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烟台饮食文化纵览
12947700000005

第5章 烟台饮食文化(4)

战国至秦代,齐国都城临淄是全国最大的都市之一,城内有集中的工商业区,并且有相当规模的铸币、铁器作坊和商铺。苏秦形容临淄的繁华情况,用了“车彀击,人肩摩,连袄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史记·苏秦列传》)的语句。高度发达的经济条件,催生了齐鲁高度发达的饮食文化。据《盐铁论·散不足》记载:“民间酒席,肴旅重叠,燔炙满案,鲕鳖脍鲤,麂、卵、鹌鹑、橙枸、鲐醴醢醯,众物杂味,宾昏酒席,接连相因,析酲大半,弃事相随。”当时市井饮食业也已是“熟食遍列,肴旅成市……”的热闹景象,以齐国风味为代表的山东菜系渐露趋形。而秦统一六国之后,齐国的饮食文化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翁伯以贩脂而倾县邑;张氏以卖浆而逾侈;质氏以酒削而鼎食;浊氏以胃脯而连骑;张里以马医而击钟”(见《汉书·食贷志》)。当时齐国胶东一带,则借助渔盐之利,富甲一方,其饮食业之发达更是不言而喻。

徐福东渡时,率领的童男童女和能工巧匠,大部分来自齐鲁各地。他们把秦代山东半岛的科技文化和铁制工具、耕作技术带到了日本,使日本的农业生产发生了质的飞跃。徐福带去的农业技术人员教日本人开荒种地,浇水施肥,锄地松土等,还帮助他们兴修水利工程,保证了水稻等农作物的丰收。农业生产的发展,不仅解决了长期以来折磨日本人的饥饿问题,还使粮食有了剩余,使日本社会从渔猎采集经济转为农耕经济,人们开始由高山森林向平原地区迁徙,从而过上了定居生活。

另外,徐褔东渡时,不仅带去了铁锅、铁铲、铁勺等烹调工具,而且还带去了中国当时最先进的齐鲁饮食文化。他们向当地的日本人传授食物的烹制方法,教他们制作精美的食物,使日本社会较早的进入了饮食文明社会。因此,日本人民视徐褔为圣贤,尊其为食神,2000多年来一直受到隆重的祭祀,世世代代缅怀其为日本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传播做出的杰出贡献。

三、自我升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齐鲁饮食文化

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产生高度发达的文化环境。战国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汇聚于齐国,各种思想潮流互相争鸣、互相交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在百家争鸣中,各种学说又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形成风格各异的学派,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对齐人影响极大。通过各种文化的交流,他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促进了自身文化的发展。同样,徐福东渡之前,集结了大量山东各地的水手和工匠,他们把山东各地不同风格的饮食文化聚集到一起,促进了齐鲁饮食文化的自身交流。据有关史料记载,徐福东渡前曾在胶东琅琊、龙口等地驻留达数年之久,他所招募的人员不仅将家乡的烹饪原料、饮食习俗等带到了胶东等地,还通过自己的家人、乡邻等将胶东的饮食习俗传到了山东各地。这样就大大加强了齐鲁各地的饮食流派的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齐鲁风味在历史上第一次有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契机,最终达到自成一派的境界,形成了风格明显的齐鲁饮食文化。

总之,徐福大规模东渡海外,是中国人民尤其是山东人民早期认识世界、创造海外交流的一次成功尝试,是博大精深的齐鲁饮食文化在秦代历史舞台的一次大展示,是中国饮食文明向周边国家的第一次大输出,对齐鲁饮食文化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胶东饮食文化的理性思考

近年来,胶东饮食文化的研究一直是齐鲁饮食文化研究的热点,其覆盖面之广、参与人员之众、跨越时间之长、研究成果之多,可谓史无前例,使人自然而然的视其为胶东饮食文化的复兴。但毋庸讳言,这种种“文化现象”只是表面的热闹,并没有真正上升到文化的角度和理性的层面去思考。在当代条件下,运用历史同现实相统一的方法对胶东饮食文化的文化特质、美学风格、蕴含的人文精神做一个系统的梳理,以揭示其本质的内涵和特征,也许会更有利于胶东饮食文化今后的发展。

一、地理环境对胶东饮食文化的内在影响

对于“胶东饮食文化”的界定,理论界争议较少,其涉及范畴包括食物原料的开发与利用、饮食的生产与消费、饮食的哲学与历史、当地的民风食俗、饮食文化的审美活动等等,可谓包罗万象。

研究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古今中外都有人论及,而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则是近几年的事。我们研究一个地域的文化和饮食之间的关系时,不能把地理环境仅仅看成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它涉及到该地域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历史等诸多方面。

要论述环境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人类的早期,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制约着物质生产的方式和生活方式,从而对人们的精神气质、文化心态产生直接的影响。“文化是与人相伴而生的,文化是人化的过程和结果,文化是人类化的外在形象表现,人化是文化的内在本质”。毫无疑义,这种影响也包括对胶东饮食文化的影响。

二、胶东饮食的文化精神

文化精神,或者是说由什么构成了胶东地域饮食文化的特质?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比较困难的。因为我们尽管讨论的只是胶东饮食文化,但绝对不能抛开整个齐鲁文化的影响来孤立地研究。固然,胶东作为一个特殊的地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会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即表现为它对自身及其所处世界的价值态度。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人的文化气质,在西周开始定型,经过春秋时期,演化为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或者叫“基本人格”。到两汉时期,经过融合以后,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并表现出独特的精神气质。也是在这一时期,胶东饮食文化赋予了自己特殊的内涵。

首先,胶东饮食文化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人才辈出的时代。在此期间,齐鲁大地涌现出一大批贤哲圣人,他们为寻求天下大治、富国强民之道,开宗立派,标新立异,纷纷构建自己的思想体系。这些理论体系之间又相互渗透与扩展,形成了齐鲁文化的主体内容和鲜明特色。而当时胶东等地恰好处于这种百家争鸣、改革开放的前沿,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无形中都受到影响。各种外来文化的浸染和融合,使胶东饮食文化一次次得到熏陶和洗礼,又一次次得到升华和提高。在经历了各种饮食文化的交汇后,兼收并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这种多源的基因,也赋予了胶东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前一时期,烟台当地的平面媒体《今晨六点》搞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其要旨是其他菜系进入烟台市场是不是正常的问题,许多人包括某些专家、学者,都认为这是烟台餐饮业的奇耻大辱,是标志胶东鲁菜市场衰退的重要事件。如果他们了解胶东饮食文化与生俱来的这种本性,就不会吹毛求疵,发出这种论调了。

当然,胶东饮食文化的包容性并不是“包来全容”,而是有其选择,吸取其精华,剔取其糟粕,最终的结果是,自身得到滋养,产生了质的飞跃,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其二,胶东饮食文化蕴含着“以人为本”的思想。《汉书·地理志》中说:“初,太公治齐,修道术,尊贤智,赏有功,故至今其士多好经术,矝功名,舒缓阔达而足智……”《管子》亦云:“以人为本”,形成了齐文化中亲人重民的思想内核,这种人本文化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人为导向,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

“人本思想”对胶东饮食文化的最大影响就是重视人才,形成了胶东饮食业人才济济的大好局面。千百年来,胶东等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学有真传、身怀绝技的厨艺人员,有些村镇还产生过许多烹饪世家和烹饪村庄。这些出自“鲁菜之乡”的名师高厨,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餐饮舞台上,展示着自己非凡的技艺,显露着聪明才智,成为胶东饮食文化的杰出代表。

其三,胶东饮食文化具有“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文化内核。前面我们介绍过,胶东饮食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处在不断变革之中,因为它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决定了“改革开放则兴,闭门锁国则亡”的境地,因此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因时变革”、与时俱进的文化传统。

三、胶东饮食文化的美学特征

对胶东饮食文化美学特征的研究,一直是胶东饮食文化研究的空白,笔者在这里不揣冒昧,姑妄论之,以请方家指正。

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我们可以把山东分为三个特色较为鲜明的饮食文化区域,古运河文化饮食区、齐鲁文化饮食区和海洋文化饮食区。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又形成了不同的饮食美学风格,这为整个文化界所公认。胶东饮食文化作为典型的海洋饮食文化类型,其特点十分突出,地处沿海,口味偏于清淡,平时喜食鱼虾海鲜,注重原汁原味,烹饪时轻油腻、轻调料,口感清鲜脆嫩,味道平和纯正,色香味形俱佳。

首先,胶东饮食文化的美学特征在于追求自然之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精神,是自觉表现自然之美的主要文化根源。中国古代文化在与自然的亲近和交流中体验到自然之美,并通过领略自然美来抒写自己的真实性情和文化情怀,而这点在胶东饮食上表现得尤为突出。胶东人的饮食以突出原料的本味为主,很少表现“外加之味”,使“一物各呈一性,一菜各献一味”,达到以味媚客的效果。值得指出的是,有的人认为突出本味就是把菜肴放在锅里“蒸蒸”“煮煮”,就是粗制滥造,这是一种严重的误解。突出本味就是追求原料自然的内在之美,是返朴归真,是味觉审美艺术的最高境界。大家都知道,任何一种艺术,只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后,才能返朴归真,“治大国若烹小鲜”,“大味必淡”,可谓至理名言。

其次,胶东饮食文化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的色彩。胶东濒临东海和渤海,早期生活在沿海的东夷人,以渔猎为生,缥缈无际、变幻莫测的大海,既给他们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海啸风暴也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风平浪静时,又可能看到海市蜃楼等奇观,给海边的人们提供了无尽的联想。因此,胶东等地产生了许多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美丽神话,其中著名的有“少昊鸟国”、“归墟神话”、“海中神山”、“帝俊神话”、“精卫填海”等,这种人文传统也影响到胶东饮食文化的美学风格。近年来,胶东北庄遗址出土的鸟首陶鬶、红褐陶鬶、鸟喙型鼎足等文物资料也印证了这一点。浪漫的风格在胶东饮食生活中表现得无处不在,譬如说胶东的面塑,形象夸张,描画精美,想象丰富,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龙凤麒麟、海神天仙,都可以通过面塑这种文化形式表现出来,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浪漫色彩。

胶东饮食文化也蕴含着壮丽之美的成分。著名青年饮食文化学者、四川烹饪专科学校高海薇教授在纵论四大菜系的气质时,认为鲁菜可用“贵气”来概括。他认为,鲁菜的贵气绝非仅仅由于悠久的历史,或是孔子、孟子这些在传统文化中极具分量人物的言论,更由于定都北京的皇戚贵族们日常饮食受鲁菜的影响极深,许多御厨来自山东,许多宫廷名菜源自山东,从而使鲁菜独占“贵气”两字。诚哉斯言!胶东饮食兼收山海之灵气,又受儒家文化之润泽,得益于富饶物产之便利,形成了制作精细、清鲜脆爽、淡雅细腻的风格,先后进入明清宫廷,成为御膳支柱,又经过皇家文化的熏陶、锤炼和提高,才具有了“大方高贵而不小家子气,堂堂正正而不走偏锋,它是普遍的水准高,而不是以一两样偏颇之味作号召”的特点,俯视群雄,成为北方菜的霸主,自然而然也就具有了一种壮丽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