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70

第70章 一片苦心

争议最大的是谥号了,看起来这是虚名,但所谓名利,名在利前,任何利益都不是无缘无故地产生的,经商不还要讲究个信誉么?这信誉只是名的一种。名利是可以转化的,名声越大,可以获得的利益也就越大。

“文”在历朝历代可以说是最高的谥号了,杨士奇去世的时候,就是谥号文贞。李之郎身为从五品的侍讲学士,就算按正三品的礼部侍郎算,也是万万用不到这种谥号的。可还是那句话,李之郎死得不一般,他是大明开国第一位以死进谏的忠臣!

“文”字勉强确定下来了,后面一个字也争论很久,刚开始有人建议用“愍”,可这个字表示死者是在国遭忧,在国逢难的,现在是仁宣盛世,国家有忧难么?忧难是什么?

只有到了多年以后,刘球被平反,追谥“忠愍”的时候,大家才敢说刘球是在国遭忧的,忧难是什么?忧难自然是奸贼王振。

可现在王振的罪名还没有确定,国家没有忧难,那么,大家只能表示一下同情了。而这个“思”字,在谥号里就是表示同情的意思。

至于李夫人的诰封,其实就是常说的诰命夫人。只是在明朝,一品二品官员的正妻叫夫人,而李应庚追授三品礼部侍郎,其夫人所受诰封,却是叫淑人了。

此时的诰命淑人齐舒正在内堂和儿子商量内阁首辅杨溥的一个建议。因为李应庚乃是杨溥的门生,所以在别人因畏惧王振权势而远离李应庚的时候,杨溥反而赶来对李府勤加照拂,反正他也不怕王振。

正儿八经是不能让别人说世态炎凉,说自己冷酷无情,说自己也是畏惧王振权势如何如何。所以杨溥提议,将自己的孙女杨莺嫁与李之郎为妻。

以李之郎的年龄,其实早就应该成亲了的。还是因为练功,所以李之郎多次坚定地拒绝了各方提亲。虽然说他练的不是童子功,但武当派乃是道家圣地,一向注重养生之道,这童子之身虽然不是必须的,但它确实是大大有利于内功修行。

李应庚也曾劝说过儿子,就算不成亲,你可以先定亲吧?很多媒人也是这个意思,就算你想“晚婚”,好吧,这个时代没有晚婚的潮流,晚婚是要被批判的,可不管别人批判不批判,大家的确是不能强扭着李之郎去成亲;暂不成亲也行,可以先订亲吧?

可李之郎不想成为政治婚姻的牺牲品,说实话,虽然他明知自己摆脱政治婚姻的可能性很低,正妻无论如何也要门当户对吧?但男女双方连面都没见过,这一点让李之郎真心无法接受。他倒不是什么习惯前世的恋爱理念等等,而是害怕万一娶个丑妻进门怎么办?就算妻子貌美如花,可万一是个妒妇怎么办?万一不能贤良淑德怎么办?

媒人的话,他无论如何不敢轻易相信,怎么着也得缩水百分之七十吧?

所以,在李之郎的抗拒下,婚事也就一直拖了下来。为了避免各种非议,李之郎不得不拿出一个很强大的借口:不中举,不成家。

大家看好,我这是以学业为重哈。目标也不高,只是一个举人,而不是进士。若说是进士,那就纯粹成了推脱之词。毕竟中进士不容易,万一你三五十岁了才中进士,难道你还等到三五十岁才娶妻?那不是装逼,而是大大的不孝!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早娶妻,早生子,这才是“王道”,这才是“至理”。

而以李之郎的天才之名,以李应庚的官途影响来看,中个举人就简单多了,手拿把掐的,无论如何也翻不出李之郎的手掌心。李应庚安排儿子明年回乡参加乡试,考取举人,其实主要的原因也是为了儿子的婚事。

李之郎也明白父亲的意思,想想自己明年就十八岁成年了,也该考虑婚事了。不管他前世如何,这一世他多少还是要尊重一下这个世界的习俗和观念,所以他这一次没有抗拒父亲的安排。

可现在,父亲却以一种极其壮烈的方式离开了自己,离开了这个世界。他想完成父亲的安排,更想为父亲报仇。

他知道王振还有几年的奔头,按照前世的历史来看,再过几年,王振就会死于乱军之中,而且会被乱军分尸,死得更要惨。可是,他想亲手杀了王振,亲自为父亲报仇。

因为存了这个心思,所以他便拒绝了杨溥的建议,他不想牵连任何人。对于杨溥,他一直是很尊敬的,更不想牵连这位本该安度晚年的慈善长者。

李夫人很不解,虽然她仍然没有从丧夫的痛苦中走出来,但这并不妨碍她为儿子的前途考虑,对她而言,甚至这可以说是目前的头等大事。丈夫不在了,总要将儿子妥善安排一下。有杨溥做靠山,李家不至于败落得那么快,儿子的前途仍然保留这很大的希望。

她也想报仇,可报仇是排第二的,儿子的前途才是第一位的,正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呐。

无奈她劝了很久,儿子就是不愿意。李之郎因为怕母亲担心,所以也不敢告诉她想报仇的心思。最后李夫人不得不怒斥道:“你若是不答应,以后就没有我这个母亲!”

李之郎真得没办法了,只好应允。看着母亲关爱的眼神,他忽然又想到,如果现在就去报仇,去刺杀王振,很有可能会连累母亲。他不能为了报仇,就让整个李府面临全部覆灭的危险。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父亲,你在天有灵,且看儿子如何为您伸冤,为您复仇吧!

虽然李之郎同意了,但订亲目前还只能是一个口头约定。因为李之郎有孝在身,不要说自己办什么吉礼了,就算是参加别人的吉礼都不行的。还有就是不能参加任何娱乐活动,至于乡试,暂时也是不要想了。

好在杨溥也不急,自己的孙女比李之郎小五岁,今年不过十二岁而已。就算李之郎守孝三年,三年之后孙女也刚好十五岁,正是成亲的好年纪。

他之所以急着达成这个口头协议,其实只是想放出口风:李应庚生前两家就已经有意结成亲家,其他人不要再打什么主意了哈。不管是想招李之郎为婿的好人们,还是想再去李府踩上几脚的奸贼们,都擦亮眼睛看着,李之郎是我杨溥保定了的。谁再敢弄什么幺蛾子,老头子我可是要拼命的。

不能不说,杨首辅也算是一片苦心了,略略减弱一下他无法遏制王振的不良影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