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武侠郎在江湖
10889300000056

第56章 大明阅兵

王振安坐于内阁,按捺住内心的欲望,只是轻声传达皇帝旨意,并静静地细心地聆听内阁学士们的意见。当他从内阁告退出来,忍不住嘴角上扬。他实在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数年的谦卑和忍让终于有了成效。单看今天三杨的表现,显然是对自己的提防之心大大减弱。当他再想到自己对阅兵的暗中安排时,心中更是兴奋不已,若是这次果然成事,那么自己的势力必然进一步增强,以后在军中也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了。

一切事宜有条不紊地准备着,为了更好地弘扬国威,王振又怂恿明英宗朱祁镇召见各国使臣。明英宗不敢自作主张,请示了张太皇太后,召集诸位大臣商议之后,方才决定下来。

三日后,明英宗在皇宫接见各国使臣,共有鞑靼、瓦剌、朝鲜、日本、大琉球国、小琉球国、安南国、真腊国、暹罗国、占城国、苏门答腊国、西洋国、爪哇国、湓亨国、白花国、三弗齐国、渤尼国土鲁番、撒马儿、哈密等周边二十余个国家驻大明使臣,以及从中亚、西亚甚至欧罗巴远道而来的十余个外交团。

皇宫大殿之上,诸位使臣皆叩拜于地,山呼万岁;欧罗巴等地的使节团,其国家原本不行叩拜礼,但这些外交使团的人员却也知道入乡随俗,和大家一起行了叩拜大礼。独独那瓦剌使臣,坚持行鞠躬礼。

大明朝廷倒也没有和瓦剌使臣过于计较,毕竟皇帝年幼,大家也担心万一在朝堂上争吵起来,让小皇帝受了惊吓,失了礼仪,反而闹了笑话。再者,大家也在阅兵中为瓦剌使臣准备了一道大餐,到时候看他能否还如此狂妄!

那欧罗巴诸国的使节见瓦剌使臣不拜,不由得暗自后悔,早知如此,不如我们也不磕这头了,摸摸自己的额头,这会可不正疼着么?

原来,有几个欧罗巴的使节一向做事比较认真,叩拜时竟是用了力的在地上磕,咚咚咚几下,旁边的朝鲜等国使臣都听得一清二楚。朝鲜因为和中国久相往来,对着叩拜的事情门清的很,知道只是虚磕几下,无须触地即可,此时见这原来的欧罗巴使节团如此表现,不由得心中暗自嘲笑这些番邦人物,真是不经教化,不知礼数。

等到皇宫宴会结束之后,欧罗巴使节团磕头的故事很快便流传出去,各国使臣听了,皆是哈哈大笑,直说这欧罗巴果然是蛮荒之地,番邦之域,和他们比起来,咱们这些大明属国,其不也是泱泱上朝,文明之邦了?

到了十月,大阅兵前一日,小皇帝朱祁镇常服告于内殿,行四拜礼。

第二日,阅兵开始。各国使节因为早得到通知,此刻也都前来观礼,毕竟大明帝国乃是堂堂中央上国,军威之盛早已听说,却一直无缘得见。这次有个好机会,岂容错过?

当然,像瓦剌等国具体怀得什么心思,大家也都心照不宣。大明军威名副其实倒也罢了,否则,嘿嘿,好大一块肥肉哦……

此时的小皇帝朱祁镇,已经穿好大红龙袍,戴好乌纱翼善冠,由樊忠等四名护卫将官率二千兵马扈驾,文臣俱皆身穿大红便服随从,乘坐御辇,来到将台。

军队各营早有旗令官远远望见御辇迤逦而来,手中令旗一挥,军中顿时鼓声大作,由低沉转而高亢,由缓慢渐渐激越,听得京师内外官员百姓俱皆兴奋不已。

小皇帝下了御辇,由兵部官员引导着上了阅兵将台。待小皇帝在御盖下坐定,各营鸣金三声,鼓声立停,正是号令严明,行止有度。

小皇帝传下旨意,赐美酒佳肴,各军吃饱喝足,待阅兵时振奋精神,奋我军威。

各营谢恩,山呼万岁,十万大军的声音震耳欲聋,直让那些个小藩国的使臣惊得面如土色,他们何曾见过如此多的军队聚集一起的场景!

将台之上,小皇帝朱祁镇望着下面的列队整齐的各军队,脸色涌起一篇潮红,激动得竟然不知道该如何说话了,幸亏有王振在一边提醒着他。

酒足饭饱之后,各军歇了一刻钟,有兵部司仪官来到奏请阅兵开始,小皇帝准了。兵部司仪官唱旨后,首先出列的是宫廷仪卫队。仪卫队全部身穿锁子甲,头戴凤翅盔,在太阳光线的照射的,闪花了前来观礼的各国使节的钛合金狗眼;他们在侍卫官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列,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到将台下表演了一番剑舞,引得大家一篇喝彩之声。

不过,大家知道这剑舞只是开胃菜,后面的才是大餐。剑舞完毕,兵部尚书王骥奏请阅阵。所谓阅阵,就是表演战场布阵,以及阵中如何搏杀。明军阅阵共分三种,其一为步兵阵,其二为骑兵阵,其三为神机阵。

首先是步兵演阵,由京师五军营步兵精锐列鱼鳞阵,表演步兵突击;又列方圆阵,表演步兵防御;再列鹤翼阵,表演步兵包围合击之术。

然后骑兵演阵,由京师三千营骑兵精锐列锋矢阵,表演骑兵突击;又列雁行阵,表演骑兵包抄;再列长蛇阵,表演骑兵奇袭追击之术;

接着是步兵与骑兵合阵,表演步兵和骑兵的协同作战,战场合击等内容。

无论是步兵还是骑兵,表演时喊杀声直冲九霄,更加让那些小藩国的使节们惊恐交加,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原来大明竟强悍如斯,我等藩国和大明相比起来,正如萤火之光与皓月之辉,又如洞中老鼠与山中大猫,实在是天壤之别。大明帝国,不愧是上邦大国,天下万国中的超级巨无霸。

那些从欧罗巴等地远道而来的外交使节团中,有一小部分来自大国之人,倒也见过数万甚至数十万的部队,对这喊杀之声倒也不以为奇。只是大明军队的整齐划一,以及阵法万变,真真让他们大开眼界。他们的国家虽然军队也不少,甚至也有一些阵法,比如他们知道的罗马军团,一般能够以连为单位在一定程度上随机应变,例如改变队形密集度、调换前后列等。

还有他们所熟知的马其顿方阵,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能以完整的横队勇猛地冲向敌人,给尚未从骑兵袭击中恢复过来的敌人以更沉重的打击。

但这些东西和大明帝国军队中复杂的阵法比较起来,那简直就是小学生和博士之间的差距。