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短篇独俯神思
11333400000001

第1章 序言

“峨城山”飞出的“九妹”

网络真好,把意趣相投的人结集在一起编织生活的灿烂,人生的快乐。与自川相遇,正是如此。不知哪一天,“凭栏望北”走进了我的世界。常常看到他跟帖时的笔力,古体风格,寥寥几句,给人诗化的感觉!相逢是首歌,这歌曲的音符需要共同弹奏才会优美、动听。虽然彼此互不了解,也未曾晤面,甚至对方的容貌没有任何印象,但文字红娘让我们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努力。得知他准备出版《独俯神思》时,甚是欢喜。因自己喜欢读散文,也常常写点文字,所以渴望他的作品。

自川很信赖我,及时发来了《独俯神思》的电子稿。工作忙得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再加上在电脑上读实在不如手捧书卷。所以总是在静悄的凌晨细细品味,读累了揉揉眼睛过一天再读、再回味。读着读着眼前就晃动着作者笔下的镜头。我们年龄相仿,所处的时代相同,所以那些瞬间总是能激荡胸中的涟漪。一种感慨,一种发自内心的体悟油然而生。

这本散文集分为独守灵感、俯视仰视、神游倦怠、思接千载、浪浪归真五集。欣赏这些静默的文字如同在品读自川这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人。我说,自川是一个嗜文字如命的人。他的生命轨迹里记载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对社会的独思,对正能量的赞赏,对黑暗的斥责,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爱憎分明、嫉恶如仇,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他说“既食墨,就得文行天下。”我喜欢这句话。

文集以《峨城山赋》开篇,起初以为“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司空见惯。读完正本文集后才发现作者云集笔墨最多的还是“峨城山”。这山“孤峰千仞,独松倚崖,涛声依旧,云来云去无影踪。通顶两门,庙破墙残,新宁胜境,浩渺长空何处寻?峨城雪霁故纸中,玉树临风接天仙。……”读至此,才发现作者的文功的确很硬。把一个小山竟然描绘得如此大气、灵气,这便是自己的出生地,注定了这辈子与之厮守。

《峨城山不解情缘》作者写道:写作的苦,只有写作的人才能深深地体会到,写作的快乐,也只有写作的人才能深深地体会到。我们是平常人,平凡人,我们能坚定地走自己的路,那底气是什么,就是自信和成功。没有自信,你无法坚持。没有成功,你无法自信。正如老师们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同学们一样,你们有一点小小的长进,老师都给予鼓励,让你们有学得更好的信心,再有后来的优秀和出类拔萃。这一点我深受感同。自己是一位老师,而且是一位教孩子写作的老师。我工作,三点一线;我读书,眼圈发黑;我写作,手指变形。累得顾不上整合自己的文字和思想,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如何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如何让孩子爱上文字、如何让孩子在文字中看到自己的成长。我爱文字,如同自川一样,不同的是他把文字献给了世界,我把文字献给了孩子。可以想象他站在峨城山一次次丈量山的高度,一遍遍回味山的荣辱。每当有了思索,他便会坐在山头,铺开纸卷写下自己对山的怀恋,对家乡的热爱。这些情,不需要伪编,从自川的文字中清晰可见。

“千年陈家沟,万年峨城山”。“山是峨城的山,水是峨城的水,

山水相依造就了陈家沟的美丽。”“往事,往昔,一晃而过,此时的峨城山,如我久未见面的兄弟一样,拥抱着,热烈地。”“在雄伟的天安门前,想象不到故乡路的弱小;在江南水乡,想象不到故乡路的衷肠;在沙漠戈壁,想象不到故乡路的方向。密布血与泪的故乡路,它同样能够抵达天安门、江南水乡,更能在苍苍莽莽中回望。”“真正感受峨峸山,那是我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懂得了如何去欣赏美、发现美、创造美。山依然是山,它一直在教我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永不倒下的人。”

《回家过年》、《夏夜》、《桃之夭夭》、《爸爸的山妈妈的河》等等大量篇幅都与“峨城山”有关。当作者把自己的内心展示出来时怀着一颗纯真、美好的向往,更是揣着对养育自己的“峨城山”的感激、赞美之情。这份情我懂,或许多年后的“落叶归根”就是最真实的诠释。

我不能不说自川是“峨城山”飞出的“九妹”。这“九妹”温柔、贤惠、善良、智慧!他的笔锋让我也悄悄地爱上了这个孕育了无数英豪的“峨城山”。

当然,把自川的散文集集中起来就是一部浮世绘。工作事、家务事、官场、情场、美景,总之人伦情理无所不容,麻辣酸甜样样俱全。这些文字读起来很美,恋恋不舍,回味无穷!

正如《五月的天空》中写道:“不要想总要得到什么,不要想总要拥有什么,不要想总要发生什么奇迹,其实,当所有的这一切发生在目光之外,喧闹依然。我无法想象思绪的深邃到底穿透了多少现实,在白与黑中的行走,能实现多少梦想?该是有活力的时候,如五月,让梦想的枝叶无限的膨胀,然后,来一场狂风暴雨,把尘埃洗却,以光艳的丰姿展现在黑夜。”

读完这部集子,我才真正了解这个巴山汉子,这个峨城山走出来的作家、诗人有着怎样的成长之道。有道是“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放清香”。自川就是这样的勤奋、这样的执著、这样的深情,就像顶寒傲雪的红梅!

文字在自川的心中已铺成了鲜花之道,他一定会沿着这条心爱的路一直走下去。静下思考,生活中还有多少值得我们去追寻、去挖掘、去深虑的事,也许一支笔、一个键盘会与我们相伴至老,这何尝不是一种幸运、一种幸福!

是为序。

李金霞 2013年11月16日凌晨于河南灵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