒领导,我们的货是卖给除了东沙与西沙以外的江南垟乡下村庄里。”陈卫星显然非常紧张,想抽出烟来递给领导,但摸了两回口袋,还是没有摸出来,“是几个村里的村民,他们用小火轮买了货,运到乡下村里,沿着河埠头叫卖。生意特好,第二分厂都来不及生产。”

沈局长与郭局长相视一笑。

宋厂长一直也是不知销售渠道,这一听也是吃了一惊,不知道这种销售会不会挨批。

沈局长道:“陈卫星是吧,以前你送给我的关于在农村开大百货商店的可行性报告,现在还在我的文件柜里呢!想不到啊,虽然只是一个糕点品种,你的大百货,范围占住了整个江南垟嘛!”

“哪里,哪里!大百货这事,我不敢的。这个小火轮,到各个村庄河埠头去卖啊,就象农民们卖菜一样嘛!沈局长您说是不是啊!”陈卫星终于摸出了烟,但不敢递给两位局长,只是递了一根给宋厂长,自已也在嘴里咬了一根,点了火柴,抖抖的勉强凑着了火。

郭局长见陈卫星要把烟装回口袋,用手示意自已也来一根,他一伸手拿了两根,递一根给沈局长,拿出火柴点了。陈卫星忙着又递一根给孙建平抽。

五个人一吸烟,满屋的烟雾缭绕,郭局长亲自去打开了两扇临街的窗户。

郭局长道:“你们几个青年人啊!这思路真是怪得很!不过这事情,都让你们给搞起来了嘛,还真是不错!”

沈局长说:“建平,其实呢,我们今天不是向你兴师问罪。只是任何一步决策,不管有没有先例,都得先汇报一下,知道嘛!我们可不是搞官僚主义那一套,这么大的事,总得先衡量一下,要考虑它的影响嘛!我们也好替这个厂,替你们把把方向!”

“对对,领导批评的是!”宋厂长推着眼镜架,象要逃跑的兔子,双眼带着点惶恐,同时支愣起耳朵,看着两位局长。

郭局长一手拿着烟,一手端着茶,在旁边插话道:“沈局啊,改革,总得要实验一下嘛!这个沟通管理的环节呢,是出了点问题,不过不要紧,改过来就好了嘛!现在啊,我倒觉得应该搞一片实验田,要做就做大一点。一个厂的成功,说不定是偶然,如果一大片厂都能成功,那才是真的成功。”

沈局长接话道:“我也在考虑这个事啊!建平,索性这样,给你们一个任务,将功补过。我们呢,正准备向县里提方案,把全县一部分劣质乡镇企业,都模仿你们厂的模式改革。你们回去,好好考虑一下,让老宋执笔,写个正式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