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看这本书,能帮你掌握学习法则
12896600000002

第2章 明确学习的目标和态度(2)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旦在工作和学习中碰到难题,感到自己缺乏相应的解决之道时,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冲动,这种情况多次反复,求知的动力就逐渐转化为人的内在的求知欲,这种求知欲能够促使人们在无数个人生成长阶段中,不遗余力地地探究未知的知识领域。

求知欲在中小学生身上表现尤为突出,是一种可贵的主动求知的表现。

1.求知欲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一个求知欲强烈的人,总是用好奇的目光注视着周围世界的一切事物,从中捕捉自己需要的奇妙的“猎物”、获取新的知识。最为典型的人物,就是爱因斯坦了。

爱因斯坦小时候,他的父亲给他买来一个小罗盘做玩具。他拿到这个玩具,像所有喜爱玩具的孩子一样,立刻手舞足蹈起来。一个下午,他都闷在房间,对那个玩具摆弄来摆弄去爱不释手。忽然,爱因斯坦的眼睛被玻璃下面轻轻抖动的那根红色小针吸引住了。他把罗盘翻转过来,倒转过去,可罗盘下的那根小红针,老是指着原来的方向不变。这样他分外好奇,百思不得其解,便拿着罗盘,跑去地问父亲:“爸爸,这根小红针怎么老是不变方向呢?”父亲没有马上回答他的提问,而是对他说:“你再好好思考思考。”就这样,一个小罗盘唤起了这位未来科学家探索事物原委的好奇心,让他在未来科学探索的道路上,走得更加久远。

可见,求知欲具有神奇的效力,它能激发起我们学习的热情和毅力。

2.求知欲促使博思好问

求知欲强的人,思维活跃,爱提问题。

我国着名教育家马相伯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时有这样一段话:“我在儿童时代喜欢仰观天象,并且喜欢追究天象的根源,当万里无云的时候,我总喜欢看月亮。我每天晚上看月亮,竟看得发狂。有一次在月亮底下拼命追赶它,但终是徒劳,又有一次我登上桌子开窗,拿着一根手杆去敲月亮,但仍是落空!因此我向长辈发出许多疑问:月亮是活的吗?月儿生在哪儿?到了初三、四或二十四五时,我又要问:‘为什么只剩一半了呢?那半个哪儿去了呢?’”

没错,只要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问题,好问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也能促进大脑的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3.求知欲是创造的源泉

一个人,只有他对事物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积极思考如何付诸行动去探索,才会逐步开启智慧之门。许多大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起始于对事物的好奇和探索。

瓦特对“开水壶盖跳动”的好奇,驱使他发明了蒸汽机;富兰克林由于发现“毛皮摩擦过后玻璃棒能吸引纸屑、头发”,而发明了电。太多的事例证明了求知欲的伟大力量。

一点不假,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是创造成功的开端和必要条件,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我们只有激发和培养自己的求知欲,才能够使自己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更加主动,也更快乐。

【开心一刻】某考察团到一个学校访问,临走时一行10人站在校门口准备照相留念,一个同学刚好路过,考察团其中一人拿着照相机对他说:“小兄弟,来照个像吧。”

这位同学大喜,高兴地跑到10个人旁边站着等说“茄子”。

名人轶事 詹姆斯·瓦特是英国着名的发明家,是工业革命时期的重要人物。他对当时已出现的蒸汽机原始雏形作了一系列的重大改进,发明了单缸单动式和单缸双动式蒸汽机,提高了蒸汽机的热效率和运行可靠性,对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他改良了蒸汽机、发明了气压表、汽动锤。他的创造精神、超人的才能和不懈的钻研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

为了自己而学习

在很多老师的眼中,他们都把学生分为不同的等级:好学生、差学生、听话的学生和难管教的学生等等,同样,学生也经常把老师按照一定的等级进行排列:最喜欢的老师,比较喜欢的老师,没什么感觉的老师,讨厌的老师等等。

不喜欢老师,这也可以理解,这并不是对老师的冒犯,因为人人都是有感情的,只要一接触,自然就会产生好恶之情感。可是我们可能也会出现情绪偏激的时候,即:不喜欢某个老师,由于对这个老师的反感或恐惧,只要一上这个老师的课思想就开小差,精力不能集中,这是因为我们已经对这个这个老师形成了心理抵触,不愿意听他的声音甚至不愿见到他。

我们在学习中也会发现这样的例子:有不少同学在为老师而学习。倘若这个老师对他们好,他们就会很有信心、热情倍增甚至废寝忘食。因为他们崇拜老师,把老师当作保护神,所以老师所说的每一句话他们都言听计从。

当然,老师也会喜欢这种学生,但老师还是会严格要求这些学生的,所以当这些学生出现不良行为之后,老师同样会给予批评。比如,因为不没有下功夫而没考好,老师当然会批评了。可是如果你是为了老师,就可能会受不了,觉得自己过去的努力都白费了,认为老师不再喜欢你了。

那些为了老师而学习的同学,他们往往把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看得非常重要。有时甚至成了研究老师心理活动的专家。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姿势,他们都会想半天,老师是不是对我不好了?是不是对我有意见了?其实这些做法正好表明了他们对老师的依赖,表明这类同学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还不够强。

当然,像这样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在我们同学之间是普遍存在的。可是无论怎么样,我们要明白,学习要依靠的是自己,老师的讲课只能是我们获取知识的一个重要手段。我们也要发挥自己的主动作用。所以,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与此同时,也不要忘记自己的努力很重要,要及时进行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和查阅资料等这些事务,这都要我们亲自完成,我们要将依赖老师的习惯彻底改变掉,要学会依靠我们自己。

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不喜欢的老师时,首先要保持头脑的冷静,想想自己究竟是不喜欢他的哪个方面?是老师的打扮让我们讨厌呢?还是他的行为举止让我们讨厌?或者是他这样的教授方式我们不能接受。不喜欢一个人的原因往往是很多的,我们通常总会因为不喜欢一个人的某一方面就会对这个人的进行全盘否定。在通常情况下,我们不会不喜欢老师所教授的知识,因为知识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不会招惹你去讨厌它。倘若我们说“我根本就不喜欢数学”或“我根本就不喜欢语文”,那只能说明我们对这些科目没有兴趣。

所以,我们明白道理:老师和老师所讲的知识是不一样的。我们来到学校就是为了学习知识的,而同样的道理,老师来到学校是为了传播知识的。我们可以对老师有好恶之感,可是不能对老师多传授的知识产生好恶之情;我们对老师可以有好的印象,也可以有坏的印象,可是对知识则没有什么不同的印象。老师可以离开我们,而知识是我们的,它是储存在我们大脑中的财富;老师对我们而言是短暂的,但是我们所学到的知识是永恒的。所以,我们可以不喜欢老师,但倘若拒绝学习知识那就是大错而特错了。

当我们弄明白了这两件事之间的关系,这回就要想该怎么提高自己的地学习成绩了,所以,我们就应该想办法把“不喜欢”变成“喜欢”。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就可以去找老师谈话。倘若觉得不好意思,那也可以采用写信的方式和老师进行交谈,把我们自己的想法讲给老师听听。让老师有个了解我们的机会,同时也能让我们知道老师的想法。这样,双方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于是,偏见也会渐渐消失的。所以,我们对老师的偏见主要就是沟通不当或缺少沟通而造成的。其实在很多时候,当沟通进行的很顺利,那矛盾也就随之而解决了。

最后,我们还要明白,在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老师其实只是一个外在条件,学习的本质给我们自己增加本领,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要总把理由往老师身上推,而要先从自己身上出发查找问题的症结所在。

【开心一刻】一对夫妇下午在家门口捡到一封信,是寄给他们的,打开一看:“今天我请你们看电影,算我们之间认识一周年。”信没有署名,夫妇感到很奇怪,但是晚上还是拿着信里面的两张电影票去看电影了。等电影结束回到家里时,发现家中的贵重物品已经被洗劫一空,在桌子上面有一张纸条:你们知道是谁请你们看电影了吧。

名人轶事 高尔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代表作《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高尔基出生在一个贫穷的木工家庭,在许多地方边流浪工作边自学,早年由于他生活困顿,总是拿起什么书就读,通过对各种书籍的广泛阅读,他觉得“正派的书固然好,坏的魔道书也好,念得越多越好,要把所有的书都念过,才能找到好书。”书是通过自己读过之后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除此之外,高尔基读书还很虚心,经常和人交流,看别人是什么看法,他还把从书中读到的人生哲理拿到生活中去检验,以判断自己的看法是否真确。他就是通过这样的读书方法成为一位伟大的作家。

虚心求教他人

古人告诫我们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自己最清楚你自己学过的东西是否已经掌握。如果不懂要敢于承认,也许你的父母或老师会因为你没有学会而生气,但请你理解,他们希望你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如果你不懂装懂最终的受害者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不懂的时候,你可以去请教老师,因为在你的身上,老师可以看到你优良的学习作风,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积极进取的学习激情和更多的对成长的渴望,他们会为有你这样一个学生而自豪。

不懂装懂的人很多,而为了弄懂一个问题煞费苦心的人也很多。

盛唐时期,一个叫魏万的人为了向李白求教,一直从山东的沙丘,追到河南的梁国,可当他听说李白已不在梁国时,心里怅然若失。有人劝他吴越太大,李白行踪不定,还是回家吧,但魏万却说:“我找不到李翰林就不回家。”劝他的人见他心意已定就告诉了他李白的游历计划。魏万按照此人告知的路线,从吴地一直追到越地,最后到广陵才见到李白。当李白得知他为学诗先后走了五六千里路时,被感动了,便把自己写诗的经验全都教给了魏万。在李白的帮助下,魏万进步神速,那首《金陵酬谢翰林谪仙子》一诗就受到了许多名家的赞扬。

魏万的苦心求教,让他终身受益,因为他知道他想学什么,他忠实于自己的思想,并努力去做了。因此,他才学到了他原来不会的知识,这种求学的精神应该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不懂装懂的人旨在维护自己的自尊心,害怕别人因为自己的无知而被嘲笑,但你要知道假的就是假的,即使你努力掩盖,也无法将假的变成真的,当有一天被戳穿,暴露在别人面前时,自尊将更会显得一文不值。所以,知道自己的不足就要去努力填补,而不是不懂装懂,更不要做出一副才高八斗、傲视群雄的样子,真正的博识者没有这样的姿态。

当今是信息大爆炸时代,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学科分支越来越细,谁也不可能是个“万事通”,谁也不敢保证自己所学的知识一辈子都够用,所以当我们遇到问题时不要不懂装懂,要懂得不知则学,不懂则问,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进步。

【开心一刻】“您的房子一定很小吧,我看得出来。”

“是的,您说的没错,可是您是怎么知道的呢?”

“我发现,您的小狗的尾巴总是上下摆,而不是左右摆。”

名人轶事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司马光小时候最大的缺点就是每天早上赖在床上不起,为此他上学常常迟到,受尽了同学们的嘲笑和先生的责罚,在先生的教导下,他决心改掉睡懒觉这个坏毛病,为了能早早起床不迟到,他在睡觉前喝了满满一肚子水,结果早上没有被憋醒,却尿了床,于是聪明的司马光用圆木头做了一个枕头,早上一翻身,头滑落在床板上,自然惊醒,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刻苦读书,终于成为了大文豪并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